成像镜头模块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2531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成像镜头模块包含成像镜片组以及第一光学组件。成像镜片组具有光轴且包含透镜。透镜包含光学有效部,其为非圆形且设于透镜的中央。第一光学组件具有非圆形开孔,且成像镜片组的透镜的光学有效部与第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相对应。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使缩减后的光学有效部不会过度集中,以维持稳定的光学品质,并减少杂散光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 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
技术介绍
一般移动装置使用的小型化光学镜头模块,其中的透镜外观大都为圆盘状,且光 学组件大都为圆环状或圆筒状。如此虽有制造方便的优点,但随着光学镜头模块像素提 高,光学镜头模块的体积逐渐庞大,透镜与光学组件的外径也跟着增加,却也产生更多的非 成像光线而影响光学镜头模块的成像品质,因此进一步发展出缩减光学镜头模块体积的技 术。 然而,传统缩减光学镜头模块体积的方法仅将透镜与光学组件的外径切除,如此 一来,透镜与光学组件之间的组装强度也被一并减弱,因而降低光学镜头模块的光学品质 与制造良率,且对较大外径的光学镜头模块而言,多余的杂散光也无法被有效抑制。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将光学镜头模块体积缩减,并能有效抑制杂散光且维持品 质稳定的成像镜头模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通过具有非圆形的光学有效部的透镜与具有 非圆形开孔的光学组件,达到成像镜头模块体积缩减,且有效抑制杂散光及维持品质稳定 的功效。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学组件,其非圆形开孔可使光学组件在体积缩减下仍能维持结 构强度,且非圆形开孔可遮蔽多余的杂散光线,亦不影响镜头的设计规格,进一步提高成像 品质。通过非圆形的光学有效部的透镜与光学组件组合为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的非圆形的 光学有效部可使整体成像镜头模块的体积有效缩减,同时维持成像镜头模块的整体稳定性 及组装便利性。 依据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成像镜片组以及一第一光学组 件。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且包含至少一透镜。透镜包含一光学有效部,其为非圆形且设于 透镜的中央。第一光学组件具有一非圆形开孔,且成像镜片组的透镜的光学有效部与第一 光学组的非圆形开孔相对应。其中,透镜的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任二点通过透镜的中心的 直线距离为1 AA,,透镜的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透镜的中心的最短直线距离为1BB,, 透镜的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透镜的中心的最长直线距离为1。。,,透镜的直线距离 1 M,与透镜的最短直线距离Ibb,间的夹角为Θ AB,透镜的最长直线距离1。。,与透镜的最短直 线距离Ibb,间的夹角为θ ^,第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任二点通过第一光学组件 的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直线距离为m1AA,,第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第 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最短直线距离为m 1BB,,第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的外 缘上二点通过第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最长直线距离为mlcc,,第一光学组件的 直线距离m 1AA与第一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m 1BB,间的夹角为κ 1AB,第一光学组件的最长 直线距离mirc,与第一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m1BB,间的夹角为κ 1CB,其满足下列条件: Ibb' < Iaa'〈lee'; I 0J>| 0CB|,其中I 0J及I 0CB|皆小于等于90度; m1BB,彡 m1AA,<mlcc,;以及 I K 1AB|>| K 1CB|,其中 I K 1AB| 及 I K 1CB| 皆小于等于 90 度。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镜为塑胶透镜,且该第一光学组件具有抑制光线 的性质。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透镜的中 心的该最长直线距离为l rc,,该透镜的一最大外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0· 6〈lcc,/rcc,〈l〇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 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该最长直线距离为m lcc,,该第一光学组件的一最大 外径为Ωια,,其满足下列条件: 0· 5〈mlcc,/ Ω 1CC,〈1 〇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的该最长直线距离1。。,与该透镜的该最短直线 距离I bb,间的夹角为θ ^,其满足下列条件: 50 度〈I 0j〈75 度。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透镜的中 心的该最长直线距离为1。。,,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第一光 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该最长直线距离为m lcc,,其满足下列条件: 2. 5mm〈lcc,〈9. Omm ;以及 2. 5mm〈mia;,〈9. 0mm。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的该最大外径为Γ。。,,该第一光学组件的一最 大外径为Ω ια,,其满足下列条件: 3. 9mm〈 Γ cc,〈12. Omm ;以及 3. 9mm〈 Ω 1CC,〈12. Omm0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任二点通过该透镜的 中心的该直线距离为1 ω,,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透镜的中心的该最 长直线距离为1。。,,其满足下列条件: 0· 80〈1M,/1CC,〈0. 98。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透镜的中 心的该最长直线距离为l rc,,该透镜的该最大外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0· 8〈1CC,/TCC,〈0. 98。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学组件为镜筒,且还包含: -侧面,为封闭式;以及 一端面,连接于该侧面的一端部,并具有一圆形开孔; 其中该圆形开孔与该非圆形开孔相对设置,以供该成像镜片组容置于该第一光学 组件内。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还包含: 至少一第二光学组件,是容置于该第一光学组件内,且具有抑制光线的性质及至 少一非圆形开孔,其中该第二光学组件较靠近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相对于该第 一光学组件的该圆形开孔。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 该第二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一最短直线距离为m 2BB,,该第二光学组件的该非 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第二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一最长直线距离为 m2CC,,其满足下列条件: 0. 50<m2BB. /m2CC. <0. 95 〇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光学组件包含: 一侧面,为封闭式;以及 二端面,分别连接于该侧面的两端部,且各该端面具有该非圆形开孔。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光学组件为遮光片,其具有一均匀厚度。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 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该最长直线距离为mlcc,,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最大 外径为Ωια,,其满足下列条件: 0· 8〈mlcc,/Qlcc,〈〇. 98 ;以及 该第二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第二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 开孔的中心的一最长直线距离为该第二光学组件的一最大外径为Ω 2Κ,,其满足下列 条件: 0· 8〈m2CC,/Q2CC,〈〇. 98〇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与该第二光学组件的 该非圆形开孔的平行光轴的距离为t,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与该第一光学组件 的该圆形开孔的平行光轴的距离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 0· 15〈t/T〈0. 75。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成像镜片组,具有一光轴,该成像镜片组包含至少一透镜,该透镜包含:至少一光学有效部,为非圆形且设于该透镜的中央;以及一第一光学组件,具有一非圆形开孔,该成像镜片组的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与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相对应;其中,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任二点通过该透镜的中心的一直线距离为lAA’,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透镜的中心的一最短直线距离为lBB’,该透镜的该光学有效部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透镜的中心的一最长直线距离为lCC’,该透镜的该直线距离lAA’与该透镜的该最短直线距离1BB’间的夹角为θAB,该透镜的该最长直线距离lCC’与该透镜的该最短直线距离1BB’间的夹角为θCB,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任二点通过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一直线距离为m1AA’,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一最短直线距离为m1BB’,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外缘上二点通过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非圆形开孔的中心的一最长直线距离为m1CC’,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直线距离m1AA’与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最短直线距离m1BB’间的夹角为κ1AB,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最长直线距离m1CC’与该第一光学组件的该最短直线距离m1BB’间的夹角为κ1CB,其满足下列条件:lBB’≤lAA’<lCC’;|θAB|>|θCB|,其中|θAB|及|θCB|皆小于等于90度;m1BB’≤m1AA’<m1CC’;以及|κ1AB|>|κ1CB|,其中|κ1AB|及|κ1CB|皆小于等于90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正峰蔡谆桦周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