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罐型蓄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62929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5 1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蓄冰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圆罐型蓄冰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实用性差等技术问题。本圆罐型蓄冰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蓄冰筒,在蓄冰筒内设有进液总管和回液总管,在进液总管和回液总管之间设有若干并联设置的蓄冰机构。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能实现实时载荷,控制灵活,运行能耗低;2.可便于维修和拆卸,增强实用性;3.系统运行稳定,可提高整机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蓄冰设备
,涉及一种圆罐型蓄冰装置
技术介绍
蓄冰系统一般由制冷、蓄冷以及供冷系统所组成。制冷、蓄冷系统由制冷设备、蓄冷装置、辅助设备、控制调节设备四大部分通过管道和导线(包括控制导线和动力电缆等)连接组成。通常以水或乙烯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剂,除了能用于常规制冷外,还能在蓄冷工况下运行,从蓄冷介质中移除热量(显热和潜热),待需要供冷时,可由制冷设备单独制冷供冷,或蓄冰装置单独释冷供冷,或二者联合供冷;根据制冰方式的不同,冰蓄冷可以分为静态制冰、动态制冰两大类。为了能便于对蓄冰装置的后期维修或更换,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蓄冰装置,它包括一蓄冰槽,所述蓄冰槽密封并储有水;在所述蓄冰槽内设置有至少一套盘管总成,所述盘管总成包括一进、出集水管,所述进、出集水管上分别并排连通有若干呈L形设置的进、出水管,所述进、出集水管的另一端为盲端,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并排间隔设置,每一相邻的一对所述进、出水管分别通过若干垂向设置的U形盘管连通,所述进、出集水管分别连通设置在所述蓄冰槽外面的载冷剂进、出管。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但是该技术方案后期不便于维修或更换,无形中降低了蓄冰装置的实用性;其次,该方案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合理且实用性强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圆罐型蓄冰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蓄冰筒,在蓄冰筒内设有进液总管和回液总管,在进液总管和回液总管之间设有若干并联设置的蓄冰机构,蓄冰机构包括蓄冰盘管,蓄冰盘管的一端为进液端,另一端为出液端,所述的蓄冰盘管上设有位于进液端与出液端之间的切断装置,蓄冰盘管的进液端并联在进液总管上,蓄冰盘管的回液端并联在回液总管上。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进液总管为直管、弯管和螺旋管中的任意一种,回液总管为直管、弯管和螺旋管中的任意一种。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进液总管与蓄冰盘管进液端之间通过第一可拆结构相连,所述的回液总管与蓄冰盘管的回液端之间通过第二可拆结构相连。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进液总管的出液端位于蓄冰筒顶部、侧部或底部,所述的回液总管的出液端位于蓄冰筒顶部、侧部或底部。该结构可增强实用性。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蓄冰筒内设有连接在蓄冰筒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加强结构。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一根位于蓄冰筒轴向中心的加强柱,所述的蓄冰盘管合围成一圈且分别位于加强柱的外围。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加强柱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的蓄冰盘管且能防止各个蓄冰盘管之间接触的定位机构。防止相邻的两个蓄冰盘管之间的干扰。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若干一一连接在每根蓄冰盘管上的定位杆,在每根定位杆上分别设有位于相邻的两个蓄冰盘管之间的间隔结构。间隔结构包括间隔板和间隔网中的任意一种。在上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中,所述的切断装置为电控阀,每个电控阀均与蓄冰控制机构相连。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圆罐型蓄冰装置的优点在于:1、设计合理,能实现实时载荷,控制灵活,运行能耗低;2、可便于维修和拆卸,增强实用性;3、系统运行稳定,可提高整机的工作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蓄冰筒1、进液总管2、回液总管3、蓄冰机构4、蓄冰盘管41、切断装置42、加强柱5、定位杆51、间隔结构52、蓄冰控制机构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圆罐型蓄冰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蓄冰筒1,在蓄冰筒I内设有进液总管2和回液总管3,在进液总管2和回液总管3之间设有若干并联设置的蓄冰机构4。进液总管2和回液总管3内的液体分别为乙二醇。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蓄冰机构4包括蓄冰盘管41,蓄冰盘管41的一端为进液端,另一端为出液端,所述的蓄冰盘管41上设有位于进液端与出液端之间的切断装置42。优化设计,该切断装置42为电控阀,每个电控阀均与蓄冰控制机构6相连。蓄冰控制机构6可根据实际的需求量对电控阀进行总个数的开启和关闭,不仅节能,而且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再者,进液总管2为直管、弯管和螺旋管中的任意一种,回液总管3为直管、弯管和螺旋管中的任意一种,蓄冰盘管41的进液端并联在进液总管2上,蓄冰盘管41的回液端并联在回液总管3上。进液总管2与蓄冰盘管41进液端之间通过第一可拆结构相连,所述的回液总管3与蓄冰盘管41的回液端之间通过第二可拆结构相连。为了增强实用性,本实施例的进液总管2的出液端位于蓄冰筒I顶部、侧部或底部,所述的回液总管3的出液端位于蓄冰筒I顶部、侧部或底部。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进行制作,适应能力强且成本低。为了提高结构强度,在蓄冰筒I内设有连接在蓄冰筒I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加强结构。进一步的,该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一根位于蓄冰筒I轴向中心的加强柱5,所述的蓄冰盘管41合围成一圈且分别位于加强柱5的外围。另外,在加强柱5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的蓄冰盘管41且能防止各个蓄冰盘管41之间接触的定位机构。优化方案,这里的定位机构包括若干一一连接在每根蓄冰盘管41上的定位杆51,在每根定位杆51上分别设有位于相邻的两个蓄冰盘管41之间的间隔结构52。间隔结构52包括间隔板和间隔网中的任意一种,可防止相邻的两个蓄冰盘管41之间相互干扰。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蓄冰筒1、进液总管2、回液总管3、蓄冰机构4、蓄冰盘管41、切断装置42、加强柱5、定位杆51、间隔结构52、蓄冰控制机构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主权项】1.一种圆罐型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蓄冰筒(I),在蓄冰筒(1)内设有进液总管(2)和回液总管(3),在进液总管(2)和回液总管(3)之间设有若干并联设置的蓄冰机构(4),该蓄冰机构(4)包括蓄冰盘管(41),蓄冰盘管(41)的一端为进液端,另一端为出液端,所述的蓄冰盘管(41)上设有位于进液端与出液端之间的切断装置(42),蓄冰盘管(41)的进液端并联在进液总管(2)上,蓄冰盘管(41)的回液端并联在回液总管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总管(2)为直管、弯管和螺旋管中的任意一种,回液总管(3)为直管、弯管和螺旋管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总管(2)与蓄冰盘管(41)进液端之间通过第一可拆结构相连,所述的回液总管(3)与蓄冰盘管(41)的回液端之间通过第二可拆结构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圆罐型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总管(2)的出液端位于蓄冰筒(I)顶部、侧部或底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罐型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蓄冰筒(1),在蓄冰筒(1)内设有进液总管(2)和回液总管(3),在进液总管(2)和回液总管(3)之间设有若干并联设置的蓄冰机构(4),该蓄冰机构(4)包括蓄冰盘管(41),蓄冰盘管(41)的一端为进液端,另一端为出液端,所述的蓄冰盘管(41)上设有位于进液端与出液端之间的切断装置(42),蓄冰盘管(41)的进液端并联在进液总管(2)上,蓄冰盘管(41)的回液端并联在回液总管(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邬志军王天庆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