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隔直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39071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3 0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宽带隔直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连接器、传输组件以及输出连接器,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经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至所述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进行隔直流处理后经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所述射频信号,所述传输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应设置的第一导体板、绝缘介质板以及第二导体板,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导体板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导体板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宽带隔直流装置中传输组件采用三层结构,且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位于不同的导体板上,从而在传输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时,所需的长度较短,尺寸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宽带隔直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宽带隔直流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无线通信领域,无线通信基站中经常会同时存在RF射频信号和DC直流信号,而有时需要将RF射频信号从DC直流信号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传输。为此人们提出了一种隔直流装置,通过隔直流实现RF射频信号与DC直流信号的分离。然而,当RF射频信号的频带较宽时,现有技术中的隔直流装置的尺寸较大,很难满足用户在各种场合下对隔直流装置尺寸的需求。因此,急需一种尺寸较小的宽带隔直流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宽带隔直流装置,以减小隔直流装置的尺寸,并实现对较宽频带范围内的射频信号的分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宽带隔直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连接器、传输组件以及输出连接器,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经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至所述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进行隔直流处理后经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所述射频信号,所述传输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应设置的第一导体板、绝缘介质板以及第二导体板,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导体板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导体板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宽带隔直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连接器、传输组件以及输出连接器,其中传输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应设置的第一导体板、绝缘介质板以及第二导体板,当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通过输入连接器进入第一导体板内时,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在第一导体板内传输,同时射频信号经绝缘介质板耦合至第二导体板,之后射频信号经输出连接器输出,从而实现了对射频信号的分离,由于传输组件采用三层结构,且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位于不同的导体板上,因此在传输一定频带范围内的射频信号时,所需的尺寸较小。较佳地,所述传输组件还包括两绝缘螺栓,所述第一导体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两第一螺纹孔,所述绝缘介质板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两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导体板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两第三螺纹孔,两绝缘螺栓依次穿过两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第三螺纹孔而实现所述第一导体板、绝缘介质板以及第二导体板的固定连接。较佳地,所述第一导体板和所述第二导体板具有相同的结构,所述第一导体板呈迂回曲折设置,所述绝缘介质板为长形板且所述绝缘介质板的边界范围大于所述第一导体板与所述第二导体板的边界范围。较佳地,所述第一导体板包括多个水平段和多个垂直段,所述水平段与所述垂直段依次首尾相接以形成迂回曲折结构。较佳地,所述绝缘介质板为聚四氟乙烯板,所述绝缘螺栓为聚四氟乙烯螺栓,且所述绝缘介质板的厚度为0.13毫米。较佳地,所述第一导体板和所述第二导体板为镀银铜板。较佳地,所述第一导体板和所述第二导体板的厚度为0.5毫米。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专利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宽带隔直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图1中宽带隔直流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图1中宽带隔直流装置的正视图。图4为图3中宽带隔直流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请参考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宽带隔直流装置100,其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连接器10、传输组件12以及输出连接器14,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经输入连接器10输入至传输组件12,传输组件12进行隔直流处理后经输出连接器14输出射频信号,其中传输组件1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应设置的第一导体板121、绝缘介质板123以及第二导体板125,输入连接器10与第一导体板121固定连接,输出连接器14与第二导体板125固定连接。其中,当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经输入连接器10输入至第一导体板121后,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在第一导体板121上传输,且射频信号经绝缘介质板123耦合至第二导体板125,之后射频信号可以从与第二导体板125连接的输出连接器14输出,从而实现了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的分离,也即隔直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中传输组件12采用三层结构,且输入连接器10和输出连接器14分别位于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上,当传输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射频信号时,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所需的长度较短,从而宽带隔直流装置100的尺寸较小,也即相同尺寸的第一导体板121以及第二导体板125,本专利技术可以传输的射频信号频带更宽。此外,如图2所示,传输组件12还包括两绝缘螺栓127a和127b,第一导体板12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两第一螺纹孔121a和121b,绝缘介质板123上与第一螺纹孔121a和121b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23a和123b,第二导体板125上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25a和125b,其中绝缘螺栓127a依次穿过第一螺纹孔121a、第二螺纹孔123a、第三螺纹孔125a,绝缘螺栓127b依次穿过第一螺纹孔121b、第二螺纹孔123b、第三螺纹孔125b,从而实现第一导体板121、绝缘介质板123以及第二导体板125的固定连接。此外,第一导体板121、绝缘介质板123以及第二导体板125紧密接触,即第一导体板121的下表面与绝缘介质板123的上表面相接触,绝缘介质板123的下表面与第二导体板125的上表面相接触。具体的,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具有相同的结构,且第一导体板121呈迂回曲折设置,其中曲折设置相较于直线设置,可以使第一导体板121在一定的距离内具有更长的长度,优选的,第一导体板121包括多个水平段1211和多个垂直段1213,多个水平段1211与垂直段1213依次首尾相接以形成图2所示迂回曲折结构。当然,第一导体板121的结构不限制于此,第一导体板121为其他迂回曲折结构亦可。此外,绝缘介质板123为长形板,且绝缘介质板123的边界范围大于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的边界范围,也即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完全置于绝缘介质板123的区域内。优选的,绝缘介质板123为聚四氟乙烯(PTFE)板,绝缘螺栓127a和127b为聚四氟乙烯螺栓,且绝缘介质板123的厚度为0.13毫米,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为镀银铜板,且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的厚度为0.5毫米。当然,绝缘介质板123以及绝缘螺栓127a和127b采用其他绝缘材质形成亦可,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亦可采用其他导体材质。通过以上设置,当绝缘介质板123的厚度为0.13毫米、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的厚度为0.5毫米,且第一导体板121和第二导体板125的长度为30毫米时,宽带隔直流装置100即可以用于700MHz-2.8GHz的射频信号与直流信号的分离,适用的频带范围较宽。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带隔直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连接器、传输组件以及输出连接器,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经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至所述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进行隔直流处理后经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所述射频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应设置的第一导体板、绝缘介质板以及第二导体板,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导体板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导体板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带隔直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连接器、传输组件以及输出连接器,射频信号和直流信号经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至所述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进行隔直流处理后经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所述射频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对应设置的第一导体板、绝缘介质板以及第二导体板,所述输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导体板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导体板固定连接,所述绝缘介质板的边界范围大于所述第一导体板与所述第二导体板的边界范围,所述输入连接器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导体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所述输出连接器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导体板的下表面的远离所述输入连接器的一端,所述第一导体板和所述第二导体板呈迂回曲折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带隔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组件还包括两绝缘螺栓,所述第一导体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两第一螺纹孔,所述绝缘介质板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两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炳成赵熔贤金钟旭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鸿爱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