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雨刷,包括刷杆及刮条,所述刷杆内部设有与清洁喷水系统连接的导水管,还包括至少一组导水槽组,所述导水槽组包括两条导水槽,从刷杆导水管经刮条内部通向刮条外部,与导水管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多组设置在刮条内的导水槽,使清洁剂通过刮条直接喷到挡风玻璃上,当雨刷运动时,清洁剂只从刮动的前端导水槽喷出,使其更加高效、节水。(*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刷结构,特别是一种可喷水的车用雨刷。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很多家庭的代步工具,特别是居住在城市的家庭,汽车已经成为他们的必需品。可是,因为汽车需要在室外使用,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灰尘与雨水,常常使用一段时间后挡风玻璃会被灰尘遮盖变得不够清晰,对乘客的行驶安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时一般的汽车会在挡风玻璃处设有喷水头,先使用喷水头将清洁剂喷向挡风玻璃,再利用雨刷器刮动来清洁挡风玻璃,但因为喷水头只能喷向挡风玻璃其中一小部分区域,造成雨刷不能很好地将挡风玻璃清洗干净。专利号201420013245.3公开了一种雨刷器,它包括雨刷主体和摇臂,雨刷主体的侧面设有喷头,所述喷头连接有清洁剂输送结构,具有通过增加喷洒点,增大清洁剂喷洒面积的有益效果。但是,该喷头因为其喷量较大,每次喷水所消耗的清洁剂较多,使用过程中用户不得不经常为其添加清洁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既满足清洁剂喷洒面积需要较为平均的要求,又能在使用过程中更为节水的车用雨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解决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用雨刷,包括刷杆及刮条,所述刷杆内部设有与清洁喷水系统连接的导水管,还包括至少一组导水槽组,所述导水槽组包括第一导水槽、第二导水槽,从刷杆导水管经刮条内部通向刮条外部,与导水管连通。优选的,所述导水槽组平均分布在刮条上,每组之间的间隔相同。优选的,所述刮条下部截面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导水槽、第二导水槽分别从刮条两侧通出外部。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水槽、第二导水槽在刮条内的槽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多组设置在刮条内的导水槽,使清洁剂通过刮条直接喷到挡风玻璃上,当雨刷运动时,清洁剂只从刮动的前端导水槽喷出,使其更加高效、节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雨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雨刷实施例的静止状态结构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雨刷实施例的刮动状态结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不,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车用雨刷,包括刷杆I及刮条2,刷杆I外壳为金属材料或塑料制成,刮条2为软性的橡胶材料制成。刷杆I内部设有与清洁喷水系统连接的导水管11,还包括至少一组导水槽组,该导水槽组包括第一导水槽21、第二导水槽22,从刷杆I导水管11经刮条2内部通向刮条2外部,与导水管11连通。导水槽组平均分布在刮条2上,每组之间的间隔相同。清洁系统包括储水箱、导管、水泵以及阀门,当接收到触发信号后会启动水泵,打开阀门,将储水箱的水通过导管压到刷杆I内部的导水管11。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静止状态截面图,该刮条2下部截面为三角形结构,每组导水槽组包括第一导水槽21、第二导水槽22,所述第一导水槽21、第二导水槽22分别从刮条2两侧通出外部。具体的,刮条2与刷杆I连接处设置有安装槽,刷杆I通过嵌入刮条2的安装槽中加以固定。刮条2下部截面为三角形结构,包括接触部23,两条导水槽分别从刮条2接触部23两侧通出外部,优选的,导水槽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到60°。正常使用时,如图3所示,该图为实施例刮动状态截面图,可以看出,在雨刷向左运动时,刮条2上的接触部23因为与挡风玻璃刮动时接触的摩擦力,往右倾侧,此时,接触部23压迫至右侧的第二导水槽22,导水槽因为受压迫而关闭槽口,而左侧的第一导水槽21因为接触部23向右变形,导致左侧的第一导水槽21 口向下正对挡风玻璃,当车载的清洁喷水系统启动时,清洁剂从导水管11流过,并通过左侧的第一导水槽21喷出,正好是雨刷刮动时雨刷的正前方,此时清洁水可与挡风玻璃污垢接触,再通过刮条2接触部23扫过达到清洗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因为刮条2的左右刮动,使其接触部23分别向左/右变形,导水槽只从运动方向一侧喷出清洁剂,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且能平均地将清洁剂喷洒在挡风玻璃表面,与刮条2配合实现较好的清洁效果,而且清洁剂通过刮条2喷出,无需另外装设喷口,使雨刮更为美观。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项】1.一种车用雨刷,包括刷杆(I)及刮条(2),其特征在于:所述刷杆(I)内部设有与清洁喷水系统连接的导水管(11 ),还包括 至少一组导水槽组,所述导水槽组包括第一导水槽(21)、第二导水槽(22),其从刷杆(I)导水管(11)经刮条(2)内部通向刮条(2)外部,与导水管(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组均匀分布在刮条(2)上,每组之间的间隔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条(2)下部截面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导水槽(21)、第二导水槽(22)分别从刮条(2)两侧通出外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雨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水槽(21)、第二导水槽(22)在刮条(2)内的槽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60°。【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雨刷,包括刷杆及刮条,所述刷杆内部设有与清洁喷水系统连接的导水管,还包括至少一组导水槽组,所述导水槽组包括两条导水槽,从刷杆导水管经刮条内部通向刮条外部,与导水管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多组设置在刮条内的导水槽,使清洁剂通过刮条直接喷到挡风玻璃上,当雨刷运动时,清洁剂只从刮动的前端导水槽喷出,使其更加高效、节水。【IPC分类】B60S1-48【公开号】CN204309747【申请号】CN201420637886【专利技术人】张素萍 【申请人】张素萍【公开日】2015年5月6日【申请日】2014年10月3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雨刷,包括刷杆(1)及刮条(2),其特征在于:所述刷杆(1)内部设有与清洁喷水系统连接的导水管(11),还包括至少一组导水槽组,所述导水槽组包括第一导水槽(21)、第二导水槽(22),其从刷杆(1)导水管(11)经刮条(2)内部通向刮条(2)外部,与导水管(1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素萍,
申请(专利权)人:张素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