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19244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堤岸一侧的景观设施支撑柱,景观设施支撑柱上设置景观设施步道,景观设施支撑柱的中部设置有水生植被种植框,水生植被种植框内设置有沉水植物种植区C、挺水植物种植区B和挺水植物种植区A,沉水植物种植区C位于景观设施步道下方,挺水植物种植区B位于沉水植物种植区C的水向侧,挺水植物种植区A位于挺水植物种植区B的水向侧。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水生植物的镶嵌配置能够有效的降低实验区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并且能改善实验区的生境,提高了实验区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具有景观功能的水体生态堤岸
,更具体涉及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景观功能的水体(流经城市和城市周边的河流、城市的内湖和城市周边的湖泊、水库等)的堤岸经常会被人为地修饰,其中最常见的是堤岸的硬质化。堤岸硬质化后,堤岸的断面形式单一、结构坚硬。虽然硬质化的堤岸提高了水体岸线的安全承载能力,减少了岸线的侵蚀与水土流失,但是堤岸的硬质化切断了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天然联系,使得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缓冲带减少或消失,光洁的刚性护岸上寸草不生,近岸的挺水植被和沉水植被也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消失殆尽,这使得水体景观功能受到限制,同时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有一定程度减弱。为了弥补这些水体景观功能的缺失,规划者们往往在水体的刚性护岸修建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等景观设施,但是堤岸附近水体中沉水植被与挺水植被的消失,使得近岸水体失去原有的生机,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等的价值大打折扣。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如何有效降低堤岸的人为修饰所造成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的缺失,是摆在所有城市规划者面前的巨大问题。在自然水体中,水生植被的分布规律是自沿岸带向深水区依次分布,各生活型带间是连续的:从沿岸带至深水区方向各生活型依次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堤岸硬质化过程中,各个生活型的植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尤以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受到的破坏最大。直立堤岸、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等设施的修建耗资巨大,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现状,因此合理地利用直立堤岸、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等设施来恢复水体中的水生植被,不仅可以营造自然的湿地植物景观,还可以恢复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结构合理,景观好,它能合理的利用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等景观设施的下层空间,同时也能在直立堤岸的外围空间上构建此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水生植物的镶嵌配置能够营造水生植被的自然分布,营造自然生态的绿色水生景观,同时恢复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堤岸一侧的景观设施支撑柱,景观设施支撑柱上设置景观设施步道,景观设施支撑柱(8)的中部设置有水生植被种植框,水生植被种植框内设置有沉水植物种植区C、挺水植物种植区B和挺水植物种植区A,沉水植物种植区C位于景观设施步道下方,挺水植物种植区B位于沉水植物种植区C的水向侧,挺水植物种植区A位于挺水植物种植区B的水向侧。如上所述的水生植被种植框的底部比最低水位低20cm以上,水生植被种植框深度大于100cm;水生植被种植框四周的壁厚度为3-5cm;在水生植被种植框水向一侧上构建有挡波墙,挡波墙上预留孔径为5-10cm且孔距为30-50cm的小孔;挡波墙厚度为3-5cm。如上所述的水生植被种植框内填充堤岸土或水体底泥,水生植被种植框上盖设有水生植被种植框带孔盖板,水生植被种植框带孔盖板厚度为3-5cm,孔的密度为127-510个/m2,孔径为5-10cm,孔间距为10-20cm,孔呈品字形排列。如上所述的景观设施支撑柱、水生植被种植框、水生植被种植框带孔盖板和挡波墙均为混凝土材质,混凝土强度为C25以上。如上所述的景观设施步道为双层钢化夹胶玻璃,景观设施步道的水向一侧设置有步道护栏。如上所述的沉水植物种植区C内种植苦草或狐尾藻或金鱼藻;挺水植物种植区B内种植芦苇或茭草或香蒲或水葱或再力花;挺水植物种植区A内种植菖蒲或梭鱼草或慈姑。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有效的利用河流、湖泊、水库等堤岸的外围空间,恢复人工修饰后堤岸的绿色景观的同时,能够提高或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2、水生植物的镶嵌配置能模拟水生植物的自然分布,降低水体氮、磷浓度,同时为底栖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提高了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3、建造简单,便于维护,修建后终身能够发挥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俯视示意图;图2是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剖面示意图(水深为5-10m);图3是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剖面示意图(水深大于10m);图4是水生植物镶嵌配置区总氮含量与对照区总氮含量的差值图;图5是水生植物镶嵌配置区总磷含量与对照区总氮含量的差值图;图6是水生植物镶嵌配置区与对照区底栖动物Shannon-Weaver指数对比图。其中:1-堤岸;2-景观设施步道;3-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4-步道护栏;5-挡波墙;6-水生植被种植框带孔盖板;7-水生植被种植框;8-景观设施支撑柱;挺水植物种植区A、挺水植物种植区B、沉水植物种植区C;沉水植物种植区C位于景观设施步道(2)的下方,挺水植物种植区A和B可各占水生植被种植框(7)除沉水植物种植区C后剩余种植面积的1/2;图4和图5中,绝大部分的调查周期内,水生植物镶嵌配置区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均低于对照区;所述的对照区为同一片水域中,并未进行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区域;图6中,水生植物镶嵌配置区的底栖Shannon-Weaver指数高于对照区;所述的对照区为同一片水域中,并未进行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区域;所述的Shannon-Weaver指数越高,表明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它包括堤岸1、景观设施步道2、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3、步道护栏4、和景观设施支撑柱8。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3包括挡波墙5、水生植被种植框带孔盖板6、水生植被种植框7、植株高度中等的挺水植物种植区A、植株高度较高的挺水植物种植区B和沉水植物种植区C组成。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3的核心部分为水生植被种植框7,如图2和图3所示,在景观设施步道2下层确定的高度(比水体历史最低水位低20cm以上)构建水生植被种植框7,水生植被种植框7的大小依据景观设施的宽度和长度设计,水生植被种植框7依靠景观设施支撑柱8提供支撑力;水生植被种植框7深度大于100cm;水生植被种植框7四周的壁厚度为3-5cm;在水生植被种植框7水向一侧上构建一个挡波墙5,挡波墙5上预留小孔,孔径5-10cm,孔距30-50cm;挡波墙5厚度与水生植被种植框7厚度一致;支撑柱8、水生植被种植框7和挡波墙5的混凝土强度为C25以上;预制水生植被种植框带孔盖板6,水生植被种植框带孔盖板6厚度为3-5cm,孔的密度为127-510个/m2,孔径为5-10cm,孔间距为10-20cm,孔呈品字形排列;所用混凝土强度为C25以上;水生植被种植框7内填充景观水体的沉积物(如修建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等景观设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堤岸(1)一侧的景观设施支撑柱(8),景观设施支撑柱(8)上设置景观设施步道(2),景观设施支撑柱(8)的中部设置有水生植被种植框(7),水生植被种植框(7)内设置有沉水植物种植区C、挺水植物种植区B和挺水植物种植区A,沉水植物种植区C位于景观设施步道(2)下方,挺水植物种植区B位于沉水植物种植区C的水向侧,挺水植物种植区A位于挺水植物种植区B的水向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堤岸(1)一侧的景观设施支撑柱(8),景观设施支撑柱(8)上设置景观设施步道(2),景观设施支撑柱(8)的中部设置有水生植被种植框(7),水生植被种植框(7)内设置有沉水植物种植区C、挺水植物种植区B和挺水植物种植区A,沉水植物种植区C位于景观设施步道(2)下方,挺水植物种植区B位于沉水植物种植区C的水向侧,挺水植物种植区A位于挺水植物种植区B的水向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植被种植框(7)的底部比最低水位低20cm以上,水生植被种植框(7)深度大于100cm;水生植被种植框(7)四周的壁厚度为3-5cm;在水生植被种植框(7)水向一侧上构建有挡波墙(5),挡波墙(5)上预留孔径为5-10cm且孔距为30-50cm的小孔;挡波墙(5)厚度为3-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生植物镶嵌配置的堤岸景观和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成荣李敦海高翔李双双郑娇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