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9854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2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所述的电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杆、手柄、连接线和塑料软管组成,所述的吸引器杆、手柄和塑料软管是中空的且相互连通的,所述的手柄上设有开关,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吸引器杆自内而外依次由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组成,所述的电凝管的内径大于2mm,塑料保护层的外径小于4mm,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的左端截面与铅垂线成20°-40°角度,电凝管的左端延伸为电凝头,电凝头呈L型,电凝头相垂直的两部分平滑地连接。其优点表现在:吸引的同时进行了电凝,符合病人身体结构、医生手术习惯,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
技术介绍
内镜电凝吸引器是外科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主要用于腔内手术,因为腔内空间相对狭窄,直接用吸引器作为电凝器,减少手术器械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有利于手术操作。 目前常见的电凝吸引器存在以下问题:1.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手容易挡住视线;2.直线型的电凝头不利于医生手术,需要折弯;3.电凝吸引器的尺寸不合理;4.头部金属层露出过多。 中国专利文献CN202313705U公开了一种可冲洗视野的电凝吸引器,包括设有三通的冲吸转换接头的中空的吸引器杆,冲吸转换接头的一端连接与吸引器接头相连接,一端与冲洗接头相连接,第三端与电凝操作端相连接,冲吸转换接头内设有转换开关;电凝头设在吸引器杆的内部并从吸引器杆的电凝操作端伸出。中国专利文献CN202446252U公开了一种手柄可旋转的鼻窦电凝吸引器,包括吸引管、电极、电凝头、主体和接头,所述的接头为旋转接头,该旋转接头与主体之间活动连接;还设置有一中空的连接件,该连接件与主体连接,且该连接件位于旋转接头内;所述的主体和旋转接头通过密封件密封;所述的主体、旋转接头、连接件和密封件在同一轴线上,它们的中心形成一通道。中国专利文献ZL200910095404.2公开了一种双极电凝吸引器,设置有前电凝头、后电凝头、外绝缘管、内绝缘管、手柄压帽、电极连接片和电极连接弹簧,前电凝头位于内绝缘管和内管的前端部,并与内管焊接;后电凝头位于外绝缘管和外管的前端部,并与外管焊接;前电凝头和内绝缘管的端面均伸出后电凝头的端面,外绝缘管与内绝缘管之间安装后电凝头和外管;手柄压帽与手柄连接,电极连接片与外管固定,电极连接弹簧则位于电极连接片和电极插头之间。 但是关于本技术的能够解决上述常见问题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所述的电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杆、手柄、连接线和塑料软管组成,所述的吸引器杆、手柄和塑料软管是中空的且相互连通的,所述的手柄上设有开关,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20mm-40mm,所述的吸引器杆自内而外依次由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组成,所述的电凝管的内径大于2_,塑料保护层的外径小于4_,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的左端截面与铅垂线成角度α,α为20° -40°,电凝管的左端延伸为电凝头,电凝头呈L型,电凝头相垂直的两部分平滑地连接,电凝头的铅直平面与金属层的最左端的距离为2mm-5mm,电凝头的高度等于塑料保护层的外径,电凝头的宽度为lmm-2.5mm0 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30mm,所述的角度α为30°,所述的电凝管的内径为2.6mm,外径为3.0mm ;所述的金属层的内径为3.0mm,外径为3.2mm ;所述的塑料保护层的内径为3.2mm,外径为3.4mm。 本技术优点在于: 1、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更符合病人的身体结构、符合医生的手术习惯,避免视野的遮挡,更有利于医生进行手术。 2、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值得临床上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局部放大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局部放大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电凝管、电凝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吸引器杆2.手柄 3.开关4.连接线 5.塑料导管11.电凝管 12.金属层13.塑料保护层 14.电凝头 请参照附图1,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杆1、手柄2、连接线4和塑料软管5组成,所述的吸引器杆 1、手柄2和塑料软管5是中空的相互连通的,其中,手柄2上设有开关3。所述的吸引器杆I与手柄2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吸引器杆I与手柄2轴线之间的距离为20mm-40mm,所述的连接线4用于连接电凝装置,所述的塑料软管5用于连接吸引器。 请参照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吸引器杆左段的局部放大正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吸引器杆左段的局部放大左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电凝管、电凝头的正视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的吸引器杆I自内而外依次由电凝管11、金属层12和塑料保护层13组成。电凝管11的内径大于2_,塑料保护层的外径小于4_。电凝管11、金属层12和塑料保护层13的左端截面与铅垂线成角度α,α为20° -40°。电凝管11的左端延伸为电凝头14,电凝头14呈L型,电凝头14相垂直的两部分平滑地连接。电凝头14的铅直平面与金属层12的最左端的距离a为2_-5_,电凝头14的高度等于塑料保护层13的外径,电凝头14的宽度b为lmm-2.5mm。 实施例1 请参照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所述的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杆1、手柄2、连接线4和塑料软管5组成,所述的吸引器杆1、手柄2和塑料软管5是中空的相互连通的,其中,手柄2上设有开关3。所述的吸引器杆I与手柄2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吸引器杆I与手柄2轴线之间的距离为30mm,所述的连接线4用于连接电凝装置,所述的塑料软管5用于连接吸引器。所述的吸引器杆I自内而外依次由电凝管 11、金属层12和塑料保护层13组成。电凝管11的内径为2.6mm,外径为3.0mm ;金属层12的内径为3.0mm,外径为3.2mm ;塑料保护层13的内径为3.2mm,外径为3.4mm。电凝管11、金属层12和塑料保护层13的左端截面与铅垂线所成的角度α为30°。电凝管11的左端延伸为电凝头14,电凝头14呈L型,电凝头14相垂直的两部分平滑地连接。电凝头14的铅直平面与金属层12的最左端的距离a为4mm,电凝头14的高度为3.4mm,电凝头14的宽度b为1.6_。 吸引器杆I与手柄2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以避免医生在手术过程被手挡住视线;吸引器杆I左端的设计更加符合病人的身体结构;电凝头14设置成L型,电凝的同时可以把周边的液体吸除,提高了电凝的效果,更加方便进行手术。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杆、手柄、连接线和塑料软管组成,所述的吸引器杆、手柄和塑料软管是中空的且相互连通的,所述的手柄上设有开关,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20mm‑40mm,所述的吸引器杆自内而外依次由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组成,所述的电凝管的内径大于2mm,塑料保护层的外径小于4mm,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的左端截面与铅垂线成角度α,α为20°‑40°,电凝管的左端延伸为电凝头,电凝头呈L型,电凝头相垂直的两部分平滑地连接,电凝头的铅直平面与金属层的最左端的距离为2mm‑5mm,电凝头的高度等于塑料保护层的外径,电凝头的宽度为1mm‑2.5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镜电凝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凝吸引器由吸引器杆、手柄、连接线和塑料软管组成,所述的吸引器杆、手柄和塑料软管是中空的且相互连通的,所述的手柄上设有开关,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的吸引器杆与手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20mm-40mm,所述的吸引器杆自内而外依次由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组成,所述的电凝管的内径大于2mm,塑料保护层的外径小于4_,电凝管、金属层和塑料保护层的左端截面与铅垂线成角度α,α为20° -40°,电凝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国胜井莹莹纪伟平岳志健王来兴曹依群赵瑞陈鑫戴冬伟郝斌闵伟杰郭小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