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8822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2 00:23
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包括中空结构的罐体、安装在罐体上下敞口处的上盖和下盖,三者围成内腔;内腔中填充活性炭粉;罐体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的上端与上盖连接,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的下端均与下盖之间存在间隙;第三隔板的上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隔板与第一隔板连接;第二隔板的上端与上盖之间存在间隙,下端与下盖连接;前述四个隔板将内腔分为首尾相连的第一内腔室、第二内腔室、第三内腔室和第四内腔室;上盖中设有第一集液室和第二集液室并分别与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四个内腔室,延长燃气的吸附路径,从而提高吸附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
本技术属于车辆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在油箱内部贮存这驱动发动机的燃料,由于受到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气化成含有害成分的燃气。如果向大气中排放,不仅污染大气,而且造成能源浪费。对于前述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解决方案。主要是采用活性碳罐,碳罐通过流入管与燃料箱相连。当车辆的发动机停止工作后,燃料箱中产生的燃气,将通过燃料箱内部的内压,通过流入管流入到碳罐中。碳罐的内部,填充了能吸附燃气的活性碳。通过以上流入管流入的燃气,被吸附到碳罐内部的活性碳上。未能吸附到活性碳上的燃气,通过连接在碳罐上的排放管排到大气中。 由于现有的碳罐只有一个吸附口和一个脱附口,因此在面对不同流量情况的燃气时,对燃气的吸附也是有差别的。当燃气流量较大时,燃气在碳罐中吸附时间短,因而无法彻底吸附,依然存在燃气排入大气中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吸附率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 O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能够延长吸附路径从而提高吸附率。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包括中空结构的罐体、安装在罐体上下敞口处的上盖和下盖,三者围成内腔;内腔中填充活性炭粉;罐体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的上端与上盖连接,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的下端均与下盖之间存在间隙;第三隔板的上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隔板与第一隔板连接;第二隔板的上端与上盖之间存在间隙,下端与下盖连接;前述四个隔板将内腔分为首尾相连的第一内腔室、第二内腔室、第三内腔室和第四内腔室;上盖中设有第一集液室和第二集液室并分别与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连通;上盖上安装有分别连通第一集液室和第二集液室的第一真空阀和第二真空阀;第一真空阀设有第一吸附口,第二真空阀设有补气口和吸附出气口 ;第一集液室还设有第二吸附口和脱附口 ;第一吸附口的内径小于第二吸附口的内径。 优选的,第一隔板与第四隔板连接处为斜面结构。 优选的,下盖内侧壁设置有弹簧,弹簧上端设置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海绵片,海绵片与活性炭粉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在常态下采用小流量吸附口进行吸附,在加油时采用大流量吸附口进行吸附,从而满足不同条件下对燃气的吸附,提高吸附率。 2、通过设置四个内腔室,延长燃气的吸附路径,从而提高吸附率。 3、通过启动车辆时同时进行压力自检测从而判断气密性,保障吸附脱附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技术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技术结构左视图; 图4是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 I罐体;1.1第一内腔室;1.2第二内腔室;1.3第三内腔室;1.4第四内腔室1.5第一隔板;1.6第二隔板;1.7第三隔板;1.8第四隔板;1.9无纺布片;2第一真空阀;2.1第一吸附口 ;3气压传感器;4上盖;4.1第一集液室;4.1.1第二吸附口 ;4.1.2脱附口 ;4.2第二集液室;5三通电磁阀;6第二真空阀;6.1补气口;6.2吸附出气口;7下盖;7.1弹簧;7.2支撑板;7.3海绵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包括中空结构的罐体1、安装在罐体I上下敞口处的上盖4和下盖7,三者围成内腔,内腔中填充活性炭粉。 罐体I内设有三个相互平行的隔板,分别是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和第三隔板1.7。第一隔板1.5的上端与上盖4连接,其下端与下盖4之间存在间隔。第二隔板1.6的下端与下盖7连接,其上端与上盖4之间存在间隔。第三隔板1.7的上端通过一块水平的第四隔板1.8与第一隔板1.5连接,其下端与下盖7之间存在间隔。第四隔板1.8位于第二隔板1.6的上端与上盖4之间。前述四个隔板将内腔分为四个首尾连接的第一内腔室 1.1、第二内腔室1.2、第三内腔室1.3和第四内腔室1.4,从而大幅延长了燃气的吸附路径,提高吸附率。第一隔板与第四隔板连接处为斜面结构,从而使燃气大流量进入时,在斜面的导流下进入碳罐而从避免返流现象发生。 上盖4设有第一集液室4.1和第二集液室4.2并分别与第一内腔室1.1和第二内腔室1.2连通。上盖4上安装有分别连通第一集液室4.1和第二集液室4.2的第一真空阀2和第二真空阀6。第一真空阀2设有第一吸附口 2.1,第二真空阀6设有补气口 6.1和吸附出气口 6.2。第一集液室4.1还设有第二吸附口 4.1.1和脱附口 4.1.2。第一吸附口 2.1和第二吸附口 4.1.1均与油箱上的引导管连通。上盖4的内壁以及第二内腔室1.2的中部均设置无纺布片1.4。在下盖7内侧壁设置弹簧7.1,弹簧7.1上端设置支撑板7.2,支撑板7.2上设置海绵片7.3。活性炭粉吸附燃气后会胀大,从而挤压支撑板7.2和弹簧7.1向下盖7内壁移动。通过设置膨胀余量防止活性炭粉挤破罐体I。 小流量吸附路径:第一吸附口 2.1—第一真空阀2—第一集液室4.1一第一内腔室 1.1一第二内腔室1.2一第二内腔室1.3一第四内腔室1.4一第二集液室4.2一第二真空阀6—吸附出气口 6.2。 大流量吸附路径:第二吸附口 4.1.1一第一集液室4.1一第一内腔室1.1一第二内腔室1.2一第二内腔室1.3一第四内腔室1.4一第二集液室4.2一第二真空阀6—吸附出气Π 6.2。 脱附路径:补气口 6.1一第二真空阀6—第二真空阀6—第二集液室4.2一第四内腔室1.4一第二内腔室1.3一第二内腔室1.2一第一内腔室1.1一第一集液室4.1一脱附口4.1.2。 第一真空阀2只有一路,即第一吸附口 2.1通向第一集液室4.1。第二真空阀6有两路,即补气口 6.1连通第二集液室4.2,以及吸附出气口 6.2连通第二集液室4.2。 第二吸附口 4.1.1的内径大于第一吸附口 2.1的内径,当大流量吸附时,不仅燃气要通过罐体I内部的U型的腔室结构,而且还要在合适的压力下才可以从吸附出气口 6.2排出,避免了以往大流量吸附时间短,吸附不彻底的缺陷。海绵片7.3和无纺布片1.4也能进一步促进吸附,防止燃气快速通过活性炭粉。 脱附时,罐体I内随着真空度的增加,第二真空阀6打开使得补气口 6.1处有空气进入从而带动燃气流动完成脱附。将被脱附的燃油蒸汽进入发动机内被充分利用。 由于罐体I相关零部件的连接安装涉及气密性,因此该碳罐还包括压力检测系统。压力检测系统包括气压传感器3和三通电磁阀5。气压传感器3包括大气压检测脚3.1和压力气检测脚3.2。三通电磁阀5的三个端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气压传感器3的压力气检测脚3.2、第一真空阀2和第二真空阀6。当三通电磁阀5失电未动作时,三通电磁阀5连通压力气检测脚3.2和第二真空阀6,压力气检测脚3.2测得第二真空阀6内的气压并输出压差。当三通电磁阀5得点动作时,三通电磁阀5连通压力气检测脚3.2和第一真空阀2,压力气检测脚3.2测得第一真空阀2内的气压并输出压差。通过检测压差和设定值的对比可以判断碳罐气密性是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包括中空结构的罐体、安装在罐体上下敞口处的上盖和下盖,三者围成内腔;内腔中填充活性炭粉;其特征在于:罐体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的上端与上盖连接,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的下端均与下盖之间存在间隙;第三隔板的上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隔板与第一隔板连接;第二隔板的上端与上盖之间存在间隙,下端与下盖连接;前述四个隔板将内腔分为首尾相连的第一内腔室、第二内腔室、第三内腔室和第四内腔室;上盖中设有第一集液室和第二集液室并分别与第一内腔室和第二内腔室连通;上盖上安装有分别连通第一集液室和第二集液室的第一真空阀和第二真空阀;第一真空阀设有第一吸附口,第二真空阀设有补气口和吸附出气口;第一集液室还设有第二吸附口和脱附口;第一吸附口的内径小于第二吸附口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包括中空结构的罐体、安装在罐体上下敞口处的上盖和下盖,三者围成内腔;内腔中填充活性炭粉;其特征在于:罐体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的上端与上盖连接,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的下端均与下盖之间存在间隙;第三隔板的上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隔板与第一隔板连接;第二隔板的上端与上盖之间存在间隙,下端与下盖连接;前述四个隔板将内腔分为首尾相连的第一内腔室、第二内腔室、第三内腔室和第四内腔室;上盖中设有第一集液室和第二集液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孙维峰王法明张宗强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泰展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