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和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86126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1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和汽车。所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包括:基座,其固装在汽车水箱的上横梁上;摆臂,其以能旋转方式装设在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右内开扣手端拉索相连,所述第二部分与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和发盖锁端拉索均相连,并且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右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同一侧,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对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优良的各种性能,包括易安装操作、装配灵活且高效、通用性强、平台化程度高等优点,它对于趋势化明显的平台策略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拉索转换机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和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在国内外同类汽车上的前机盖锁开启系统基本结构大体相同,其通过发盖内扣手的机械运动来牵拉一根很长的拉索从驾驶舱进入前机舱,并且使用多个卡扣将拉索绕开前机舱各零部件并固定在发盖锁上,这种现有结构具有如下特点:a. 零件数量较少;拉索单一传递;锁体壳体仅有左侧拉索固定卡板孔或预留右侧拉索固定卡板孔。然而,上述结构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由于拉索长度过长,在安装发动机、大灯、线束等前舱零部件时均需要用手将拉索拿开,由此会干扰这些零件的安装,影响安装效率;2、现有国内外的前机盖锁布置以及拉索布置大部分都不能左、右通用,因此造成在进行左驾改为右驾设计(或与之相反)时需要更改拉索的走向布置或更改发盖锁体内部结构,但是这会带来以下弊端:(a)更改拉索布置时通常会影响前舱多个零部件的更改及布置,例如:需要在前舱钣金上开卡扣孔位,需要更改钣金模具;在水箱上横梁处还要开卡扣固定孔;当将拉线布置在水箱上横梁时,有时受限于空间而根本布置不下拉索,而造成拉索弯曲程度增加,半径减小,这增加了行程损耗和开启拉力,严重影响到拉索本身的性能和参数,防盗性方面也会受到影响;(b)更改锁体内部结构时,难度加大,不仅要更改卡板、棘爪,特别是有微触开关时还要更改锁体壳,由此增加了多套模具,造成了成本升高,不易满足模块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和汽车,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所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包括:基座,其固装在汽车水箱的上横梁上;以及摆臂,其以能旋转方式装设在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右内开扣手端拉索相连,所述第二部分与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和发盖锁端拉索均相连,并且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右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同一侧,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对一侧。在上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基座被螺栓固装在汽车水箱的上横梁上。在上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有柱形固定孔,用以将所述右内开扣手端拉索的柱形端部装配固定在所述柱形固定孔中。在上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柱形固定孔,用以将所述左内开扣手端拉索的柱形端部装配固定在所述柱形固定孔中。在上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中,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柱形固定孔,用以将所述发盖锁端拉索的柱形端部装配固定在所述柱形固定孔中。一种汽车,所述汽车设置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解决了国内外车型在左右驾发盖锁转换等方面的难题。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操作、装配灵活且高效、通用性强、平台化程度高等诸多优点,尤其适于将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配置到所有车型上,由此在进行右驾/左驾设计时,不需要再次布置拉索走向或者更改发盖锁体内部结构,并且在装配拉索时可显著节省装配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方便了管理,其对于趋势化明显的平台策略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可充分满足平台化设计要求。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和汽车的原理、特点以及优点,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形成任何的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的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以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者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这两个视图示例性地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一个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该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包括基座1和摆臂3,前者可以例如采用螺栓固定、焊接等方式安装固定在汽车水箱的上横梁上,后者则采用可旋转方式被装设在上述基座1上。作为示例,在图1和图2中显示出了摆臂3是通过套装在轴套2上而能够相对于基座1进行旋转运动的。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诸如卡簧及相匹配的凹凸槽等其他的结构形式来实现摆臂3与基座1之间的上述相对旋转运动。就上述实施例中的摆臂3来讲,它包括两个部分,即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其中,第一部分31与右内开扣手端拉索4相连,第二部分32与左内开扣手端拉索5和发盖锁端拉索6都保持连接,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的发盖锁端拉索6与右内开扣手端拉索在本实施例中被同时布置在摆臂3的相同一侧,而发盖锁端拉索6与左内开扣手端拉索5被分别布置在摆臂3的相对一侧。如此,当使用本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示例进行左驾时,可以通过操作与摆臂3的第二部分32相连的左内开扣手端拉索5和发盖锁端拉索6,而不操作与摆臂3的第一部分31相连的右内开扣手端拉索4;当使用本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示例进行右驾时,则可以操作上述的右内开扣手端拉索4和发盖锁端拉索6,而不操作左内开扣手端拉索5。由此,就可以通过连接到摆臂3的上述3种拉索来完成拉索方向的操作转换,从而能够非常方便、灵活地实现汽车左、右驾驶操作。作为举例而言,在可选情形下,可以在摆臂3的第一部分31上设置柱形固定孔33,以便由此在右内开扣手端拉索4具有柱形端部时将其装配固定在这样的通过这样的柱形固定孔33中,这种配合结构的优点在于当装配时仅需将上述柱形端部扣装进柱形固定孔,然后进行旋转即可完成安装,装配过程快捷高效。与之类似地,在可选情形下,也可以在摆臂3的第二部分32上设置有柱形固定孔34和/或柱形固定孔35,以便如图1和图2所示,当左内开扣手端拉索5和/或发盖锁端拉索6具有柱形端部时将其装配固定到第二部分32上的相应柱形固定孔。通过以上说明可见,在汽车上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后,当进行左右驾设计时,完全不必像如前述的现有方式那样需要再次布置拉索走向或者对发盖锁体的内部结构进行改动,而且还可以在装配拉索时显著节省装配时间,从而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并且降低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完全适合装配到所有车型上,其不仅便于安装操作,而且通用性强、平台化程度高,对于趋势化明显的平台策略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以上列举了实例来详细阐明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和汽车,这些示例仅供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其实施方式之用,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包括:基座,其固装在汽车水箱的上横梁上;以及摆臂,其以能旋转方式装设在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右内开扣手端拉索相连,所述第二部分与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和发盖锁端拉索均相连,并且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右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同一侧,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对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包括:
基座,其固装在汽车水箱的上横梁上;以及
摆臂,其以能旋转方式装设在所述基座上并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右内开扣手端拉索相连,所述第二部分与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和发盖锁端拉索均相连,并且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右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同一侧,所述发盖锁端拉索与所述左内开扣手端拉索布置在所述摆臂的相对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发盖锁左右驾拉索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被螺栓固装在汽车水箱的上横梁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汽车发盖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刘海玲陈坚韩国周广吴硕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