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用增味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376156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30 1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品用增味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L-天冬氨酸、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淀粉糖、面筋、黑曲霉、大豆粕、中和剂、氯化钠、核糖核酸二钠、谷氨酸单钠、亚硒酸钠、乳酸锌和辅料,将搅拌后干燥即可;产品熔点200-300℃,pH值7-9;干燥失重0.1-0.3%,重金属含量0.001-0.002%;砷含量0.0001-0.0003,铅含量0.0001-0.00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食品添加剂,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食品增味剂也可称为风味增强剂或鲜味剂。增味剂是指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物质。一些食品添加增味剂后,呈现鲜美滋味,增加食欲和丰富营养。增味剂是指能增强或改进食品风味的物质。我国允许使用的氨基酸类型和核苷酸类型增味剂,有5’ 一鸟苷酸二钠、5’ 一肌苷酸二钠、5’ 一呈味核苷酸二钠、辣椒油树脂等7种。食品增味剂的使用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不科学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用食品添加剂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安全性更为重要。衡量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有一个重要概念:每日允许摄入量(即ADI值),每天摄入这个数量的添加剂,不会有问题。作为食品增味剂要同时具有三种呈味特性:本身具有鲜味,而且呈味阈值较低,即使在较低浓度时也可以刺激感官而显示出鲜美的味道;对食品原有的味道没有影响,即食品增味剂的添加不会影响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对感官的刺激;能够补充和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能给予一种令人满意的鲜美的味道,尤其是在有食盐存在的咸味食品中有更加显著的增味效果,鲜味不影响任何其它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有些鲜味剂与味精合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可大大提高味精的鲜味强度。增味剂,是指能增强食品风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化学性质主要分为两类。氨基酸类:除具有增味外还有酸味,如L-谷氨酸,适当中和成钠盐后酸味消灭,增味增加,实际使用时多为L-谷氨酸一钠,简称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它在pH为3.2 (等电点)时增味最低,pH为6时增味最高,。此外,谷氨酸或谷氨酸钠水溶液经高温长时间加热,分子内脱水,生成焦谷氨酸,失去增味。食盐与味精共存可增强增味。目前谷氨酸钠(味精)在中国用作调味品,但其他各国则多列为食品添加剂。核苷酸类:20世纪60年代后所发展起来的增味剂。主要有5'-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5' -1MP)和5'-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5' -GMP),实际使用时多为它们的二钠盐。增味比味精强。5' -GMP的增味比Y -MP更强。若在普通味精中加5%左右的5' -MP或5' -GMP,其增味比普通味精强几倍到十几倍,这种味精称为强力味精或特增味精。此外,还有一类有机酸,如琥珀酸及其钠盐,是贝类增味的主要成分。酿造食品如酱、酱油、黄酒等的增味与其存在有关。在自然界食物中的鲜味均有一定的独特风格,如海带的味道主要是由其所含的谷氨酸钠而来,香菇的味道主要是鸟苷酸的味道,贝类的特殊味道主要是由琥珀酸盐带来的。但这些滋味均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与氨基酸、肽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很难作为纯的成分一一分离。利用新的萃取技术,用一定的溶剂(一般用水)提取这些食物中呈味物质,然后浓缩、喷粉制成复合调味料,既具有天然鲜味,同时具有该食品的香气。利用特定的酶,作为风味物质生产中的生物催化剂,可增强食品风味或将风味前体转变风味物质。可以激活食品中内源酶以诱导合成风味物质的,或钝化食品中的内源酶以避免异味的产生。利用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法、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酶转化法等,生产风味物质是人们获得天然风味物质的有效途径。在调味料中添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或矿物质,开发营养强化和保健型调味料,发挥其营养与调味双重功能,可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特种调味料。随着社会城市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发展,设计一种熔点高、重金属含量低、砷含量低和干燥失重低的食品用增味剂及其制备方法,以满足市场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针对现有食品用增味剂熔点低、砷含量高、重金属含量高和干燥失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方案: 一种食品用增味剂,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L-天冬氨酸100份,5’-肌苷酸二钠30-50份,5’ -鸟苷酸二钠25-45份,淀粉糖60-80份,面筋10-30份,黑曲霉35-55份,大豆柏15-35份,中和剂20-60份,氯化钠20-40份,核糖核酸二钠30-50份,谷氨酸单钠10-30份,亚硒酸钠5-25份,乳酸锌1-20份,辅料15-35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食品用增味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L-天冬氨酸100份,5’ -肌苷酸二钠35-45份,5’ -鸟苷酸二钠30-40份,淀粉糖65-75份,面筋15-25份,黑曲霉40-50份,大豆柏20-30份,中和剂30-50份,氯化钠25-35份,核糖核酸二钠35-45份,谷氨酸单钠15-25份,亚硒酸钠10-20份,乳酸锌5_15份,辅料20-30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食品用增味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L-天冬氨酸100份,5’ -肌苷酸二钠40份,5’ -鸟苷酸二钠35份,淀粉糖70份,面筋20份,黑曲霉45份,大豆柏25份,中和剂40份,氯化钠30份,核糖核酸二钠40份,谷氨酸单钠20份,亚硒酸钠15份,乳酸锌10份,辅料25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和剂采用硫酸或L-赖氨酸盐酸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辅料采用呈味核苷酸二钠或葡萄糖酸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食品用增味剂的制备方法步骤为: 第一步:在反应釜中依次将L-天冬氨酸、5’ -鸟苷酸二钠和5’ -肌苷酸二钠投入,升温至35-55°C,反应10-12h,加入淀粉糖,升温至40-60°C,反应20_30h ; 第二步:加入面筋、大豆柏和黑曲霉,升温至45-65°C,反应8-12h ; 第三步:加入谷氨酸单钠、氯化钠和乳酸锌,搅拌10_30min,搅拌速度100-300转/分钟,再加入核糖核酸二钠和剩余材料,在50-70°C下反应20-40min,经过滤、结晶、离心、洗涤和干燥制得产品。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所述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产品熔点200-300°C,pH值7-9 ;2、干燥失重0.1-0.3%,重金属含量0.001-0.002% ;3、砷含量 0.0001-0.0003,铅含量 0.0001-0.001% ;4、无臭,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可以广泛生产并不断代替现有材料。【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L-天冬氨酸100份,5’ -肌苷酸二钠30份,5’ -鸟苷酸二钠25份,淀粉糖60份,面筋10份,黑曲霉35份,大豆柏15份,硫酸20份,氯化钠20份,核糖核酸二钠30份,谷氨酸单钠10份,亚硒酸钠5份,乳酸锌I份,葡萄糖酸锌15份。在反应釜中依次将L-天冬氨酸、5’ -鸟苷酸二钠和5’ -肌苷酸二钠投入,升温至35°C,反应1h,加入淀粉糖,升温至40°C,反应20h ;加入面筋、大豆柏和黑曲霉,升温至45。。,反应 8h。加入谷氨酸单钠、氯化钠和乳酸锌,搅拌lOmin,搅拌速度100转/分钟,再加入核糖核酸二钠和剩余材料,在50°C下反应20min,经过滤、结晶、离心、洗涤和干燥制得产品。产品熔点200°C,pH值7 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品用增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用增味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L‑天冬氨酸100份,5'‑肌苷酸二钠30‑50份,5'‑鸟苷酸二钠25‑45份,淀粉糖60‑80份,面筋10‑30份,黑曲霉35‑55份,大豆粕15‑35份,中和剂20‑60份,氯化钠20‑40份,核糖核酸二钠30‑50份,谷氨酸单钠10‑30份,亚硒酸钠5‑25份,乳酸锌1‑20份,辅料15‑35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灿华张迎阳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双和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