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夹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4252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第二夹持组件和第三夹持组件,第一夹持组件弹性连接于第二夹持组件,第一夹持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组件弹性张开时形成第一夹持开口;第三夹持组件弹性夹持于第二夹持组件,第三夹持组件相对于第二夹持组件弹性张开时形成第二夹持开口,第一夹持开口与第二夹持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夹持组件的夹持面相对于第三夹持组件的夹持面可平行张开形成夹持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成双向回弹力机构,在将电子产品夹持到物品上时,根据物品自身结构可实现两个方向上选择性打开并夹持,且最外侧的两个夹持面可平行张开形成夹持空间,该夹持空间内可以贯穿眼镜腿等柱状物并夹持固定,形成新的电子产品佩戴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弹性夹持机构,用于将电子产品夹持到其他物品上。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样式的蓝牙耳机以及智能穿戴式设备层出不穷,且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现有的电子产品无特殊的夹持机构,携带和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电子产品夹持到各种形状的物品上的配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弹性夹持机构,所述弹性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A)、第二夹持组件(B)和第三夹持组件(C),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弹性张开时形成第一夹持开口 ;所述第三夹持组件(C)弹性夹持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所述第三夹持组件(C)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弹性张开时形成第二夹持开口,所述第一夹持开口与所述第二夹持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的夹持面相对于所述第三夹持组件(C)的夹持面可平行张开形成夹持空间。其中,所述弹性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侧板(D)和第二侧板(E),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第二夹持组件(B)和第三夹持组件(C)分别设有两组,形成两个夹持组,每个夹持组均包括一第一夹持组件(A)、一第二夹持组件(B)和一第三夹持组件(C),所述每个第一夹持组件(A)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D),所述每个第三夹持组件(C)固定于第二侧板(E)。其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包括第一夹持体(110)和第五夹持体(150),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包括第二夹持体(120)和第四夹持体(140),所述第三夹持组件(C)为第三夹持体(130);其中,所述第二夹持体(120)和所述第四夹持体(140)并行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体(11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的第一端、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体(120)的第二端延伸,所述第一夹持体(110)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可弹性张开;所述第五夹持体(15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夹持体(140)的第一端、另一端朝向所述第四夹持体(140)的第二端延伸,所述第五夹持体(150)相对于所述第四夹持体(140)可弹性张开;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的第二端、另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四夹持体(140)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及第四夹持体(140)可弹性张开。其中,所述弹性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夹板(210)、第二夹板(220)、第一支撑结构(910)和第二支撑结构(920),所述第一夹板(210)和所述第二夹板(220)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体(110)和所述第五夹持体(150)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210),所述第三夹持体(130)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220),当所述第一夹持体(110)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弹性张开以及所述第五夹持体(150)相对于所述第四夹持体(140)弹性张开时,所述第一支撑结构(910)支撑于所述第一夹板(210)与所述第二夹板(220)之间,当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及第四夹持体(140)弹性张开时,所述第二支撑结构(920)支撑于所述第一夹板(210)与所述第二夹板(220)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体(110)、所述第二夹持体(120)、所述第三夹持体(130)、所述第四夹持体(140)和所述第五夹持体(150)均呈杆状,所述第一夹持体(110)呈折杆状,所述第一夹持体(110)整体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夹持体(110)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的连接处为第一弹簧结构(160);所述第二夹持体(120)呈直杆状,所述第二夹持体(120)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体(110)与所述第三夹持体(130)之间;所述第三夹持体(130)呈对称弯折状,所述第三夹持体(130)整体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的两侧边,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体(120)的连接处为第二弹簧结构(170),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夹持体(140)的连接处为第三弹簧结构(180);所述第四夹持体(140)呈直杆状,所述第四夹持体(140)位于所述第三夹持体(130)与第五夹持体(150)之间;所述第五夹持体(150)呈折杆状,所述第五夹持体(150)与所述第四夹持体(140)的连接处为第四弹簧结构(190);所述第一弹簧结构(160)通过第一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夹板(210),所述第一夹持体(I1)远离所述第一弹簧结构(16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210),所述第二弹簧结构(170)通过第二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第二夹板(220),所述第三弹簧结构(180)通过第三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第二夹板(220),所述第三夹持体(130)远离所述第二弹簧结构(170)或第三弹簧结构(180)的侧边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220),所述第四弹簧结构(190)通过第四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第一夹板(210)。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910)包括第一支撑点(9110)和第二支撑点(9120),所述第一支撑点(9110)对应于所述第一弹簧结构(160)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点(9120)对应于所述第四弹簧结构(190)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结构(920)包括第三支撑点(9210)和第四支撑点(9220),所述第三支撑点(9210)对应所述第二弹簧结构(170)设置,所述第四支撑点(9220)对应所述第三弹簧结构(180)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体(110)包括设置于第一夹持体(110)端部的第一固定杆(114),所述第一固定杆(114)朝向所述弹性夹持机构的外侧延伸,在第一夹板(210)上与第一固定杆(11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固定环(2111),所述第一固定杆(114)穿装于第一固定环(2111)勾住所述第一固定环(2111),从而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210);所述第五夹持体(150)还包括设置于第五夹持体(150)端部的第二固定杆(154),所述第二固定杆(154)朝向所述弹性夹持机构的外侧延伸,在第一夹板(210)上与第二固定杆(15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固定环(2112),所述第二固定杆(154)穿装于第二固定环(2112)勾住所述第二固定环(2112),从而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210)。其中,在所述第二夹板(220)上设有L型挡板(2210),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的末端放置于L型挡板(2210)内,从而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220)。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体(110)、所述第二夹持体(120)、所述第三夹持体(130)、所述第四夹持体(140)和所述第五夹持体(150)均呈长条片状,所述弹性夹持机构整体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夹持体(110)、所述第二夹持体(120)、所述第三夹持体(130)、所述第四夹持体(140)、所述第五夹持体(150)依次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体(120)和所述第四夹持体(140)为弹片;所述第二夹持体(120)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体(110)的端部侧边、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夹持体(13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性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A)、第二夹持组件(B)和第三夹持组件(C),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弹性张开时形成第一夹持开口;所述第三夹持组件(C)弹性夹持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所述第三夹持组件(C)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B)弹性张开时形成第二夹持开口,所述第一夹持开口与所述第二夹持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夹持组件(A)的夹持面相对于所述第三夹持组件(C)的夹持面可平行张开形成夹持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莱瑞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