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汽车举升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2980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控制自卸汽车举升液压缸的控制装置。为克服已有的举升控制装置加工精度高、操作不便的缺点,它具有三位二通滑阀1、二位二通锥阀2和单向阀3。滑阀1的进油腔P↓[1]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滑阀1和锥阀2的回油腔都与压力油的回油口T连通,锥阀2的进油腔P↓[2]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单向阀3的进油腔P↓[3]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出油腔T↓[3]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它主要用于控制举升液压缸实现举升、中停、下降功能。(*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自卸汽车举升液压缸的控制装置。自卸汽车举升控制装置的作用是将油泵输出的压力油进行合理地分配,达到车厢自动举升、中停和下降的目的。目前采用的举升控制装置主要有机械连杆操纵的三位四通滑阀、电—气控制的截止阀和液压控制的截止阀等。机械连杆操纵的三位四通滑阀的整个阀体加工精度较高,操作不便,中停时靠滑阀间隙密封,密封效果较差。电—气或液压控制的截止阀只是一个二位二通阀,该阀本身根本无法实现中停,其中停是靠切断动力源来实现的。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设计一种加工精度较低、在不切断动力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举升、中停和下降功能的自卸汽车举升控制装置。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自卸汽车举升控制装置,它具有三位二通滑阀1、二位二通锥阀2和单向阀3,它的特殊之处是,三位二通滑阀1的进油腔P1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三位二通滑阀1的回油腔T1和二位二通锥阀2的回油腔T2都与压力油的回油口T连通,二位二通锥阀2的进油腔P2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单向阀3的进油腔P3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单向阀3的出油腔T3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压力油的进油口P与油泵的输出口连通,压力油的出油口A与自卸汽车的举升液压缸连通,压力油的回油口T与油箱连通。本技术的二位二通锥阀2的锥形主阀芯4上具有使回油腔T2与腔M连通的通道14,通道14处具有锥形控制阀芯6,锥形控制阀芯6具有阀杆7,锥形控制阀芯6上安装有能使锥形控制阀芯6和锥形主阀芯4复位的弹簧9。锥形主阀芯4上具有连通进油腔P2与腔M的通道5。本技术的三位二通滑阀1的阀杆10与二位二通锥阀2的阀杆7平行。阀杆10上固定有连动杆12,阀杆7上固定有可被连动杆12拨动的挡套13。本技术还可以具有溢流阀16。溢流阀16的进油腔P16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溢流阀16的出油腔T16与压力油的回油口T连通。本技术在不切断动力源的情况下,能够控制汽车的举升液压缸完成车厢的举升、中停和下降三种功能。当处在中停状态时,靠二位二通锥阀2的锥面和单向阀3的锥面进行密封,从理论上讲,此时的泄漏量为零,提高了密封效果。由于中停状态时,本技术的密封效果与三位二通滑阀1无关,所以对三位二通滑阀1的配合精度要求较低,降低了制造成本。使用该阀组成的举升系统用于QDZ3320S自卸汽车中时,满载10°和20°时的沉降量都小于40′,而国家规定为不大于3°,QDZ3320S自卸汽车原来采用机械连杆操纵的三位四通滑阀时的沉降量为2°15′左右,使用本技术后使自卸汽车的中停性能大大提高。另外,由于本技术的二位二通锥阀2中具有锥形控制阀芯6,可以实现先导控制,即用较小的力打开锥形控制阀芯6,可以控制打开锥形主阀芯4,使流量增大,达到快速下降的目的。从对比实验的结果来看,采用本技术后使自卸汽车的下降功能大大提高。同样用QDZ3320S自卸汽车进行试验,即使在不考虑可以停止油泵运转使过流量减少的因素的情况下,用原来的机械连杆操纵的三位四通滑阀的下降时间为19.86秒,而用本技术的下降时间只有14.6秒。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液压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三位二通滑阀1、二位二通锥阀2、单向阀3和溢流阀16都采用同一阀体11,由于图2中不易表示,所以图2中未画出溢流阀16。三位二通滑阀1具有阀杆10和密封装置15。二位二通锥阀2具有锥形主阀芯4。锥形主阀芯4上具有使回油腔T2与腔M连通的通道14。通道14与腔M连通的一端具有锥形控制阀芯6,锥形控制阀芯6与阀杆7为一体,锥形控制阀芯6位于阀杆7的左端。弹簧9采用压簧,它套在阀杆7上,它的一端作用在锥形控制阀芯6上,另一端作用在阀座19上,阀座19固定在阀体11上。弹簧9用于使锥形主阀芯4和锥形控制阀芯6复位,对进油腔P2与回油腔T2之间进行密封。锥形主阀芯4上具有通道5,通道5将进油腔P2与腔M连通。二位二通锥阀2具有密封装置8。三位二通滑阀1的阀杆10与二位二通锥阀2的阀杆7平行。阀杆10上固定有连动杆12,连动杆12的另一端套在阀杆7上。当阀杆10带动连动杆12左右移动时,连动杆12可在阀杆7上左右滑动。阀杆7上固定有挡套13,当连动杆12与挡套13接触后,连动杆12可以拨动挡套13,挡套13带动阀杆7向右运动将锥形控制阀芯6打开。阀杆10的一端与控制汽缸18的活塞杆17连接。三位二通滑阀1的进油腔P1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压力油的进油口P与油泵的输出口连通。三位二通滑阀1的回油腔T1和二位二通锥阀2的回油腔T2都与压力油的回油口T连通,压力油的回油口T与油箱连通。二位二通锥阀2的进油腔P2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压力油的出油口A与自卸汽车的举升液压缸下腔连通。单向阀3的进油腔P3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单向阀3的出油腔T3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溢流阀16的进油腔P16与压力油的出油口P连通,溢流阀16的回油腔T16与压力油的回油口T连通。如图1、图2所示,举升时,控制汽缸18的无杆腔进气,活塞杆17向左推动,使三位二通滑阀1和二位二通锥阀2都关闭,油泵输出的压力油经压力油进油口P进入单向阀3,经过单向阀3和压力油出油口A进入举升液压缸下腔,实现举升功能。中停时,控制汽缸18的活塞杆17靠弹簧20将其向右复位,活塞杆17向右拉动阀杆10,使三位二通滑阀1打开,阀杆10向右移动的同时,带动连动杆12向右移动。由于此时连动杆12尚未与挡套13接触,所以二位二通锥阀仍处在关闭状态。油泵输出的压力油经压力油进油口P进入三位二通滑阀1,经过三位二通滑阀1的回油腔T1和压力油的回油口T流回油箱,压力油在进行空循环。举升液压缸下腔中的压力油的压力使单向阀3关闭,单向阀3和二位二通锥阀2对举升液压缸下腔中的压力油进行密封,实现中停功能。下降时,控制汽缸18的有杆腔进气,活塞杆17继续向右拉动阀杆10,三位二通滑阀1仍然打开,压力油仍然进行空循环。同时,连动杆12与挡套13接触,拨动挡套13带动阀杆7向右移动,打开锥形控制阀芯6。此时,二位二通锥阀2的进油腔P2中的压力油经通道5和腔M及通道14流入二位二通锥阀2的回油腔T2。由于压力油通过进油腔P2流向腔M时,通道5两端的液体流动产生压差,使锥形主阀芯产生与锥形控制阀芯6相同的位移从而使过流面积增大,进油腔P2中的压力油直接进入回油腔T2,经压力油的回油口T流回油箱,实现快速下降的功能。由于锥形控制阀芯6可以实现先导控制,采用汽车上通用的0.4-0.8MPa的气压,就可通过控制气缸18打开二位二通锥阀2,实现大流量快速下降的目的。当系统油压大于设定值时,压力油经压力油进油口P进入溢流阀16,打开溢流阀16,经压力油回油口T流回油箱,达到保护整个系通的目的。权利要求1.自卸汽车举升控制装置,它具有三位二通滑阀(1)、二位二通锥阀(2)和单向阀(3),其特征是,三位二通滑阀(1)的进油腔(P1)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三位二通滑阀(1)的回油腔(T1)和二位二通锥阀(2)的回油腔(T2)都与压力油的回油口(T)连通,二位二通锥阀(2)的进油腔(P2)与压力油的出油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卸汽车举升控制装置,它具有三位二通滑阀(1)、二位二通锥阀(2)和单向阀(3),其特征是,三位二通滑阀(1)的进油腔(P↓[1])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三位二通滑阀(1)的回油腔(T↓[1])和二位二通锥阀(2)的回油腔(T↓[2])都与压力油的回油口(T)连通,二位二通锥阀(2)的进油腔(P↓[2])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单向阀(3)的进油腔(P↓[3])与压力油的进油口(P)连通,单向阀(3)的出油腔(T↓[3])与压力油的出油口(A)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开民陈昌海于新永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