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运输车辆保温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259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运输车辆保温壳,由内保温层、外保温层和防护壳组成。内保温层紧靠温度较高的罐壁,为岩棉或超细玻璃棉材料;外保温层为聚氨酯材料。这种保温结构绝热保温性能好,允许工作温度高,能用于各种运输保温罐车。(*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输车辆复合保温结构。目前,运输车辆的保温模式均采用单层保温材料构成的保温结构,如我国生产的7000L和9000L沥青运输保温罐车,日本、美国生产的22000L和25000L沥青运输保温罐车,都是采用由超细玻璃棉材料制成的单层保温层作为保温罐车的保温壳。这种单层保温结构的问题在于绝热保温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允许工作温度较低,允许工作温度高的保温材料,绝热保温性能满足不了使用要求。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绝热性能好,而允许工作温度又高的保温结构。本技术的任务是以复合保温壳的结构完成的,即在紧贴温度较高的罐壁(2)处包裹一层耐高温而导热系数较大的岩棉材料或超细玻璃棉材料作为内保温层,紧贴内保温层的外侧再包裹一层不耐高温而导热系数很小的聚氨酯材料作为外保温层。这种保温结构的优点是扩大了对保温材料的选择范围,解决了目前保温材料的绝热保温性能和允许工作温度不能同时满足使用要求的矛盾。这种保温结构可用于各种运输保温罐车,如用于沥青运输保温罐车,效果很好。沥青保温罐车装罐温度160℃,要求48小时降温不超过40℃,使用该保温结构后,48小时降温32℃(其中32小时车辆处于动态工况,16小时处于静止状态,环境平均温度为5℃),满足了使用要求。以下结合附图对技术加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技术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之一整体式沥青保温壳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之二组装式沥青保温壳横截面示意图。图1中,(1)是保温介质;(2)是保温罐壁;(3)是内保温层,为岩棉材料或超细玻璃棉材料制成的等厚度保温层,导热系数为0.109~0.167KJ/m·h·℃,允许最高工作温度为300~700℃,其内侧紧贴罐壁(2),外侧紧贴外保温层(4)的内侧,内外侧形状与罐体形状相同,可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内保温层的厚度与罐壁厚度、罐壁导热系数、内保温层导热系数、罐壁的内外壁温度、内保温层的外壁温度以及罐体单位长度上单位时间内允许的散热量有关(详见南京工学院张正荣编《传热学》P.24,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内保温层的厚度要求均匀,并用铁皮箍固定绑紧至最佳密度,岩棉的最佳密度为120kg/M3,超细玻璃棉为70kg/M3。(4)是外保温层,为聚氨酯材料制成,导热系数为0.092~0.117KJ/m·h·℃,允许最高工作温度为120℃,其内侧紧贴内保温层(3)的外侧,外侧紧贴防护壳(5),其内侧形状与内保温层(3)的形状相同,外保温层的厚度与内保温层的厚度、外保温层导热系数、内外保温层的外壁温度以及罐体单位长度上单位时间内的散热量有关(详见南京工学院张正荣编《传热学》P.24,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厚度相等,或变化厚度(顶部加厚),根据罐体顶部和周向的热损比而定,热损比由试验得出。外保温层可以是由一片保温材料制成的整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由两片或两片以上的保温材料组成的组装式结构,组装式结构的各片保温材料的相接处为阶梯状,以防止形成热桥,造成热量损失。整体式结构多用于中、轻型运输车辆保温壳,组装式结构多用于重型运输车辆保温壳。(5)是防护壳,为镀锌铁皮制成,紧贴于外保温层(4)的外侧,其形状与外保温层(4)的外侧形状相同。图2是整体式沥青保温壳的横截面示意图。整体式沥青保温壳用于QG6型沥青运输保温罐车,罐壁内径D1为1.3m,罐壁厚4mm,材料为16Mn。内保温层b3为50mm等厚度的岩棉保温层,其导热系数在0.109~0.146KJ/m·h·℃,允许最高工作温度为700℃。外保温层为变截面的聚氨酯保温层,由于罐体顶部热损比周向热损高25%,因此顶部聚氨酯厚度b1为60mm,沿圆周向下逐渐减薄,至两侧b2为40mm,下半圆厚度均为40mm。最外层的防护壳为1mm厚的镀锌铁皮。图3是组装式沥青保温壳的横截面示意图。组装式沥青保温壳用于CZL9350GLQ型沥青运输保温罐车,罐壁内径D2为1.8m,罐壁厚4.5mm,材料为16Mn。内保温层b6为50mm等厚度的岩棉保温层,其导热系数在0.109~0.146KJ/m·h·℃,允许最高工作温度为700℃。外保温层为变截面的聚氨酯保温层,由于罐体顶部热损比周向热损高25%,因此顶部聚氨酯厚度b4为55~60mm,沿圆周向下逐渐减薄,至两侧b5为40mm,下半圆厚度均为40mm,外保温层是由两片保温材料组成的组装式结构,两片保温材料相接处为阶梯状,b7为20mm,b8为30mm。最外层的防护壳为1mm厚的镀锌铁皮。权利要求1.一种由保温层和防护壳(5)构成的运输车辆保温壳,其特征在于保温层由内保温层(3)和外保温层(4)组成,内保温层(3)为岩棉材料或超细玻璃棉材料制成的等厚度保温层,内侧紧贴罐壁(2),外侧紧贴外保温层(4)的内侧,内外侧形状与罐体形状相同,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外保温层(4)为聚氨酯材料制成,内侧紧贴内保温层(3)的外侧,外侧紧贴防护壳(5),其内侧形状与内保温层(3)的形状相同,厚度相等,或变化厚度,防护壳(5)为镀锌铁皮制成,紧贴于外保温层(4)的外侧,其形状与外保温层(4)的外侧形状相同。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车辆保温壳,其特征在于外保温层(4)是由一整块保温材料制成的整体式结构。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车辆保温壳,其特征在于外保温层(4)是由两片或两片以上的保温材料组成的组装式结构。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车辆保温壳,其特征在于组成外保温层(4)的各片保温材料相接处(6)为阶梯状。专利摘要一种运输车辆保温壳,由内保温层、外保温层和防护壳组成。内保温层紧靠温度较高的罐壁,为岩棉或超细玻璃棉材料;外保温层为聚氨酯材料。这种保温结构绝热保温性能好,允许工作温度高,能用于各种运输保温罐车。文档编号B60P3/00GK2092460SQ91204550公开日1992年1月8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29日专利技术者张秀英, 杨文显, 杨德有, 王维, 牛会明 申请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保温层和防护壳(5)构成的运输车辆保温壳,其特征在于保温层由内保温层(3)和外保温层(4)组成,内保温层(3)为岩棉材料或超细玻璃棉材料制成的等厚度保温层,内侧紧贴罐壁(2),外侧紧贴外保温层(4)的内侧,内外侧形状与罐体形状相同,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外保温层(4)为聚氨酯材料制成,内侧紧贴内保温层(3)的外侧紧贴防护壳(5)其内侧形状与内保温层(3)的形状相同,厚度相等,或变化厚度,防护壳(5)为镀锌铁皮制成,紧贴于外保温层(4)的外侧,其形状与外保温层(4)的外侧形状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英杨文显杨德有王维牛会明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