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永胜专利>正文

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613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包括车斗和车底盘,车斗或车底盘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底板和右底板的外端铰接相连,左底板和右底板的上表面分别与左橡胶板和右橡胶板的下表面相搭接,左橡胶板和右橡胶板的里端分别与底板纵梁的左、右二侧铰接相连,底板纵梁位于车底盘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底板纵梁上位于左橡胶板和右橡胶板的下方分别与多个索链或多个可折叠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向外延伸与左底板或所述右底板相连,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在左底板和右底板位于卸料位置处伸直,底板纵梁与驱动装置相连。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厢自重小,运输能耗低,安全性能好,卸车工作效率高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
技术介绍
自卸车在用来运输煤炭、沙土、石子时,由于其卸车的机械化程度高,可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现有的自卸车通常自重较大,由此造成车辆的载货量偏低,运输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厢自重小,运输能耗低,安全性能好,卸车工作效率高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包括车斗和车底盘,车斗包括车厢左、右边板,所述车斗或所述车底盘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底板和右底板的外端铰接相连,左底板和右底板的上表面分别与左橡胶板和右橡胶板的下表面相搭接,左橡胶板和右橡胶板的里端分别与底板纵梁的左、右二侧相连,底板纵梁位于所述车底盘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底板纵梁上位于所述左橡胶板和所述右橡胶板的下方分别与多个索链或多个可折叠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向外延伸与所述左底板或所述右底板相连,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在左底板和右底板位于卸料位置处伸直,所述底板纵梁与驱动装置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若干个安装在车底盘上的顶升油缸,每个顶升油缸分别安装在所述车底盘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每个顶升油缸柱塞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纵梁的底端铰接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所述左底板或所述右底板的里端侧面与所述底板纵梁的左、右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左橡胶板和所述右橡胶板的里端分别与底板纵梁的左、右二侧采用铰接相连,所述左底板和右底板的里端侧面分别设有多个凹槽,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的外端分别与凹槽中的销轴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每个所述可折叠支撑杆包括主杆,每个主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纵梁铰接相连,每个主杆的一段可滑动地插装在滑套内,每个主杆的另一端具有凸台,滑套铰接相连在副杆上,每个副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左底板或所述右底板里端侧面上凹槽中的销轴铰接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所述车斗的左、右两侧设有所述车厢左、右边板,车厢左、右边板的顶端与车斗的框架铰接相连,所述索链或所述可折叠支撑杆的数量为6-18个,所述顶升油缸为2-4个,所述索链采用钢丝绳或绳索代替,每个所述顶升油缸为多级油缸。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包括车斗和车底盘,车斗包括车厢左、右边板,所述车斗或所述车底盘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底板和右底板的外端铰接相连,左底板和右底板的里端分别与弯折的左橡胶板和弯折的右橡胶板的外端相连,弯折的左橡胶板和弯折的右橡胶板的里端分别与底板纵梁的左、右二侧相连,底板纵梁位于所述车底盘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底板纵梁上位于所述左橡胶板和所述右橡胶板的下方分别与多个索链或多个可折叠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向外延伸与所述左底板或所述右底板相连,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在左底板和右底板位于卸料位置处伸直,所述底板纵梁与驱动装置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若干个安装在车底盘上的顶升油缸,每个顶升油缸分别安装在所述车底盘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每个顶升油缸柱塞的顶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纵梁的底端铰接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所述左底板或所述右底板的里端侧面与所述底板纵梁的左、右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左橡胶板和所述右橡胶板的里端分别与底板纵梁的左、右二侧采用铰接相连,所述左底板和右底板的里端侧面分别设有多个凹槽,每个索链或可折叠支撑杆的外端分别与凹槽中的销轴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每个所述可折叠支撑杆包括主杆,每个主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纵梁铰接相连,每个主杆的一段可滑动地插装在滑套内,每个主杆的另一端具有凸台,滑套铰接相连在副杆上,每个副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左底板或所述右底板里端侧面上凹槽中的销轴铰接相连。本技术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中所述车斗的左、右两侧设有所述车厢左、右边板,车厢左、右边板的顶端与车斗的框架铰接相连,所述索链或所述可折叠支撑杆的数量为6-18个,所述顶升油缸为2-4个,所述索链采用钢丝绳或绳索代替,每个所述顶升油缸为多级油缸。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其左底板和右底板的上表面分别铺设有左橡胶板和右橡胶板,由于左橡胶板和右橡胶板的比重较小,减少了车厢自重,降低了运输能耗。由于是利用驱动装置沿车底盘的中心线升起底板,令车斗内的分别底板朝二侧倾斜,使货物从车厢的左、右两侧卸下,从而可在较小的顶升高度状态下将货物卸下,避免了车体在卸车时出现严重偏载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其安全性能好,并能够一边行走一边向车厢两侧卸车,提高了自卸车的工作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图1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处于卸货状态的主视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图7为图5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处于卸货状态的主视图;图8为图7的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图10为图9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处于卸货状态的主视图;图11为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的还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图12为图11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处于卸货状态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包括车斗1和车底盘4,车斗1的左、右两侧设有车厢左、右边板2、3,车厢左、右边板2、3的顶部与车斗1的框架铰接相连,车斗1或车底盘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底板5和右底板6的外端铰接相连,左底板5和右底板6的上表面分别与左橡胶板7和右橡胶板8的下表面相搭接,左橡胶板7和右橡胶板8的里端分别与底板纵梁9的左、右二侧铰接相连,底板纵梁9位于车底盘4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底板纵梁9上位于左橡胶板7和右橡胶板8的下方分别与多个索链10的一端相连,在左底板5和右底板6的里端侧面分别设有多个凹槽16,左底板5或右底板6的里端侧面与底板纵梁9的左、右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每个索链10的外端分别与左底板5或右底板6里端侧面上凹槽16中的销轴相连。每个索链10在左底板5和右底板6位于水平位置时处于弯曲状态,每个索链10在左底板5和右底板6位于卸料位置处伸直,底板纵梁9与驱动装置相连。驱动装置包括2-4个安装在车底盘2上的顶升油缸15,每个顶升油缸15分别安装在车底盘2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每个顶升油缸15柱塞的顶端分别与底板纵梁9的底端铰接相连。每个顶升油缸15为多级油缸。上述索链10的数量为6-18个。上述索链10可采用钢丝绳或绳索代替。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在使用时,如果需要卸下车上的货物,可通过车辆上的液压控制装置令每个顶升油缸15顶起底板纵梁9,当底板纵梁9被顶升油缸15顶起时,同时底板纵梁9会带着左橡胶板7和右橡胶板8的里端向上运动,令左橡胶板7和右橡胶板8分别在左底板5、右底板6上滑动并开始倾斜,同时令每个索链10被拉直,进而牵引左底板5和右底板6的里端向上运动并倾斜。于是,放置在左底板5、右底板6和左橡胶板7、右橡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底板双侧翻转自卸车,包括车斗(1)和车底盘(4),车斗(1)包括车厢左、右边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斗(1)或所述车底盘(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底板(5)和右底板(6)的外端铰接相连,左底板(5)和右底板(6)的上表面分别与左橡胶板(7)和右橡胶板(8)的下表面相搭接,左橡胶板(7)和右橡胶板(8)的里端分别与底板纵梁(9)的左、右二侧相连,底板纵梁(9)位于所述车底盘(4)前、后方向的中轴线上,底板纵梁(9)上位于所述左橡胶板(7)和所述右橡胶板(8)的下方分别与多个索链(10)或多个可折叠支撑杆(11)的一端相连,每个索链(10)或可折叠支撑杆(11)的另一端分别向外延伸与所述左底板(5)或所述右底板(6)相连,每个索链(10)或可折叠支撑杆(11)在左底板(5)和右底板(6)位于卸料位置处伸直,所述底板纵梁(9)与驱动装置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赵永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5[中国|内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