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587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7 0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虚拟电极,设于绝缘层之下的传输电极层或接收电极层内。在实施例中,抗反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折射率三层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接收电极层设于绝缘层之下,且接收电极层与虚拟电极电性连接至相同电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虚拟电极,设于绝缘层之下的传输电极层或接收电极层内。在实施例中,抗反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折射率三层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接收电极层设于绝缘层之下,且接收电极层与虚拟电极电性连接至相同电位。【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虚拟(du_y)电极的触控面板。其是一种相当具有实用性及进步性的新设计,适于产业界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介绍
触控面板的使用对于人们而言,具有息息相关与密不可分的关系。触控萤幕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由触控面板及液晶显示模块所组成。图1是传统触控面板100的剖视图,由上而下主要包括有透明覆盖(CG)层11、接收电极(RX)层12、绝缘(ISO)层13、传输电极(TX)层14及透明基板(SUB) 15。考量到感测接收信号易受到液晶显示模块的影响,因此传统触控面板100将接收电极层12设于绝缘层13的顶部,而传输电极层14则设于绝缘层13的底部。 传统触控面板100的接收电极层12与传输电极层14分别由电极列所组成,相邻电极列之间必须留有间隙(gap),才不会造成短路。然而,当使用者由上俯视触控面板100时,会产生视觉上的痕迹(trace)现象(或称为光学可视性),造成电极图案的可视。此外,上述之间隙与电极的光折射率差异较大,因此不但增加电极图案的可视,且降低了光学穿透度。再者,图1所示传统触控面板100 —般无法承受长时间的高温或高湿度,因此不适于严苛的环境下使用。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触控面板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触控面板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触控面板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触控面板,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触控面板,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触控面板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触控面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出一种触控面板,使得电极层的图案不可视以降低视觉痕迹现象并增进光学穿透度,或/且使得触控面板得以通过更严苛的测试规格。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触控面板,包括:抗反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折射率三层结构;传输电极层、绝缘层及接收电极层,设于该抗反射层之下,其中该绝缘层设于该传输电极层与该接收电极层之间;及多个虚拟电极,设于该绝缘层之下的该传输电极层或该接收电极层内。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更包括透明覆盖层,设于该抗反射层之上。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更包括透明基板,设于该传输电极层、该绝缘层及该接收电极层之下。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抗反射层由上而下包括第一低折射率层、高折射率层及第二低折射率层,其中该高折射率层的光折射率大于该第一低折射率层、该第二低折射率层的光折射率。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10-200微米,该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10-500微米,且该第二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10-500微米。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低折射率层、该高折射率层及该第二低折射率层包括氮化硅及二氧化硅。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设于该绝缘层之下的该传输电极层或该接收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极列,且该虚拟电极设于上述相邻电极列之间,并与上述电极列位于同一层级。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虚拟电极图案化以形成多个虚拟子电极。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上述相邻虚拟子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30微米。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传输电极层;绝缘层,设于该传输电极层之下;接收电极层,设于该绝缘层之下;及多个虚拟电极,设于该接收电极层内,其中该接收电极层与该虚拟电极电性连接至相同电位。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虚拟电极未图案化。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虚拟电极图案化以形成多个虚拟子电极,且上述相邻虚拟子电极之间为实体相连接。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接收电极层与该虚拟电极电性连接至地。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更包括抗反射层,设于该传输电极层之上。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更包括透明覆盖层,设于该抗反射层之上。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更包括透明基板,设于该接收电极层之下。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接收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极列,且该虚拟电极设于上述相邻电极列之间,并与上述电极列位于同一层级。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触控面板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电极层的图案不可视以降低视觉痕迹现象并增进光学穿透度,或/且使得触控面板得以通过更严苛的测试规格。 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触控面板的剖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视图。 图3A及图3B是2图的抗反射层的复合折射率三层结构图。 图4A是虚拟电极的俯视图。 图4B是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穿透度的模拟结果图。 图6是图4A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图7A是虚拟电极与接收电极层电性连接至地的示意图。 图7B是虚拟电极与接收电极层未电性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触控面板,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的剖视图。在本说明书中,方向“上”或“顶部”指向触碰位置,而方向“下”或“底部”则是背向触碰位置或者指向显示模块(未示于图式中),例如液晶显示模块。图式仅所示触控面板200的主要组成层级,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根据图示结构,视需要而插入其他的层级。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0由上而下主要包括有透明覆盖(CG)层21、抗反射(AR)层22、传输电极(TX)层23、绝缘(ISO)层24、接收电极(RX)层25及透明基板(SUB)26。在实施例中,传输电极层23 (例如氧化铟锡(ITO)膜)借由抗反射层22而形成于透明覆盖层21 (例如覆盖玻璃)的底部,而接收电极层25 (例如氧化铟锡(ITO)膜)再借由绝缘层24而形成于传输电极层23的底部,因而形成玻璃-膜(GI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抗反射层,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折射率三层结构;传输电极层、绝缘层及接收电极层,设于该抗反射层之下,其中该绝缘层设于该传输电极层与该接收电极层之间;及多个虚拟电极,设于该绝缘层之下的该传输电极层或该接收电极层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麒安
申请(专利权)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