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梁加工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3935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7 01:17
一种钢梁加工模,包括底模,底模为平整的矩形钢板,底模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垫板,垫板呈矩形结构,垫板的两侧均均等距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竖板的外侧面中间位置倾斜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一端连接在竖板中间位置,另一端与底模焊接连接,竖板内侧面靠下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上表面高度与垫板上表面高度相同,在底模上竖板外侧等距分布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由立柱、横向支臂和液压装置组成,横向支臂通过轴承套装在立柱上,立柱上设置有限位环,轴承外侧面上设置有锁死螺栓,液压装置设置于横向支臂前端,且液压顶口向下设置,总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钢梁加工模,包括底模,底模为平整的矩形钢板,底模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垫板,垫板呈矩形结构,垫板的两侧均均等距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竖板的外侧面中间位置倾斜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一端连接在竖板中间位置,另一端与底模焊接连接,竖板内侧面靠下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上表面高度与垫板上表面高度相同,在底模上竖板外侧等距分布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由立柱、横向支臂和液压装置组成,横向支臂通过轴承套装在立柱上,立柱上设置有限位环,轴承外侧面上设置有锁死螺栓,液压装置设置于横向支臂前端,且液压顶口向下设置,总的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专利说明】一种钢梁加工模
本技术属于建筑材料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工模,尤其涉及一种钢梁加工模。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生产领域也在不断更新产品,在现有技术中较多建筑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筑建而成,这种筑建方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筑建周期较长、第二筑建成本较大,不利于建筑生产的节约,因此就伴随着一些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产品的出现,目前为止最常用的便是钢结构建筑物,在钢梁的生产中现有技术是采用的板面拼接的方式进行生产,在拼接过程中由于板面较大对其固定及移动比较不易,在拼接过程中很可以由于固定不规整而导致生产处的产品质量不合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加工使用方便的钢梁加工模。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钢梁加工模,包括底模,所述的底模为平整的矩形钢板,所述的底模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垫板,所述的垫板呈矩形结构,所述的垫板的两侧均均等距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所述的竖板的外侧面中间位置倾斜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一端连接在竖板中间位置,另一端与底模焊接连接,所述的竖板内侧面靠下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的限位凸起上表面高度与垫板上表面高度相同,所述的在底模上竖板外侧等距分布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的固定装置由立柱、横向支臂和液压装置组成,所述的横向支臂通过轴承套装在立柱上,所述的立柱上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的轴承外侧面上设置有锁死螺栓,所述的液压装置设置于横向支臂前端,且液压顶口向下设置。 所述的底模为8— 15cm厚度的钢板。 所述的垫板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底模连接。 所述的限位凸起与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的液压装置为手动液压装置。 本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底模选用为凭证的矩形钢板且选用厚度在8—15cm较厚的钢板使其整体结构更加稳定,避免在长期加工后产生局部变形,从而导致生产处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在底模上设置的竖板为根据生产钢梁的规格需要所设置的固定距离的竖板,使钢梁在生产过程中便于底部板面的固定,减少了测量摆位的过程,减少了加工步骤增大了生产效率,而在竖板外侧面设置的支撑板对竖板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因长期使用导致竖板倾斜;在竖板内侧设置的垫板一方面起到对底模的结构加强作用,另一方面它在生产中抬高了钢梁下板面的高度,使其在端部提供起吊为止便于底边的起吊,并且垫板与底模一焊接的方式连接使其连接更加方便;在竖板向内的侧面靠下为止设置的限位凸起且限位凸起上表面高度与垫板上表面的高度相同起到对钢梁下底面的限位作用,与垫板之间形成的间距便于钢梁底面的检测和起吊,且竖板与限位凸起设置为一体结构使其结构部分更加牢固,且加工步骤较少;在底模上竖板的外侧设置的固定装置一方面对下板面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下板面进行平整度修整,如果制作钢梁所选用的下板面有弯曲的问题可以有固定装置进行调整,其中固定装置由立柱、支臂和液压装置组成,组成结构比较简单,便于生产,其中在支臂通过轴承与立柱连接可以起到旋转、抬升和降低的功能,其中限位环的设计提供一个支臂下降底限对支臂起到限位作用;在轴承的侧面上设置的锁死螺栓可对轴承的自由度起到限制作用,在调节到合适位置后将锁死螺栓锁死,对支臂进行固定从而使液压装置的位置固定。总的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加工使用方便的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模 2、垫板 3、竖板 4、支撑板 5、限位凸起 6、固定装置7、立柱 8、横向支臂 9、液压装置 10、轴承 11、限位环 12、锁死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一3所示,一种钢梁加工模,包括底模1,所述的底模I为平整的矩形钢板,所述的底模I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垫板2,所述的垫板2呈矩形结构,所述的垫板2的两侧均均等距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3,所述的竖板3的外侧面中间位置倾斜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的支撑板4 一端连接在竖板3中间位置,另一端与底模I焊接连接,所述的竖板3内侧面靠下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5,所述的限位凸起5上表面高度与垫板2上表面高度相同,所述的在底模I上竖板3外侧等距分布设置有固定装置6,所述的固定装置6由立柱7、横向支臂8和液压装置9组成,所述的横向支臂8通过轴承10套装在立柱7上,所述的立柱7上设置有限位环11,所述的轴承10外侧面上设置有锁死螺栓12,所述的液压装置9设置于横向支臂8前端,且液压顶口向下设置。 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制作底模,并在底模上边面上设置垫板,并在垫板两侧均匀设置竖板,并在竖板外侧面上设置支撑板,对竖板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出现长期使用导致的竖板倾斜的问题,并在竖板外侧设置固定装置,用于在加工钢梁时对钢梁下底面进行固定,并可以对钢梁下底面进行平整度调控;然后将合适规格的钢梁加工用下板面放置于两侧竖板所形成的间隙内,并将下板面平躺与垫板上,将锁死螺栓松动,并将轴承上下移动的合适高度,并将锁死螺栓所以对其进行固定,然后手动调节液压顶杆,使其对下板面进行固定,设置的限位环可以提供支撑臂的一个最低位置,使其结构更加合理;然后完成对钢梁用下板面与侧板的焊接。本技术采用加工模对钢梁进行加工,使其加工流程更加方便、操作控制更加简单且大大增加了生产速率。总的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实施例2 如图1一3所示,一种钢梁加工模,包括底模1,所述的底模I为平整的矩形钢板,所述的底模I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垫板2,所述的垫板2呈矩形结构,所述的垫板2的两侧均均等距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3,所述的竖板3的外侧面中间位置倾斜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的支撑板4 一端连接在竖板3中间位置,另一端与底模I焊接连接,所述的竖板3内侧面靠下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5,所述的限位凸起5上表面高度与垫板2上表面高度相同,所述的在底模I上竖板3外侧等距分布设置有固定装置6,所述的固定装置6由立柱7、横向支臂8和液压装置9组成,所述的横向支臂8通过轴承10套装在立柱7上,所述的立柱7上设置有限位环11,所述的轴承10外侧面上设置有锁死螺栓12,所述的液压装置9设置于横向支臂8前端,且液压顶口向下设置。 所述的底模I为1cm厚度的钢板。 所述的垫板2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底模I连接。 所述的限位凸起5与竖板3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的液压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梁加工模,包括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模为平整的矩形钢板,所述的底模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垫板,所述的垫板呈矩形结构,所述的垫板的两侧均均等距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所述的竖板的外侧面中间位置倾斜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一端连接在竖板中间位置,另一端与底模焊接连接,所述的竖板内侧面靠下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的限位凸起上表面高度与垫板上表面高度相同,所述的在底模上竖板外侧等距分布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的固定装置由立柱、横向支臂和液压装置组成,所述的横向支臂通过轴承套装在立柱上,所述的立柱上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的轴承外侧面上设置有锁死螺栓,所述的液压装置设置于横向支臂前端,且液压顶口向下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万道轻钢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