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衢州学院专利>正文

离心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3476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6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离心泵,包括:泵体、法兰管和引射装置,所述引射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泵体和所述法兰管;所述泵体上设置有泵体入口管和扩散管,所述扩散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另一端设置有泵出口,且所述法兰管上设置有泵入口;所述引射装置包括引流管道和入射管道,其中,所述引流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扩散管、另一端连通所述入射管道;所述入射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入口管、另一端连通所述法兰管,且所述入射管道分别与所述泵体入口管和所述法兰管之间活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离心泵的引射装置与泵体入口管和法兰管活动连接,能够自由调节引射装置引射的流体与叶轮入口的距离,从而有效避免空化现象的发生,提高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离心泵
本技术涉及液体输送动力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提高抗汽蚀性能的离心泵。
技术介绍
目前,为满足各类输送要求,泵类产品逐渐向高转速方向发展。众所周知,提高泵叶轮转速后,叶轮出口压力迅速上升的同时,叶轮入口处的压力迅速下降,从而使得空化更容易发生(空化即液体内局部压力降低时,液体内部或液固交界面上蒸汽或气体的空穴的形成、发展和溃灭的过程,空化容易造成离心泵效率降低、泵体材料剥蚀,并产生振动和噪声等影响),进而使得泵体的抗汽蚀性能不断恶化。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提高离心泵抗汽蚀性能的方式为:在离心泵的出口处设置引射装置,通过引射装置将泵出口处的高压流体引流至叶轮入口处,由高压流体对低压流体进行能量补充,从而使得叶轮入口处的流体压力上升,避免空化现象的发生。 但是,现有离心泵引射装置中入射孔至叶轮入口处的轴向管道长度比较固定,无法自由调节,从而造成进入叶轮入口处的高压流体对低压流体的压力补偿变化较小。当需要提升离心泵叶轮转速时,高压流体对低压流体的压力补偿不能随着叶轮转速的提升而自由调节,无法有效避免空化现象的发生,降低了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离心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离心泵不能随着叶轮转速提升而自由补偿叶轮入口处流体压力,可能造成空化现象,降低离心泵抗汽蚀性能的冋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心泵,包括:泵体(3)、法兰管(10)和引射装置,所述引射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泵体(3)和所述法兰管(10); 所述泵体(3)上设置有泵体入口管(13)和扩散管(4),所述扩散管(4)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3)、另一端设置有泵出口(2),且所述法兰管(10)上设置有泵入口(I); 所述引射装置包括引流管道和入射管道,其中, 所述引流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扩散管(4)、另一端连通所述入射管道; 所述入射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入口管(13)、另一端连通所述法兰管(10),且所述入射管道分别与所述泵体入口管(13)和所述法兰管(10)之间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入射管道包括套管(11),所述套管(11)的两端、以及与所述套管 (11)相连接的所述泵体入口管(13)和所述法兰管(10)的连接位置均设置有相配合连接的螺纹。 可选的,所述套管(11)上设置有入射腔壳(12),所述入射腔壳(12)与所述套管 (11)连通;其中, 所述入射腔壳(12)环绕固定在所述套管(11)上,且所述入射腔壳(12)的入射腔 [14]与所述套管(11)的内腔相连通; 所述引流管道与所述入射腔壳(12)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套管(11)的内壁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入射孔(15),且所述入射腔 (14)与所述套管(11)的内腔之间通过所述入射孔(15)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入射孔(15)的入射方向与所述套管(11)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且所述入射孔(15)的入射方向指向所述泵体入口管(13)。 可选的,所述套管(11)上设置有多个入射孔(15),且多个所述入射孔(15)均匀分布在所述套管(11)的圆周方向上。 可选的,所述引流管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流管¢)、引流弯管(8)和伸缩管(9),其中, 所述引流管(6)的一端连接所述扩散管⑷的中间位置、且与所述扩散管⑷相连通,所述伸缩管(9)的一端连通所述入射管道。 可选的,所述引流管(6)与所述引流弯管(8)之间设置有调节阀(7),且所述调节阀(7)分别连通所述引流管(6)以及所述引流弯管(8)。 可选的,所述离心泵还包括底脚(5),且所述底脚(5)固定在所述泵体(3)上。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泵包括泵体、法兰管和引射装置,该引射装置分别连接泵体和法兰管,其中,该泵体上设置有泵体入口管和扩散管,该引射装置包括引流管道和入射管道,该引流管道的一端连通扩散管、另一端连通该入射管道;该入射管道的一端连通该泵体入口管、另一端连通该法兰管,且该入射管道分别与泵体入口管和法兰管之间活动连接。通过该入射管道与泵体入口管和法兰管之间的活动设置,使得该入射管道能够在法兰管与泵体的泵体入口管之间自由移动,从而能够缩短或增长入射管道内引流流体至泵体内叶轮入口的距离,进而等同于可自由调节入射管道内入射孔与叶轮入口之间的作用角度,从而调节高压流体进入叶轮入口时的入射效果,使被引回的高压流体对叶轮入口处的低压流体进行能量补充,充分保证液体压力高于液体自身的汽化压力值,避免空化现象发生,有效提高离心泵抗汽蚀性能。 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泵中,通过在该引流管与引流弯管中设置调节阀,并由调节阀连通该引流管和引流弯管,从而通过该调节阀自由调节引射流量的大小,对叶轮入口处的低压低能量流体进行压力补偿,从而避免空化现象的发生,尽可能提高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离心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离心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符号表不: 1-泵入口,2-泵出口,3-泵体,4-扩散管,5-底脚,6_引流管,7_调节阀,8_引流弯管,9-伸缩管,10-法兰管,11-套管,12-入射腔壳,13-泵体入口管,14-入射腔,15-入射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离心泵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离心泵包括泵体3、法兰管10和引射装置,该引射装置分别连接该泵体3和法兰管10,通过该引射装置向泵体3内引流高压流体,从而对泵体3内叶轮入口处的低压流体进行压力补偿,实现弱空化或避免空化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 泵体3上设置有泵体入口管13和扩散管4,该扩散管4的一端连通该泵体3(即蜗壳位置处),扩散管4的另一端设置有泵出口 ;扩散管4为该离心泵中使动能转换为静压能的装置,该扩散管4连通至该泵体3,该扩散管4从泵体3至泵出口 2的管道管径逐渐扩大;该法兰管10的一端与该引射装置相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该泵入口 1,从而使得流体经过该法兰管10、引射装置和泵体入口管13进入泵体3的叶轮入口处,同时在引射装置的作用下,该引射装置将泵体3内叶轮出口流出的高压流体引流至叶轮入口处,并对从泵入口 I进入叶轮入口处的低压流体进行压力补偿。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离心泵中,引射装置包括引流管道和入射管道,该引流管道一端连通该扩散管4,另一端连通该入射管道,扩散管4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3)、法兰管(10)和引射装置,所述引射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泵体(3)和所述法兰管(10);所述泵体(3)上设置有泵体入口管(13)和扩散管(4),所述扩散管(4)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3)、另一端设置有泵出口(2),且所述法兰管(10)上设置有泵入口(1);所述引射装置包括引流管道和入射管道,其中,所述引流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扩散管(4)、另一端连通所述入射管道;所述入射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入口管(13)、另一端连通所述法兰管(10),且所述入射管道分别与所述泵体入口管(13)和所述法兰管(10)之间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⑶、法兰管(10)和引射装置,所述引射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泵体(3)和所述法兰管(10); 所述泵体(3)上设置有泵体入口管(13)和扩散管(4),所述扩散管(4)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3)、另一端设置有泵出口(2),且所述法兰管(10)上设置有泵入口(I); 所述引射装置包括引流管道和入射管道,其中, 所述引流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扩散管(4)、另一端连通所述入射管道; 所述入射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泵体入口管(13)、另一端连通所述法兰管(10),且所述入射管道分别与所述泵体入口管(13)和所述法兰管(10)之间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管道包括套管(11),所述套管(11)的两端、以及与所述套管(11)相连接的所述泵体入口管(13)和所述法兰管(10)的连接位置均设置有相配合连接的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1)上设置有入射腔壳(12),所述入射腔壳(12)与所述套管(11)连通;其中, 所述入射腔壳(12)环绕固定在所述套管(11)上,且所述入射腔壳(12)的入射腔(14)与所述套管(11)的内腔相连通; 所述引流管道与所述入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良余建平徐金渭项英杰林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