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03561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基板和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两侧的有机发光单元和外接电路,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柔性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外接电路设置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所述柔性基板的一端或两端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三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分别能够叠加实现电导通。该柔性显示装置的一端或两端可以形成可靠连接的闭合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有机光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局部为弧形或环形的柔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因其发光亮度高、色彩丰富、低压直流驱动、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日益成为国际研宄的热点。OLED视野范围更广,可制成更大尺寸的产品,可满足用户对不同尺寸的要求。上述突出的优点决定了 OLED将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主流。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成为当前的研宄热点,柔性显示本身可弯折、轻薄的特点,使之成为可穿戴智能设备最适合的屏幕。已经应用的可穿戴显示设备一般都是通过将柔性显示面板与外接电路通过FPC邦定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本身所占体积比较大,并且增加了连接结构,由于可穿戴设备在使用时可能会不断改变形状,过多的连接结构造成其可靠性下降。CN201410046793提供一种柔性便携式终端,。该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柔性显示装置在变形,集成电路芯片可能会干扰显示面板并与显示面板接触而对显示面板造成损坏。其解决方案是通过在柔性基板上制备显示面板,对柔性基板延伸作为印刷电路板,在延伸出的印刷电路板上集成电路芯片并驱动显示面板,然而该方案无法实现柔性显示装置的部分连接形成闭合结构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柔性显示装置的一部分形成闭合结构时需要连接结构导致连接不可靠,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其一端或两端可以形成可靠连接的闭合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基板和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两侧的有机发光单元和外接电路,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柔性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层,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外接电路设置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所述柔性基板的一端或两端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三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分别能够叠加实现电导通。所述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第三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所述柔性基板的一端或两端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三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分别能够叠加实现电导通。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延伸方向分布在所述柔性基板中心线的同一侧,所述第三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各自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柔性基板的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三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分别能够重叠实现电导通。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延伸方向分布在所述柔性基板中心线的两侧,所述第三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各自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柔性基板的两端分别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三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分别能够重叠实现电导通。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三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的重叠连接区域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粘结,加压加热使各向异性导电胶中的导电粒子实现电导通。所述闭合结构为环形,椭圆形或弧形。所述的外接电路为薄膜电子元件。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将在柔性基板的两面分别制备显示面和外接电路,将显示面的阳极引线和阴极引线制作在柔性基板显示面的表面,所述柔性基板的一端或两端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三电极引线、第二电极引线和第四电极引线分别能够叠加实现电导通,从而实现柔性显示面与外接电路的连接。(2)所述相应的电极引线的重叠连接区域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等方式连接,所述各向异性导电胶中含有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包覆有绝缘膜层。通过对各向异性导电胶加热加压使导电粒子绝缘膜层破裂、距离缩小而使导电粒子实现电导通,从而使相对于的电极引线重叠部分牢固的黏贴在一起,减少了器件连接结构,提高了连接可靠性。(3)当所述相应的电极引线在柔性基板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完全重叠,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的一端折弯后可实现无缝连接,形成图2和图5所示环形,所述环形部位可以为显示面,也可以不是显示面。当然也可以实现图9和图10所述的弧形结构。(4)本技术的发光单元可以包围整个闭合区域的外表面或者不覆盖闭合区域,也可以设置在柔性基板的平面上,可以针对需求,设计不同形状的显示面。【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柔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柔性显示装置一端为环形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3是柔性显示装置发光显示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柔性显示装置外接电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柔性显示装置一端为环形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6和图7是柔性显示装置两端为环形结构的示意图;图8和图9分别为两端为环形结构的柔性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和外接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柔性显示装置两端为弧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柔性显示装置两端为弧形结构的应用例;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发光层,2-柔性基板,3-薄膜电子元件,4-第一引出电极,5-第一电极引线,6-第二电极引线,7-第三电极引线,8-第四电极引线,9-第二引出电极,10-重叠连接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技术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技术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或“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划分有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的柔性基板2,所述柔性基板2的上方设置有机发光单元,下方设置有外接电路。如图3所示,所述柔性基板2上的虚线区域为非显示区域,其他部分为显示区域。有机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层(阳极,图中未示出),发光层I和第二电极层(阴极,图中未示出),所述发光层I覆盖整个显示区域;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上并在所述柔性基板2的非显示区域形成第一电极引线5,所述发光层I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I上且在柔性基板2的非显示区域形成第二电极引线6。所述第一电极引线5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6的延伸方向分布在所述柔性基板2中心线的同一侧,并在柔性基板2的端部上方形成第一引出电极4 (图3中虚线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基板(2)和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2)两侧的有机发光单元和外接电路,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柔性基板(2)上的第一电极层,发光层(1)和第二电极层,所述外接电路设置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板(2)的一端或两端折弯形成闭合结构时,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三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分别能够叠加实现电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松刘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