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4643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0 2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现有产品价格高、货源紧缺,注射过程中存在对病雏产生应激的风险,治疗效果差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龙胆13-15份、苦参10-12份、黄连8-10份、生地7-9份、柴胡6-8份、地骨皮4-6份、黄芪4-6份、三七4-6份、白茅根4-6份、夏枯草4-6份、菊花4-6份和甘草4-6份,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匀、粉碎,过80-100目筛,分装即得,本发明专利技术配方严谨、疗效确实、无抗生物残留,使用简单、方便、易操作,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使用效果好,是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药物上的创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现有产品价格高、货源紧缺,注射过程中存在对病雏产生应激的风险,治疗效果差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龙胆13-15份、苦参10-12份、黄连8-10份、生地7-9份、柴胡6-8份、地骨皮4-6份、黄芪4-6份、三七4-6份、白茅根4-6份、夏枯草4-6份、菊花4-6份和甘草4-6份,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匀、粉碎,过80-100目筛,分装即得,本专利技术配方严谨、疗效确实、无抗生物残留,使用简单、方便、易操作,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使用效果好,是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药物上的创新。【专利说明】一种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
技术介绍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具有高接 触性、高致死性的特点,在我国的西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多有发生,并且四季均 可爆发。本病仅感染鸭,雏鸭易发病,成年鸭不发病。在雏鸭孵化的季节,多发流行,雏鸭发 病率可达100%,3周龄内雏鸭病死率可达50?95%。发病初期可见雏鸭精神委顿,食欲废 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随后雏鸭出现神经症状,身体歪斜,两腿 痉挛性划动,角弓反张,数小时后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 I、IIJII型,最常见 的为DHV I型,属肠道病毒。病毒的大小20?40nm,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的 育雏室内的病毒至少能够生存10周,阴湿处粪便中的病毒能够存活37天。可通过粪便、食 槽、饮水造成鸭只之间的传播,在养殖点密集区易造成大面积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针对本病预防大于治疗,杜绝从发病鸭场或孵化房购买雏鸭,确保饲养环境 卫生洁净,确实保证母鸭免疫,其产生的母源抗体在雏鸭体内可维持2周左右时间,可度过 易感危险期,在流行季节可在雏鸭10?14日龄进行鸭肝炎疫苗的主动免疫。若无法确定 母鸭是否免疫,应在雏鸭于1日龄主动免疫疫苗。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方面多是采用高免 卵黄抗体,该产品存在价格高、货源紧缺的特点,国内只有少数几家生物制品企业生产,并 且在注射过程中也存在对病雏产生应激的风险。此外,市售也有中兽药治疗该病,但是由于 配方和使用方法不严谨,治疗效果也差强人意。因此,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药物上的改进是 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防治雏鸭病 毒性肝炎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现有产品价格高、货源紧缺,注射过程中存在对病雏产生应激 的风险,治疗效果差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龙胆 13-15份、苦参10-12份、黄连8-10份、生地7-9份、柴胡6-8份、地骨皮4-6份、黄芪4-6 份、三七4-6份、白茅根4-6份、夏枯草4-6份、菊花4-6份和甘草4-6份,将上述原料药物 混匀、粉碎,过80-100目筛,分装即得。 本专利技术配方严谨、疗效确实、无抗生物残留,使用简单、方便、易操作,能够有效预 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使用效果好,是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药物上的创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I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龙胆13份、苦参12份、黄连8份、生地9 份、柴胡6份、地骨皮6份、黄芪4份、三七6份、白茅根4份、夏枯草6份、菊花4份和甘草 6份,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匀、粉碎,过80目筛,分装即得。 实施例2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龙胆14份、苦参11份、黄连9份、生地8 份、柴胡7份、地骨皮5份、黄芪5份、三七5份、白茅根5份、夏枯草5份、菊花5份和甘草 5份,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匀、粉碎,过90目筛,分装即得。 实施例3 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龙胆15份、苦参10份、黄连10份、生地 7份、柴胡8份、地骨皮4份、黄芪6份、三七4份、白茅根6份、夏枯草4份、菊花6份和甘草 4份,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匀、粉碎,过100目筛,分装即得。 中兽医认为:雏鸭食欲旺盛但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较差,肝常有余,易受鸭肝炎病 毒性的感染,雏鸭患病后易传里化热,常引动肝风,其它脏腑也往往会造成混合感染,危害 肝、肠、脾、胃各脏腑。雏鸭患病毒性肝炎,证属温病范围,为感受疫疠之邪所致。按照脏腑 辩证分析,鸭感受病毒侵袭肝脏,造成心气不足,不能主持血液循环周流各经,滋阴全身,淤 积生热,血热则枯,如此时久,则造成死亡,所以其治疗原则应为清热解毒,消炎保肝、疏肝 解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 依据上述理论和原则,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组方, 其中包括:龙胆、苦参、黄连、生地、柴胡、地骨皮、黄苗、三七、白茅根、夏枯草、菊花、甘草。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龙胆的干燥根和根茎,味苦寒,入肝、胆、膀胱经,具有清热燥 湿,泄肝经实火,清肝经湿热的作用,与黄连配伍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抽搐痉挛。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味苦寒,入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与龙胆 同用治疗肝胆湿热。其有效成分苦参碱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并有提高机体免 疫力的功能。 黄连为毛良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是清热燥湿之 要药,尤以胃肠湿热壅滞之症最宜,含多种生物碱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肝炎病毒及真菌 类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以提高机体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及 养阴之功效,与地骨皮同用治疗阴虚内热,同时具有凉血止血,生津止渴之功效。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味苦、微寒,入肝、胆、心包、三焦经,具有和解退 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之功效,为和解少阳经之要药。具有解热、镇痛、利胆、抗肝损伤作用 同时对细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的干燥根皮,味甘、寒,入肺、肾、肝经,具有清热凉血,退虚 热之功效,与白茅根同用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症。 黄苗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苗的干燥根,味甘、微温,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托毒 生肌、益气健脾、利水退肿之功效。对衰竭的心脏具有强心作用,对链球菌、葡萄球菌具有抑 制作用。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温,入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 止痛、止血不留瘀之功效,能够缩短血凝时间,使血小板增加而止血。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味苦、辛、寒,入肝胆经,常与菊花同用清 泄肝火,散郁结。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味甘、寒,入肺、胃经,具有止血和清热凉血 之效。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味甘、苦、微寒,入肺、肝经,具有疏风清热、清 肝名目以及解毒之功效,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和降压的作用。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茎,味甘、平,入十二经,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 缓和药性之功效。 本专利技术的药物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龙胆13‑15份、苦参10‑12份、黄连8‑10份、生地7‑9份、柴胡6‑8份、地骨皮4‑6份、黄芪4‑6份、三七4‑6份、白茅根4‑6份、夏枯草4‑6份、菊花4‑6份和甘草4‑6份,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匀、粉碎,过80‑100目筛,分装即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娜刘学芳张慧俭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