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8316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8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包括:框架结构、组合部件和支撑部件。框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固定在底部框架上。组合部件安装在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上,组合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组合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支撑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支撑部件安装在组合部件上,支撑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组合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支撑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外覆盖件相匹配的形状与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部件能够自由组合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车型,各个部件能被重复利用,组合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外覆盖件样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测试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车身外覆盖件的测试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对汽车外观外形越来越重视,对于车身外覆盖件的形状尺寸、加工工艺、匹配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车身外覆盖件尺寸匹配质量品控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车身外覆盖件尺寸的综合匹配评价和分析,主要是通过车身外覆盖件样架进行。各个车身外覆盖件,例如前保险杠、大灯、翼子板、前盖、侧框前部件、车顶、侧框中部件、前门、后门、侧框后部件、后盖、尾灯和后保险杠等被安装在车车身外覆盖件样架上。由于各种车型的车身外覆盖件并不相同,因此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必须与某一种车型相对应,能够与该车型的车身外覆盖件相匹配。于是现有技术中车身外覆盖件样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获得:第一种方式是根据实际车型制作一个整体框架,在整体框架上支架,支架上固定夹头,夹头用于夹持车身外覆盖件。第二种方式是采用车身标准模型,车身标准模型基本与实际车型的框架一致,在车身标准模型上安装固定夹头,固定夹头夹持车身外覆盖件。以上两种方式目前存在类似的缺陷:1)灵活性较差,都只适用于某一种单一的车型,对于新车型,必须重新设计并制造新的样架。2)样架改造成本较高,无论是整体框架还是车身标准模型,都是整体结构,改造空间小,如果需要大幅度改造,其改造成本与重新制造的成本相当。3)对于车身外覆盖件的固定,一般都采用固定夹头,固定夹头在整体框架或者车身标准模型上一自由固定的方式安装,这使得样架使用者安装固定夹头的工作量大增。在当前小改款车型较多,同一车系衍生车型较多的情况下,现有技术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显得十分不经济。改款车型和同一车系的衍生车型有较多的车身外覆盖件是相同或相似的,有些仅在车头或者车尾的部分外覆盖件有所不同。但使用现有技术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必须为每一种改款车型或衍生车型都重新设计并制造一个与之匹配的整体样架,显得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具有自由组合的能力,能根据车型要求自由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包括:框架结构、组合部件和支撑部件。框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固定在底部框架上。组合部件安装在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上,组合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组合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支撑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支撑部件安装在组合部件上,支撑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组合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支撑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外覆盖件相匹配的形状与接口。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部框架直接固定在底部框架上。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通过基板和定位件固定在底部框架上。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部框架和底部框架为一个整体。底部框架在中部框架前方对应前部框架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基板,每一个基板上具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定位件包括粗定位块和/或精定位销。底部框架在中部框架后方对应后部框架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基板,每一个基板上具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定位件包括粗定位块和/或精定位销。在一个实施例中,组合部件包括组合基本部件和组合叠加部件,组合基本部件与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连接,一个或者数个组合叠加部件依次安装在组合基本部件上,形成与支撑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件包括支撑基本部件和支撑端部件,支撑基本部件与组合部件连接,支撑端部件与外覆盖件连接,支撑基本部件与支撑端部件之间安装有调节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包括:螺纹盘和/或内螺纹机构。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车身外覆盖件样架还包括限位销,限位销安装于支撑端部件上。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车身外覆盖件样架还包括光学基准球,光学基准球安装在框架结构上以使得安装在车身外覆盖件样架上的车身外覆盖件建立基准。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包括框架结构、组合部件和支撑部件。这些部件能够自由组合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车型,各个部件能被重复利用,组合安装方便,尤其对于小改款车型和同一车系车型能大幅度提高样架的制作或者改动效率。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的整体结构图。图2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中中部框架和底部框架的俯视结构图。图3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中定位件的结构图。图4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安装车身外覆盖件的示意图。图5~图9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中组合部件和支撑部件的示例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针对现有技术中车身外覆盖样架灵活性不够,仅能针对单一车型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组合功能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样架的各个部件能够以“搭积木”的方式进行组合,以适应不同的车型。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对于小改款车型和同一车系的衍生车型的外覆盖件试验尤其适用,只需要对样架的部分构件进行调整或者重新组合,就能够适应新车型。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包括框架结构、组合部件和支撑部件。参考图1所示,图1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的整体结构图。框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102、前部框架104、中部框架106和后部框架108。前部框架104、中部框架106和后部框架106固定在底部框架102上。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部框架106直接固定在底部框架102上,两者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底部框架107。中底部框架107成为车身外覆盖件样架的一个基本构件。前部框架104和后部框架106通过基板和定位件固定在中底部框架107上。在中部框架与底部框架不成为一体的实施例中,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固定在底部框架上。图2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中中部框架和底部框架的俯视结构图。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中部框架和底部框架形成整体的中底部框架107。底部框架102(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是中底部框架107)在中部框架前方对应前部框架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基板。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前方布置了四个基板,分别是基板110、基板111、基板112和基板113。底部框架102(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是中底部框架107)在中部框架后方对应后部框架的位置也具有至少一个基板。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后方也布置了四个基板,分别是基板114、基板115、基板116和基板117。无论是前方的基板,还是后方的基板,在每一个基板上具有至少一个定位件。定位件包括粗定位块和/或精定位销。图3揭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中定位件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粗定位块120一般位于基板的外侧边缘,粗定位块120向上凸起,与前部框架104或者后部框架108侧方的凹槽相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精定位销118一般位于基板的内侧位置或者基板的中部区域,精定位销118为较小的圆柱形、圆锥形或者方柱型凸起,与前部框架104或者后部框架108底部的凹孔相配合,也起到定位的作用。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还示出了辅助定位块119,辅助定位块119一般安装在竖直方向的框架上,比如可以安装在中部框架106的立柱上,辅助定位块119从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身外覆盖件样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固定在底部框架上;组合部件,安装在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上,组合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组合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支撑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支撑部件,安装在组合部件上,支撑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组合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支撑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外覆盖件相匹配的形状与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固定在底部框架上;组合部件,安装在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上,组合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组合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支撑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所述组合部件包括组合基本部件和组合叠加部件,组合基本部件与前部框架、中部框架或者后部框架连接,一个或者数个组合叠加部件依次安装在组合基本部件上,形成与支撑部件相匹配的形状;支撑部件,安装在组合部件上,支撑部件朝向内侧的面具有与组合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和接口,支撑部件朝向外侧的面具有与外覆盖件相匹配的形状与接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框架直接固定在底部框架上;所述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通过基板和定位件固定在底部框架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外覆盖件样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淼顾元峰刘红铺岑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