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的腰靠和主动式头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6418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集成式的主动式头枕/腰部座椅系统(22),该系统包括支承在车辆的座椅框架(12)中的主动式头枕系统(10)。主动式头枕系统(10)包括将头枕(16)连接至腰靠装置(18)的能量传递机构(14)。腰靠装置(18)通过致动器(20)来操作。能量传递机构(14)包括一对连杆(26)、一对侧杆(30)和一横杆(34)。所述连杆(26)连接至头枕(16),而所述的侧杆对(30)从所述连杆对(26)沿座椅框架(12)的侧梁(32)延伸至所述横杆(34)。横杆(34)连接所述侧杆对(30)上并位于所述腰靠装置(18)的中部(40)。所述腰靠装置(18)可安装在所述侧杆(30)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主动式(座椅)头枕系统,更具体地涉及带有腰靠装置的主动式头枕系统。
技术介绍
在座椅支撑系统中一般已知带有能量传递机构的主动式头枕系统(AHRS),以用于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提高车辆乘客的安全性,并且所述头枕系统已有所改进以减少对乘客颈部的伤害。在受到后方冲击的情况下,车辆中的座椅乘客被强行紧压在座椅上。一般说来,最开始乘客的骨盆和腰部部位对座椅靠背施加的力要大于其胸部和肩部部位所施加的力,并且该初始反作用会使座椅靠背与乘客的胸部、颈部和头部部位分离。在某些后方冲击的情况下,乘客的上躯干、颈部和头部随后会被强行推回座椅靠背,导致头颈部受伤。因此,已开发出动力式或主动式的头枕机构以减小后方碰撞的负面效应。大多数的头枕系统包括在大体对应于乘客肩部位置的区域内由座椅靠背框架支撑的反作用板或反作用杆。该反作用装置可枢转地安装在一连接到头枕的联动装置上。在受到后方碰撞的过程中,乘客在所述板或杆上施加力并致动所述联动装置使头枕朝乘客的头部向上和向前移动,由此减小座椅靠背和乘客之间的分离。例如公开在美国专利No.5,378,043、No.6,199,947和No.6,565,150中的许多主动式头枕系统没有将腰靠装置和反作用装置集成起来,而例如公开在美国专利No.5,884,968、No.6,375,262和No.6,837,541中的其它一些主动式头枕系统则已经结合了腰靠系统。主动式头枕系统和腰靠系统的大部分的结合仍然需要相同的分立式能量传递机构,并且在碰撞工作模式下未将腰靠装置当作主动式头枕系统的集成部件来使用。此外,这些结合通常局限在必须根据主动式头枕系统进行特殊设计的特定类型的腰靠装置上,这限制了集成在AHRS中的这些腰靠装置的灵活性和行程。因此,有必要使腰靠装置以不会限制其灵活性和行程的方式与AHRS集成。此外,始终有必要降低装置的成本并寻找方法来删减部件。例如,根据传统的设计方法需要将某些部件作为分立式组件,但当以不同的方式考虑设计过程时,某些分立式组件实际上可以用能执行相同功能的其它装置来替换,从而使传统的分立式组件变得冗余。因此,删减这样的冗余元件能节省系统的制造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主动式头枕系统,该头枕系统包括头枕、能量传递机构和腰靠装置。在该改进的系统中,所述腰靠装置具有一组不与所述能量传递机构直接接触的工作位置和另一组与所述能量传递机构相接触的冲击位置。在本专利技术中,腰靠装置与能量传递机构中的横杆成相互协作的关系。具体说来,为了使能量传递装置起作用,腰靠装置使从一对侧杆向内延伸的横杆移动。本专利技术的腰靠装置也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腰靠装置,因为侧杆位于腰靠装置的周界的外侧。由于侧杆位于腰靠装置周界的外侧,增加了腰靠装置的行程并提高了腰靠装置的灵活性,这是因为可在为腰靠装置分配的空间内使用不同类型的装置。与现有技术中的系统所教导的将能量传递机构连接至腰靠装置的顶部或腰靠装置的侧部不同,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具有位于腰靠装置周界的外侧的侧杆的能量传递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腰靠装置作用在从侧杆向内延伸的横杆上,所述侧杆沿座椅框架延伸。附图说明下面参考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以及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结构和运作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和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A-1C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2A-2C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3-7是使用不同的腰靠装置的本专利技术的视图;图8是图2A中所示实施例的剖视图;以及图9是图6中所示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附图,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列参考相应图示所述的各实施例用于适合安装在任意车辆的座椅框架12中的主动式头枕系统10。在图1和2中,该主动式头枕系统10显示为包括将头枕16连接至腰靠装置18的能量传递机构14。所述腰靠装置18通过致动器20来操作。一般说来,结合了座椅框架12和致动器20的主动式头枕系统10是一种集成式的主动式头枕/腰靠座椅系统22。在座椅框架12的上端部24,一对连杆26将能量传递机构14连接至头枕16,该头枕16由顶梁28支承在上端部24。一对侧杆30从该对相应连杆26沿座椅框架12的侧梁32延伸至横杆34。该横杆34在座椅框架12的下端部36连接所述侧杆对30。因此,所述连杆对26更靠近座椅框架12的上端部24以及顶梁28,而横杆34则定位在座椅框架12的下端部36。在座椅框架12的底部也可设有一横梁38。腰靠装置18通过其在座椅框架12中相对于侧杆30和横杆34的布置而集成在主动式头枕系统10中。具体地,腰靠装置18的中部40位于靠近横杆34的位置。腰靠装置18完全安装在侧杆30的范围之内,使得所述的这对侧杆30位于腰靠装置18的周界42的外侧。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腰靠装置18具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设计,并且仍可在主动式头枕系统10中实现其功能。如图1A和1B分别所示,腰靠装置18从一回缩位置44移动到一展开位置46。类似地,致动器20可操作在其它各个附图中所示的腰靠装置18。图2A示出腰靠装置18的前侧48,图2B示出腰靠装置18的后侧50。图2C也用座椅系统22的仰视图示出腰靠装置的前侧。此外,图1和3示出前侧,图4和5示出后侧。腰靠装置18的顶部部分52和底部部分54通过金属丝支承段56连接至座椅框架12。该金属丝支承段56可通过许多构型将腰靠装置连接在座椅框架上。如图1所示,金属丝支承段56可完全环绕腰靠装置18的周界42,在顶部、底部和各侧具有优选相互连接的段。在该实施例中,卷簧58将金属丝段56连接至座椅框架12,而该金属丝支承段56将腰靠装置18连接至一对横杆段34a、34b。在其它实施例中,横杆34位于腰靠装置18的后面并且金属丝支承段56位于横杆34和腰靠装置18之间。如图2和3所示,可将一连续的支承金属丝60对折并形成在顶梁28处连接在座椅框架12上的U形。如图4和5所示,可在侧梁32之间横跨座椅框架12设置一对支承金属丝62,其中上部支承金属丝连接至腰靠装置18的顶部部分52,而下部支承金属丝连接至腰靠装置18的底部部分54。在这些实施例中,上部支承金属丝是成角度的,从而使腰靠装置的顶部部分可以滑动。在各个实施例中,金属丝支承段56将腰靠装置18与横杆34隔开。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间隔位于腰靠装置18的侧部,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间隔位于腰靠装置18的后面。如图2和8所示,可使用夹扣件64来将金属丝支承段56连接在横杆34上。或者,如图6和9所示,在金属丝支承段56和横杆34之间也可以没有连接。如图7所示,夹扣件也可将一反作用板66连接在腰靠装置18上。由于反作用板位于腰靠装置18和横杆34之间,该反作用板66可以连接在横杆上或与横杆一体形成或者与横杆之间没有任何连接。图8A和9A示出腰靠装置的正常工作模式,其中金属丝支承段56在腰靠装置18和横杆34之间提供空间距离68。在图8A中,夹扣件64将金属丝支承段56连接在横杆34上,而在图9A中横杆34和金属丝支承段56之间没有连接。图8B和9B示出冲击状态,在该状态下金属丝支承段56被朝横杆34向后推动,并且在金属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系统,包括:具有一对侧梁和一顶梁的座椅框架;能量传递机构,该能量传递机构包括一对侧杆、一对连杆和连接在所述侧杆对之间的横杆,其中所述侧杆对从靠近所述顶梁的所述连杆对沿所述侧梁延伸至远离所述顶梁的所述横杆;由所 述座椅框架的所述顶梁支承并通过所述连杆对连接至所述能量传递机构的头枕;连接至所述座椅框架的腰靠装置,所述腰靠装置包括前侧、后侧、顶部部分、底部部分和位于所述顶部部分与底部部分之间的中部部分,其中所述腰靠装置的周界位于所述侧杆对的内侧 ,所述横杆连接所述侧杆对,所述中部部分位于靠近所述横杆的位置;以及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腰靠装置的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使所述腰靠装置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斯旺RJ麦克米伦R科尔佳S瑟托赛A萨米G库库罗佐维克B伦兹
申请(专利权)人:LP产权管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