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睡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273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用的助睡椅,主要包括座椅骨架,设置在该座椅骨架上的头枕、靠背、坐面,其中在靠背两侧设有一对可拆卸的肩卡。这种机构使用简单、使乘客可安稳地睡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用助睡椅,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简单、使乘客可安稳地睡觉的助睡椅。
技术介绍
目前,车的内的座椅上没有助睡结构,在行车过程中,如果乘客因瞌睡休息时,其身体躯干由于无支撑物,因此会随车而前后移动,或左右晃动,甚至摔倒。如果要平躺睡在后排座椅上,但由于空间有限,一般只能睡一个人。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简单、使乘客可安稳地睡觉的助睡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主要包括座椅骨架,设置在该座椅骨架上的头枕、靠背、坐面,尤其是在靠背两侧设有一对可拆卸的肩卡。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其中所述托手连接有一转动支撑轴,该转动支撑轴的下端还装有齿轮,在座椅骨架上安装有电机,该齿轮和该电机上的小齿轮啮合,该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有驱动按钮;该驱动按钮嵌在在靠背的侧边;所述托手分为软硬两层,其中托手通过硬层与转动支撑轴连接;所述转动支撑轴上焊接一固定板,在固定板上开设长圆孔,所述托手的硬层通过螺钉与螺母配合该长圆孔而与转动支撑轴固定在一起。在头枕与靠背之间连接处的两侧还设置有一对托手。在此基础上所述肩卡设有卡管及与该卡管套接的联接管,其中该卡管内插设有一可相对该卡管移动的细拉杆,该细拉杆的一端铰接有一操纵旋钮,卡管上相应设有开口槽,该操纵旋钮可转动地枢接在该开口槽处并凸出于卡管外侧壁,细拉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可相对该卡管移动的变截面轴,该变截面轴的细轴端设有使变截面轴作轴向复位的弹力组件,该弹力组件一侧抵顶在卡管与联接管套接方向的端部,该端部的侧壁上环周分布有若干个孔,该若干个孔内相应放置有若干个球体,所述联接管与卡管套接的一端内设有至少一道环槽,变截面轴的大截面处抵顶球体的部分圆弧面凸出于卡管外侧壁面而位于环槽内,联接管的另一端固定在座椅骨架上。所述弹力组件设有平垫、固定件、以及夹设在平垫与固定件之间的压缩弹簧,该平垫抵靠在所述卡管的端部,该压缩弹簧套设在变截面轴的细轴上,固定件固定在该变截面轴的细轴的端部。所述操纵旋钮是可转动地套设在一轴上,通过该轴而固定在卡管的开口槽处,操纵旋钮上还设有扭簧,该扭簧一端固定在操纵旋钮上,另一端固定在卡管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助睡椅的肩卡可固定乘客的两肩,保证乘客的身体躯干不随车的前后移动,肩卡的下端可卡入胳膊和胸间的窝中,使躯干不左右晃动。另外,头部也可因前有托手及头枕,而不会前后、左右晃动,这样在行车过程中就可安稳地睡觉。对于后排各个座椅如法炮制后,可以同时保证2-3人安睡。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在乘客起始状态无睡意的一般情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在乘客睡眠状态需要助睡支撑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在需要助睡支撑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的肩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的托手与转动支撑轴连接后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的卡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的卡管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3,本专利技术一种助睡椅,主要包括座椅骨架13,设置在该座椅骨架13上头枕1、靠背20、坐面6,其中在靠背20两侧设有一对可拆卸的C型的肩卡,在头枕1与靠背20之间连接处的两侧设有一对托手3。正常情况下,肩卡与托手3通常设置在后排或副驾驶座上。如图3所示,肩卡通过联接管2固定在座椅骨架13上,即可用台阶螺栓30穿联后用螺母固定(台阶螺栓30的穿联一般从座椅后部安装)。肩卡主要包括用于定位的卡管7(如图4所示)、位于该卡管7内卡细拉杆14、铰接在细拉杆14的一端并凸出于卡管7外的操纵旋钮15、连接在细拉杆14的另一端的变截面轴12、以及可使变截面轴12可弹性恢复地在卡管7内作轴向移动的弹力组件,该弹力组件设置在卡管7的端部。其中,弹力组件设有平垫10、固定件8、以及夹设在平垫10与固定件8之间的压缩弹簧9,其中平垫10抵靠在卡管7端部,压缩弹簧9套设在变截面轴12的细轴12-2上,固定件8固定在该变截面轴12的细轴12-2的端部,在变截面轴12发生轴向位移后,压缩弹簧9对变截面轴12起到复位作用。请参阅图6和图7,所述卡管7上形成有开口槽71,该设操纵旋钮15设置在该开口槽71处并凸出于该开口槽71,以方便操作操纵旋钮15。其中操纵旋钮15套设在轴16上,并通过轴16固定在卡管7的开口槽71处,且操纵旋钮15可相对轴16旋转,操纵旋钮15上还设有扭簧18,扭簧18一端固定在操纵旋钮15上,另一端固定在卡管7上卡孔72内,在操纵旋钮15旋转后,扭簧18对操纵旋钮15起到复位作用。请参考图4,该卡管7与联接管2套接的端部的侧壁上环周分布有若干个环形均布的孔,该若干个孔内相应放置有若干个钢球11(或设有阶梯的球体,做成等半径的球型,只要它和孔能上下有一定量的移动也可),钢球11上小下大,使钢球的部分圆弧面凸出于卡管7该端部的外侧壁面上;所述联接管2内设有三道或更多道环槽21(或若干个与卡管7上相应孔对应的环形均布的孔),当卡管7插入联接管2内时,由于变截面轴12的大截面部位的抵顶,使钢球11的部圆弧凸出于卡管7外侧壁面并容纳在所述环槽21内,从而起到定位卡管7的作用,使卡管7不可相对联接管2作轴向运动,卡管7上还可以蒙上一层软的软衬19,固定胸部,确保舒适度。变截面轴12的主体大截面处,一般情况下是顶住钢球11卡在联接管2的一道环槽21内,限制住卡管7的移动,细拉杆14一端钩在操纵旋钮15,另一端与截面轴12的大截面的自由端处固定(如将大截面的自由端部的中间铣去,形成两对面板体,在两对面板体上设置同轴孔,在细拉杆14上设置通孔,然后能过销将两者连接固定,图未示出)。当需要移动肩卡时,通过克服扭簧18的阻力,按压操纵旋钮15向下旋转,操纵旋钮15即会带动细拉杆14,细拉杆14的移动在克服弹簧9的阻力后带动变截面轴12前移。当变截面轴12的细轴12-2移至钢球11位置时,钢球11下移脱离联接管2内的环槽21,肩卡就可以从联接管2内取出或在联接管2内移动。请参考图5,用来托脸颊的托手3,有软硬两层,软层固定在硬层的外面,软层用来增加护托脸颊的舒适感,硬层的可用钢板或合金等通过焊或粘在一转动支撑轴4上,其中硬层和转动支撑轴4可采用能上下调节的常见连接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中是通过在转动支撑轴4上焊接一固定板33,在固定板33上开设长圆孔43来调节托手3的上、下位置)。其中转动支撑轴4的下端还装有齿轮25,用螺母26固定。齿轮25和电机29上的小齿轮27啮合。电机29通过其支架固定在座椅骨架上。电机29通过导线连接有驱动按钮5,该驱动按钮5嵌在在靠背侧边的座椅外包皮中。通过控制驱动按钮5来驱动电机29的正、反转或停止,从而控制转动支撑轴4带动托手3的转动方向、转角大小和停止。托手3上下移动量可通过固定在长圆孔43中的位置来调节。当在行车过程中需要休息时,首先从靠背后面(或其它的贮藏位置)取下两边的托手3,接着按压驱动按钮5中的其中一个,使控制转动支撑轴4带动托手3旋转到一个合适角度,以达到托手3适中地托住脸颊,如图2所示。当脸颊固定合适后,再握取两肩卡,同时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助睡椅,主要包括座椅骨架,设置在该座椅骨架上的头枕、靠背、坐面,其特征在于:在靠背两侧设有一对可拆卸的肩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长堆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