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向送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33642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30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纵向送秧机构,属于插秧机技术领域。它包括纵向送秧滚轮、进给支架、调节杆、摆臂调节块,驱动轴的左端可转动设置在固定支座上,驱动皮带轮同轴心设置在驱动轴的右端,送秧皮带封闭环绕设置在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进给支架同轴心固定安装在驱动轴的左端,进给摆臂的一端连接在驱动轴上,进给摆臂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纵向送秧滚轮设置在进给摆臂的前侧,取秧量手柄的下端连接在调节支轴上,连接侧支板垂直设置在调节支轴上,调节杆设置在连接侧支板之间,调节杆位于进给支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送秧量能随取秧量及时调整,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纵向送秧机构,属于插秧机
。它包括纵向送秧滚轮、进给支架、调节杆、摆臂调节块,驱动轴的左端可转动设置在固定支座上,驱动皮带轮同轴心设置在驱动轴的右端,送秧皮带封闭环绕设置在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进给支架同轴心固定安装在驱动轴的左端,进给摆臂的一端连接在驱动轴上,进给摆臂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纵向送秧滚轮设置在进给摆臂的前侧,取秧量手柄的下端连接在调节支轴上,连接侧支板垂直设置在调节支轴上,调节杆设置在连接侧支板之间,调节杆位于进给支架的下方。本技术实现了送秧量能随取秧量及时调整,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专利说明】一种纵向送秧机构
本技术涉及插秧机
,特别涉及一种纵向送秧机构。
技术介绍
水稻插秩机是将水稻秩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上。功能是提尚插秩的工效和栽插质量,实现合理密植,有利于后续作业的机械化。插秧机的工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其“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送秧机构包括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强制送秧两种。重力送秧是利用压秧板和秧苗自身的重量,使秧苗随时贴靠在秧门处,常用于人力插秧机,其送秧能力随秧箱形式及秧箱内秧苗数量多少而变化,因而送秧均匀度较差。强制送秧是由纵向送秧机构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强,又分整体送秧和对准送秧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带土苗。当秧箱横向移动至两端极限位置时,将整体秧苗往秧门推送一次;后者主要用于拔取苗,取秧器每取秧一次,即相应的送秧一次,送秧宽度等于取秧器的取秧宽度。因为生产需要,当取秧量发生改变时,大部分常见的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量无法随之调整,少量的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量能随取秧量调整,但是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纵向送秧机构,实现送秧量能随取秧量及时调整,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纵向送秧机构,包括固定支座、纵向送秧滚轮、进给支架、驱动轴、驱动皮带轮、送秧皮带、从动皮带轮、取秧量手柄、调节支轴、连接侧支板、调节杆、调节组件,所述驱动轴的左端可转动设置在固定支座上,所述驱动皮带轮同轴心设置在驱动轴的右端,所述从动皮带轮和驱动皮带轮相互平行,并且从动皮带轮位于驱动皮带轮的上方,所述送秧皮带封闭环绕设置在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所述进给支架同轴心固定安装在驱动轴的左端,所述进给摆臂的一端连接在驱动轴上,所述进给摆臂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栓、紧固螺母、弹簧垫圈,所述进给摆臂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上还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位于进给摆臂的上侧,所述紧固螺母和进给摆臂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垫圈,所述调节螺栓的下端压在进给支架上,所述纵向送秧滚轮设置在进给摆臂的前侧,所述取秧量手柄的下端连接在调节支轴上,所述连接侧支板垂直设置在调节支轴上,所述调节杆设置在连接侧支板之间,所述调节杆位于进给支架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取秧量手柄上端设置有橡胶套。 进一步地,所述取秧量手柄上设置有位置调节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螺栓上设置有十字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侧支板可在调节支轴上轴向滑动,所述连接侧支板上端设置有卡槽,连接侧支板上还设置有通孔,所述调节杆两端设置有弯头,所述调节杆的上端卡在连接侧支板的卡槽内,调节杆的弯头穿过通孔。 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送秧皮带实现对秧苗的纵向传送,调节组件能实现对进给摆臂位置的微调,调节杆进给支架的设置能实现进给摆臂随取秧量手柄及时调整,实现送秧量和取秧量一致。调节螺栓上设置有十字槽,有利于调整螺栓上下位置的调整。调节组件利用调节螺栓上下位置调整,实现对进给摆臂上下位置的微调。取秧量手柄上端设置有橡胶套,有利于人工进行握持。所述取秧量手柄上设置有位置调节卡槽,取秧量手柄位置改变后,位置调节卡槽将取秧量手柄卡住。连接侧支板可在调节支轴上轴向滑动,连接侧支板上端设置有卡槽,连接侧支板上还设置有通孔,调节杆两端设置有弯头,调节杆的上端卡在连接侧支板的卡槽内,调节杆的弯头穿过通孔,这样的结构大大方便了安装和拆卸。本技术实现了送秧量能随取秧量及时调整,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A。 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B。 图3为本技术图2的局部放大图C。 图4为本技术图2的局部放大图D。 图中:1.固定支座,2.纵向送秧滚轮,3.进给支架,4.驱动轴,5.驱动皮带轮,6.送秧皮带,7.从动皮带轮,8.取秧量手柄,9.调节支轴,10.连接侧支板,11.调节杆,12.弯头,13.调节组件,14.进给摆臂,15.调节螺栓,16.紧固螺母,17.弹簧垫圈,18.通孔,19.橡胶套,20.位置调节卡槽,21.十字槽,2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纵向送秧机构,包括固定支座1、纵向送秧滚轮2、进给支架3、驱动轴4、驱动皮带轮5、送秧皮带6、从动皮带轮7、取秧量手柄8、调节支轴9、连接侧支板10、调节杆11、调节组件13,送秧皮带6实现对秧苗的纵向传送,调节组件13能实现对进给摆臂14位置的微调,调节杆11进给支架3的设置能实现进给摆臂14随取秧量手柄8及时调整,实现送秧量和取秧量一致。所述驱动轴4的左端可转动设置在固定支座I上,所述驱动皮带轮5同轴心设置在驱动轴4的右端,所述从动皮带轮7和驱动皮带轮5相互平行,并且从动皮带轮7位于驱动皮带轮5的上方,所述送秧皮带6封闭环绕设置在驱动皮带轮5和从动皮带轮7上。所述进给支架3同轴心固定安装在驱动轴4的左端,所述进给摆臂14的一端连接在驱动轴4上。所述进给摆臂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13,所述调节组件13包括调节螺栓15、紧固螺母16、弹簧垫圈17,所述进给摆臂14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15,所述调节螺栓15上还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16,所述紧固螺母16位于进给摆臂14的上侧,所述紧固螺母16和进给摆臂14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垫圈17,所述调节螺栓15的下端压在进给支架上,所述调节螺栓15上设置有十字槽21,有利于调整螺栓15上下位置的调整。调节组件13利用调节螺栓15上下位置调整,实现对进给摆臂14上下位置的微调。所述纵向送秧滚轮2设置在进给摆臂14的前侧,所述取秧量手柄8的下端连接在调节支轴9上,所述取秧量手柄8上端设置有橡胶套19,有利于人工进行握持。所述取秧量手柄8上设置有位置调节卡槽10,取秧量手柄8位置改变后,位置调节卡槽20将取秧量手柄8卡住。所述连接侧支板10垂直设置在调节支轴9上,所述调节杆11设置在连接侧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纵向送秧机构,包括固定支座、纵向送秧滚轮、进给支架、驱动轴、驱动皮带轮、送秧皮带、从动皮带轮、取秧量手柄、调节支轴、连接侧支板、调节杆、调节组件,所述驱动轴的左端可转动设置在固定支座上,所述驱动皮带轮同轴心设置在驱动轴的右端,所述从动皮带轮和驱动皮带轮相互平行,并且从动皮带轮位于驱动皮带轮的上方,所述送秧皮带封闭环绕设置在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所述进给支架同轴心固定安装在驱动轴的左端,所述进给摆臂的一端连接在驱动轴上,所述进给摆臂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栓、紧固螺母、弹簧垫圈,所述进给摆臂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上还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母位于进给摆臂的上侧,所述紧固螺母和进给摆臂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垫圈,所述调节螺栓的下端压在进给支架上,所述纵向送秧滚轮设置在进给摆臂的前侧,所述取秧量手柄的下端连接在调节支轴上,所述连接侧支板垂直设置在调节支轴上,所述调节杆设置在连接侧支板之间,所述调节杆位于进给支架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平张春伟赖光林沈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源农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