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承重结构的等边梯形折叠结构。更具体地,对于某些应用,本专利技术涉及可折叠婴儿推车和婴儿车。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婴儿推车的折叠装置,以便当被折叠时减少它们的大小。
技术介绍
当前,存在用来折叠和展开婴儿推车的不同的技术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存在这样的婴儿车的整个家族,其通过将引导结构的折叠运动与后者的宽度的减少相关联进行折叠。在这个家族里,存在Maclaren(麦克拉伦)TM类型的特殊型号,该特殊型号的一个示例在图1中示出。当被折叠时,这些型号减小空间尺寸。图1A示出了展开的婴儿车1,其包括引导框架,该引导框架本身包括引导手柄10、后臂2、前臂3和连接装置4。此外,婴儿推车包括一组前轮8、后轮9和第一折叠装置7,该第一折叠装置位于一水平平面中,所述水平平面大致平行于包含接触点或车轮的水平平面。图1B示出了折叠的婴儿推车1。通过使框架处于与车轮8、9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中,连接装置4允许框架的折叠。婴儿推车的高度减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支承结构,包括一组共面的支撑点,所述支撑点包括至少两个后支撑点和至少一个前支撑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支承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折叠装置(20),每个折叠装置均包括:●一组下臂(12,13),包括至少一个前臂(12)和后臂(13),每个臂均包括各自被连接到支撑点的第一端(R1,R2);●可在竖直平面内变形的等边梯形(CDEF),所述至少一个等边梯形(CDEF)包括两个十字形段(CD,EF),具有:○第一端(C)和第二端(D),均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附接装置被固定到所述前下臂的第一端和所述后下臂(13)的第一端;○第三端(E)和第四端(F),均分别通过第三和第四附接装置被固定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5.25 FR 12548741.一种折叠支承结构,包括一组共面的支撑点,所述支撑点包括
至少两个后支撑点和至少一个前支撑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支承
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折叠装置(20),每个折叠装置均包括:
●一组下臂(12,13),包括至少一个前臂(12)和后臂(13),
每个臂均包括各自被连接到支撑点的第一端(R1,R2);
●可在竖直平面内变形的等边梯形(CDEF),所述至少一个等边
梯形(CDEF)包括两个十字形段(CD,EF),具有:
○第一端(C)和第二端(D),均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附接
装置被固定到所述前下臂的第一端和所述后下臂(13)的第一
端;
○第三端(E)和第四端(F),均分别通过第三和第四附接装
置被固定到所述前下臂(12)上的第一点(E)和所述后下臂
(13)的第一点(F);
●所述等边梯形(CD,EF)通过在被称为所述结构的展开位置的
第一位置(POS_3)和被称为折叠位置的第二位置(POS_7)之间的
折叠而变形,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改变减小了所述结构
的轴距,
所述结构包括两侧,隔开所述两侧的距离限定了所述结构的宽
度,每侧均被限定在竖直平面内并且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每侧的独特的
后支撑点和至少一个前支撑点,所述支承结构包括两个折叠装置
(20),每个折叠装置都包括在所述结构的其中一侧的平面内可变形
的等边梯形(CDEF),所述结构还包括中央折叠系统,以当所述结
构在第一折叠位置和第二折叠位置之间变化时,减少所述结构的打开
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后上臂(14);
●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竖直平面内的第一侧杆(CB),所述第一侧
\t杆(CB):
○借助第五附接装置由所述第一侧杆的第一端(C)固定到所
述前下臂(12)的所述第一端(C);
○借助第六附接装置在第一上点(B)处被固定到所述后上臂
(14),使得所述第一侧杆(CB)的长度非常类似于由所述
等边梯形(CDEF)的所述第二端(E)及所述第三端(D)形
成的第一段,并且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段(ED)。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支承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中央折叠系统是中央十字形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支承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结构还包括折叠加强装置,以便当在所述第一折叠位置和
所述第二折叠位置之间进行变化时,减小所述后上臂之间的间隔距
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支承结构,其特征
在于,每个支承点均位于车轮上,所述结构包括:
●第一组前轮和第二组后轮;
●车轮支撑件,包括前下臂(12)和后下臂(13),每个臂都包
括第一端(R1,R2),以便将所述车轮(8,9)的旋转轴连接至所
述支承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后轮
均位于除了所述车轮的宽度外几乎与前轮(8)的纵向轴线相同的轴
线内,前轮(8)和后轮(9)分别形成所述结构的在第一侧上的车轮
和在第二侧上的车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叠装置和所述支承结构中的每一个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和第五附接装置是枢转连杆。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结构形成在支承表面上接触的触觉系统,使得当旋转运动在
所述后上臂(14,21)上被启动,从而通过枢转连杆朝向所述下臂(12,
\t13)传输时,在首先所述下臂(12,13)的旋转力和其次来自于所述
支承表面的反应力的作用下,所述支承结构的所述车轮在大致平行于
所述支承表面的平移运动中被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第一位置变化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在所述结构的每一
侧上的所述前下臂围绕所述等边梯形(CDEF)的所述第一端(C)进
行第一旋转运动,反之亦然;
●当从所述第一位置变化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在所述结构的每一
侧上的所述后下臂和所述后上臂围绕所述等边梯形(CDEF)的所述
第四端(F)进行第二旋转运动,反之亦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
于:由所述等边梯形(CDEF)的所述第一端(C)、所述等边梯形(CDEF)
的所述第四端(F)和所述上点(B)形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其
顶点位于所述等边梯形的所述第一端(C)处,所述三角形(CFB)
在所有折叠位置保持等腰。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
技术研发人员:帕特里克·埃尔博,
申请(专利权)人:帕特里克·埃尔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