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0089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减小包含缓冲电容器的缓冲电路的配线电感的电力转换装置。该逆变器装置(100)(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卧式开关元件(11),其在源极(S1)和漏极(D1)之间具有第一电流路径(C1);缓冲电容器(15及16),其被电连接在卧式开关元件(11);以及第一基板(20),其搭载有缓冲电容器(15及16),并连接有卧式开关元件(11)的正面(11a)这一侧的源极(S1)及漏极(D1)。而且,第一基板(20)包括第二电流路径(C3),其相对于电流在卧式开关元件(11)的源极(S1)和漏极(D1)之间流动的第一电流路径(C1),电流向大致相反方向流动,并被配置在与第一电流路径(C1)相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减小包含缓冲电容器的缓冲电路的配线电感的电力转换装置。该逆变器装置(100)(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卧式开关元件(11),其在源极(S1)和漏极(D1)之间具有第一电流路径(C1);缓冲电容器(15及16),其被电连接在卧式开关元件(11);以及第一基板(20),其搭载有缓冲电容器(15及16),并连接有卧式开关元件(11)的正面(11a)这一侧的源极(S1)及漏极(D1)。而且,第一基板(20)包括第二电流路径(C3),其相对于电流在卧式开关元件(11)的源极(S1)和漏极(D1)之间流动的第一电流路径(C1),电流向大致相反方向流动,并被配置在与第一电流路径(C1)相对的位置。【专利说明】电力转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一种电力转换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逆变器装置(电力转换装置),其具有相互相对配置的下侧的金属基板和上侧的电介质基板,以及以夹在下侧的金属基板和上侧的电介质基板之间的方式配置的MOSFET(卧式开关元件)及缓冲电容器。在该逆变器装置中,电流通过下侧的金属基板和上侧的电介质基板在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中流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1-67045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公开的逆变器装置中,电流通过下侧的金属基板和上侧的电介质基板在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中流动,从而电路的电流路径变长。其结果,存在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的配线电感变大这样的问题。 【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减小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的配线电感的电力转换装置。 一方面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卧式开关元件,其包括正面及背面,在正面侧具有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并且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第一电流路径;缓冲电容器,其被电连接在卧式开关元件;第一基板,其搭载有缓冲电容器,并且连接有卧式开关元件的正面侧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第一基板包括第二电流路径,该第二电流路径相对于电流在卧式开关元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第一电流路径,使电流向大致相反方向流动,并且被配置在与第一电流路径相对的位置。 在一方面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在第一基板上搭载缓冲电容器,并且将卧式开关元件的正面侧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在第一基板上,由此,电流仅通过第一基板在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中流动,从而与例如电流通过卧式开关元件的背面侧的与第一基板不同的基板和第一基板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的电流路径。由此,能够减小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的配线电感。另外,第一基板包含第二电流路径,该第二电流路径相对于电流在卧式开关元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第一电流路径来说,使电流向大致相反方向流动,并且被配置在与第一电流路径相对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在第二电流路径中产生的磁通变化来抵消在第一电流路径中产生的磁通变化。由此,也能够减小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的配线电感。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上述电力转换装置,能够减小包含缓冲电容器在内的缓冲电路的配线电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剖视图(沿图3的150-150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第一基板的上表面的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第一基板的中层的图。 图5是表不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第一基板的下表面的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第二基板的上表面的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第二基板的下表面的图。 图8是从正面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卧式开关元件的俯视图。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卧式开关元件的俯视图。 图10是从正面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用开关元件的俯视图。 图11是从背面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用开关元件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的电流路径的剖视图(沿图3的150-150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 卧式开关元件(第一卧式开关元件) Ila 正面 Ilb 背面 12 卧式开关元件(第二卧式开关元件) 12a 正面 12b 背面 13、14控制用开关元件 15、16缓冲电容器 20第一基板 30第二基板 40散热器 50导热材料 100 逆变器装置(电力转换装置) 301 导电图案(电位调整图案) 301a 元件接合图案部 301b 连接图案部 304 接地图案 C1、C4第一电流路径 C3、C6第二电流路径 D1、D3漏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 S1、S3源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100的结构。此外,逆变器装置100是“电力转换装置”的一例。 逆变器装置100将从直流电源(未图示)通过输入端子P (V+)及N(V-)输入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从输出端子输出。 逆变器装置100包括两个卧式开关元件11及12、与两个卧式开关元件分别连接的两个控制用开关元件13及14、缓冲电容器15及16。此外,卧式开关元件11及12都是常导通型的开关元件(其结构为施加在栅极Gl (G2)的电压为OV时,电流在漏极Dl (D2)和源极S1(S2)之间流动)。此外,卧式开关元件11及12分别是“第一卧式开关元件”及“第二卧式开关元件”的一例。 另外,控制用开关元件13及14都是常断开型的开关元件(其结构为施加在栅极G3 (G4)的电压为OV时,电流不在漏极D3(D4)和源极S3(S4)之间流动)。另外,控制用开关元件13及14被共源共栅地连接在卧式开关元件11及12。由此,控制用开关元件13(14)是在接通状态时,电流在卧式开关元件11 (12)的漏极Dl (D2)和源极SI (S2)之间流动。 具体而言,卧式开关元件11(12)的栅极G1(G2)被连接在控制用开关元件13(14)的源极S3(S4)。由此,控制用开关元件13(14)基于被输入栅极G3(G4)的控制信号进行开关,由此进行卧式开关元件11 (12)的驱动(开关)控制。其结果,由常导通型的卧式开关元件11 (12)和常断开型的控制用开关元件13 (14)构成的开关电路作为整体作为常断开型被控制。 以下,参照图2?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100的具体结构(构造)。 如图2?图7所示,逆变器装置100具有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两个卧式开关元件11及12、两个控制用开关元件13及14、两个缓冲电容器15及16、散热器40。 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沿上下方向(Z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相互相对配置。具体而言,第一基板20被配置在上方(Zl方向侧),并且第二基板30被配置在下方(Z2方向侧)。另外,卧式开关元件11及12被配置在第一基板20的下表面20c (Z2方向侧的面)和第二基板30的上表面30a(Zl方向侧的面)之间。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卧式开关元件,其包括正面及背面,在所述正面侧具有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并且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第一电流路径;缓冲电容器,其被电连接在所述卧式开关元件;以及第一基板,其搭载有所述缓冲电容器,并且连接有所述卧式开关元件的所述正面侧的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二电流路径,该第二电流路径相对于电流在所述卧式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所述第一电流路径,使电流向大致相反方向流动,并且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电流路径相对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氏田祐小熊清典山口芳文本田友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