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1837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品初始粒径不合适以及在高温高盐条件下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一种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以微乳液重量份数计,包含20~70份的油溶性溶剂、5~20份乳化剂和助乳化剂、20~70份的含有丙烯酰胺及其他耐温抗盐共聚单体聚合物水相,采用半连续反应的方法,将含有丙烯酰胺及其他耐温抗盐共聚单体的水相分批加入到含有乳化剂的油相中,并且添加疏水单体的技术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制得的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直接或与其他油田化学品复配后用于苛刻油藏三次采油用深度调剖、堵水、驱油等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微乳液(microemulsion)是一类各向同性、清亮透明或半透明、粒径在8-100nm之间、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微乳液的概念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Schulman提出的,它具有粒子细小、大小均一、稳定性高等特点。微乳液与普通乳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因此微乳液的稳定性很高,还能自动乳化,长时间存放也不会分层破乳,微乳液的另一特点是低粘度。它与普通乳液的性质虽有很大差别、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微乳液也有O/W型和W/O型,乳化剂较易溶于油者形成W/O型微乳状液,较易溶于水者形成O/W型微乳状液。微乳液之听以能自发形成,一种解释认为在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油/水界面产生了所谓负界面张力。微乳液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以来,其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得到很大发展。70年代利用微乳液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低界面张力以及随之产生的强增容和乳化能力,是微乳液应用的重要基础。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微乳液的形成是自发乳化和超低界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该微乳液由以下组分在复合引发剂的存在下反应制得;所述的微乳液组成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a)20~70份的油溶性溶剂;b)5~20份的乳化剂;c)0~20份的助乳化剂; d)20~70份的含有丙烯酰胺水溶性单体的水相,单体在水相中的含量为40~70%;e)0.5~10份的疏水单体;其中,所述的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微乳液的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a) 0.02~1.0份的氧化剂;(b) 0.02~2.0份的还原剂;(c) 0.03~2.0份的偶氮类化合物;(d) 0.01~1.0份的交联剂;(e) 0.1~10份的尿素、硫脲;(f) 0.01~0.5份的乙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该微乳液由以下组分在复合引发剂的存在下反应制得;所述的微乳液组成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a)20~70份的油溶性溶剂;b)5~20份的乳化剂;c)0~20份的助乳化剂;d)20~70份的含有丙烯酰胺水溶性单体的水相,单体在水相中的含量为40~70%;e)0.5~10份的疏水单体;其中,所述乳化剂由亲油性表面活性剂和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亲油性表面活性剂和亲水性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6~6:1,调节亲水亲油平衡值在5~9之间;所述的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微乳液的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a)0.02~1.0份的氧化剂;(b)0.02~2.0份的还原剂;(c)0.03~2.0份的偶氮类化合物;(d)0.01~1.0份的交联剂;(e)0.1~10份的尿素、硫脲;(f)0.01~0.5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钠;(g)0.01~0.5份的分子量调节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溶性溶剂选自脂肪烃、芳烃、卤代烃,用量占整个体系的20~7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溶性溶剂选自甲苯、邻二甲苯、异构石蜡、异构烷烃、环已烷、庚烷、辛烷、白油和煤油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烷基酸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助乳化剂为醇类或盐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苛刻油藏反相微乳液调驱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丙烯酰胺水溶性单体的水相由非离子水溶性单体、阴离子单体、阳离子单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非离子水溶性单体选自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甲酰胺、N-乙烯基乙酰胺、N-乙烯基吡啶及N-乙烯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阴离子单体选自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乙烯基苯磺酸、乙烯基磺酸、乙烯基膦酸、烯丙基磺酸、烯丙基膦酸和/或其水溶性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铵盐中的至少一种;阳离子单体选自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及(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燕敏宋晓芳于志省苏智青许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