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料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9036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煤泥水混合搅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料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外壳体以及搅拌部,外壳体上设进、出料口,该进、出料口与上、下溜槽的相应进、出槽口间衔接固设布置;搅拌部包括转轴以及动力输出部,转轴两端与外壳体配合处密封布置;转轴的靠近其两端处分置固定有固定框架,固定框架上布置安装孔;搅拌部还包括搅拌筋条;搅拌筋条外形呈管状且其两端管口内分别设置内套管,内套管与搅拌筋条管腔间构成具备指定行程的伸缩式配合关系,内套管与安装孔间螺纹固接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恶劣煤泥环境下具备高效拆换性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因煤泥沿输送溜槽行进过程中的结块粘结现象而导致的后期产品质量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料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泥水混合搅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料器。
技术介绍
洗煤是煤炭深加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序。从矿井中直接开采出来的煤炭叫原煤,原煤在开采过程中混入了许多杂质,而且煤炭的品质也不同,内在灰分小和内在灰分大的煤混杂在一起。洗煤就是将原煤中的杂质剔除,或将优质煤和劣质煤炭进行分门别类的一种工业工艺。 由于煤炭矿井的开采年限较长,煤质变化较大,断层和夹矸泥较多。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的原因,更造成细泥含量增多,循环水浓度高。为减小选煤厂煤泥水系统的压力,现部分选煤厂采用精煤压滤机对浮选泡沫进行脱水处理,这样既可以保证固液彻底分离,又可以保证脱出滤液水的澄清度。但是经过精煤压滤机处理得到浮选精煤,在煤质较差或是差的时候,容易产生结块。如果直接与重选精煤混合,会形成物料掺合不均匀的现象。根据对煤炭销售市场分析,买方对精煤产品在所含灰分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掺合浮选精煤的精煤产品灰分低于10%。现普遍选煤厂要求重选精煤的灰分低于10%,而浮选精煤的灰分稍高于10%,同时两者掺合之后的精煤产品灰分又必须低于10%。尽管参合后的精煤产品从理论数值上满足买方的要求,但是在买方验收精煤产品时,由于精煤煤泥中存在的结块精煤而导致混料不均的现象难以避免,从而出现检测结果精煤产品灰分高于10%的现象。买方的苛刻要求按不合格的产品定位整个产品的质量,上述结块精煤混合后显然不能满足买房需求,从而给选煤厂煤炭销售带来麻烦,最终对选煤厂的经济及声誉均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设备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混料器,其可在恶劣煤泥环境下具备高效拆换性的同时,也能具备良好的针对煤泥的搅拌破碎和均匀混料能力,从而可有效避免因煤泥沿输送溜槽行进过程前的结块粘结现象而导致的后期成品的质量缺陷,最终确保产品的品质能够满足客户所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混料器,包括外壳体以及布置于外壳体内的作为搅拌主体的搅拌部,所述外壳体上设进、出料口,该进、出料口与上、下溜槽的相应进、出槽口间衔接固设布置;搅拌部包括轴长垂直其内煤泥落入方向的转轴以及固接于转轴轴端处的动力输出部,转轴两端与外壳体配合处密封布置;所述转轴的靠近其两端处分置固定有固定框架,固定框架上布置安装孔;搅拌部还包括沿安装孔轴向连接两固定框架的搅拌筋条,各搅拌筋条两端分别与相应同轴的安装孔间构成固接配合;搅拌筋条外形呈管状且其两端管口内分别设置内套管,内套管与搅拌筋条管腔间构成具备指定行程的伸缩式配合关系;位于各搅拌筋条上的两端处的两内套管的管端最大间距大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的端面最大间距,且两内套管的管端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的端面最小间距,内套管与安装孔间螺纹固接设置。 所述安装孔与搅拌筋条的两端管腔壁处均布置有内螺纹段且两者螺纹旋向同向布置,内套管外壁与搅拌筋条的两端管腔以及安装孔空腔间均构成螺纹配合。 所述内套管的管端处沿其轴向设有六角螺母状的凸起或凹槽。 所述搅拌筋条的两端管腔壁处具备内螺纹且内套管与之螺纹配合,内套管管端沿其轴向穿过固定框架上的安装孔外且以螺母紧固布置。 所述内套管的管端处沿其轴向设有六角螺母状的凸起或凹槽。 所述两固定框架外形呈平面正六边形构造,安装孔布置于固定框架的各棱边结合角处且沿转轴轴向贯穿该棱边结合角布置;所述搅拌筋条为六个且于固定框架间共同构成搅拌部的正六边棱柱状框架结构。 所述搅拌筋条长度等于两各固定框架的相对端面间距。 所述搅拌筋条外形为圆管柱状,其外柱面处还布置有便于搅拌的搅拌叶;所述搅拌叶外形呈单螺旋状的沿其轴向环绕延伸布置。 所述外壳体外形呈直方筒状,其上、下筒口构成前述进、出料口,其筒腔直径与上、下溜槽槽口直径吻合布置;直方筒状的外壳体在其筒口外沿处布置有用于固接各溜槽的吊耳,上、下溜槽在其槽口处相应布置固定耳,两者间螺栓固接。 所述外壳体在其相对的两侧壁处均开设有便于观察的观察窗。 所述动力输出部为电机以及与其输出轴固接的二级减速部,所述二级减速部的动力输出轴固接搅拌部的转轴。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I)、本专利技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大胆的将原有溜槽切分为上、下溜槽,从而使其连接段空出一段空间,以安装本专利技术,从而使每次经过溜槽的压滤后的粘稠状精煤煤泥,都能够有效而可靠的实现多次搅拌效果,进而有效避免因煤泥沿输送溜槽行进过程中的结块粘结现象,以最终确保产品的品质能够满足客户所需。当然,实际使用时,也可将本专利技术作为溜槽出口段的搅拌部而使用,具体视现场工作状况而定。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结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以框架状的搅拌部结构,也即以动力输出部为动力产生端、以转轴作为动力传递端、以固定框架作为连接搅拌筋条和转轴的传力骨架,最终实现搅拌筋条的沿转轴的翻转搅拌功能,以确保对落入本专利技术内的煤泥的高效搅拌效果。而同样尤为重要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可拆式结构,也即搅拌筋条的伸缩式套管构造配合固定框架的安装孔的螺纹固接配合,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在恶劣环境下的便拆和快捷维护能力。众所周知,煤泥是具备粘稠状的流体,其在长时间经过本专利技术的搅拌部时,必然会对搅拌筋条产生工作磨损甚至是撞击损坏。如何有效的实现对于搅拌筋条的快捷更换是难题。本专利技术利用实现将搅拌筋条布置为内外套筒式构造,在需要拆卸时沿安装孔拧回内管套,即可在不触动和干涉其他部件的前提下,直接沿转轴径向拽出旧的搅拌筋条。而在沿原路放入新的搅拌筋条后,再沿其轴向抽出内套管,贯穿入位于其两端的固定框架上的安装孔内,并以固定件固定,或直接螺纹固接即可。“位于各搅拌筋条上的两端处的两内套管的管端最大间距大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的端面最大间距,且两内套管的管端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的端面最小间距”这一彼此间距的设定,更是为在内套管处于回缩状态时能准确放入两固定框架、并在内套管探出搅拌筋条后能够直接与固定框架间配合固接这一基本理念的形成提供基础保证。 2)、至于搅拌筋条的具体固接配合,此处以两者优选实施例为准:其一为,搅拌筋条的管腔与其内的内套管外壁间构成螺纹配合,且安装孔与搅拌筋条的管腔等公称直径。也即,搅拌筋条内的内套管在沿其螺纹向拧出后,会刚好的直接拧进固定框架内的安装孔孔腔内并与其螺纹配合。待搅拌筋条两端的内套管均拧出并紧固于位于其两端处的固定框架内后,即可实现该搅拌筋条的固接工作目的。另一实施例,则依旧采用搅拌筋条与内套管的螺纹配合,然而安装孔采用光孔。以位于安装孔外的螺母来与内套管管端间螺纹固接,从而紧固搅拌筋条,同样可以实现该搅拌筋条的固接工作效果。 之所以始终采用搅拌筋条的内螺纹配合内套管的外螺纹结构,一方面,两者的螺纹配合,使内套管在沿其轴向的移动行程受限,从而确保在内套管管端与固定框架固定后,搅拌筋条本身也不会产生多余滑移动作。另一方面,两者间的螺纹配合,使每次内套管的拧出距离可控,需要拧出多长即可拧出多长,进而确保与安装孔间的可靠装配效果,一举多得。 3)、为确保对于内套管的拧出目的,本专利技术在内套管的管端处布置有凸起或凹槽。这是因为在正常搅拌筋条初始安装之前的放置状态下,必然内套管的端部是平齐搅拌筋条的内侧端面布置的。在搅拌筋条沿两固定框架围合的区域内放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混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以及布置于外壳体(10)内的作为搅拌主体的搅拌部,所述外壳体(10)上设进、出料口(11、12),该进、出料口(11、12)与上、下溜槽的相应进、出槽口间衔接固设布置;搅拌部包括轴长垂直其内煤泥落入方向的转轴(21)以及固接于转轴(21)轴端处的动力输出部,转轴(21)两端与外壳体(10)配合处密封布置;所述转轴(21)的靠近其两端处分置固定有固定框架(22),固定框架(22)上布置安装孔;搅拌部还包括沿安装孔轴向连接两固定框架的搅拌筋条(23),各搅拌筋条(23)两端分别与相应同轴的安装孔间构成固接配合;搅拌筋条(23)外形呈管状且其两端管口内分别设置内套管(24),内套管(24)与搅拌筋条(23)管腔间构成具备指定行程的伸缩式配合关系;位于各搅拌筋条(23)上的两端处的两内套管(24)的管端最大间距大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22)的端面最大间距,且两内套管(24)的管端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22)的端面最小间距,内套管(24)与安装孔间螺纹固接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混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以及布置于外壳体(10)内的作为搅拌主体的搅拌部,所述外壳体(10)上设进、出料口(11、12),该进、出料口(11、12)与上、下溜槽的相应进、出槽口间衔接固设布置;搅拌部包括轴长垂直其内煤泥落入方向的转轴(21)以及固接于转轴(21)轴端处的动力输出部,转轴(21)两端与外壳体(10)配合处密封布置;所述转轴(21)的靠近其两端处分置固定有固定框架(22),固定框架(22)上布置安装孔;搅拌部还包括沿安装孔轴向连接两固定框架的搅拌筋条(23),各搅拌筋条(23)两端分别与相应同轴的安装孔间构成固接配合;搅拌筋条(23)外形呈管状且其两端管口内分别设置内套管(24),内套管(24)与搅拌筋条(23)管腔间构成具备指定行程的伸缩式配合关系;位于各搅拌筋条(23)上的两端处的两内套管(24)的管端最大间距大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22)的端面最大间距,且两内套管(24)的管端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两固定框架(22)的端面最小间距,内套管(24)与安装孔间螺纹固接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与搅拌筋条(23)的两端管腔壁处均布置有内螺纹段且两者螺纹旋向同向布置,内套管(24)外壁与搅拌筋条(23)的两端管腔以及安装孔空腔间均构成螺纹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24)的管端处沿其轴向设有六角螺母状的凸起(24a)或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筋条(23)的两端管腔壁处具备内螺纹且内套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凯夏玲燕朱金波周伟费之奎吴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