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陶雪春专利>正文

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7658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0 06:01
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包括一蒸汽加热器主体,所述蒸汽加热器主体设有蒸汽进气口、回水管口,以及位于所述蒸汽进气口与所述回水管口之间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蒸汽管路、回水管路联通,任意一个蒸汽进气口和与所述蒸汽进气口配套的回水管口之间均设有两根的加热管,所述加热器由铜管以及位于所述铜管端部的铜管弯头构成,相邻的两个所述铜管通过所述铜管弯头连接,所述铜管弯头的中心跨距为半径为70毫米左右,构成一双进双出大弯头短程回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铜管和散热片从开始到总出水管整个温差小,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
本技术涉及加热器,具体涉及衣物烘干机(干衣机)用蒸汽加热器。
技术介绍
传统老式烘干机的蒸汽加热器多采用图1所示单进单出铜管倾斜布置结构,图1中蒸汽进气口 I与回水管口 2之间的加热管3的管数多,总管路径较长,距离蒸汽进气口近的地方,加热管温度高,距离蒸汽进气口远的地方,加热管温度低,较长的加热管管路,增大了加热管前后的温差,降低了热交换效率。 另外传统的老式烘干机蒸汽加热器,由于结构限制,进风通道同时也是冷却进风通道,在烘干机烘干结束打冷风是,大多冷风需要经过加热器散热面,需要先将加热器打冷却后才开始真正冷却烘干衣物,不但浪费了冷却时间,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热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蒸汽加热管铜管数量和密度相同条件下,提供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包括一蒸汽加热器主体,所述蒸汽加热器主体设有用于与蒸汽管路联通的蒸汽进气口,用于与回水管路联通的回水管口,以及位于所述蒸汽进气口与所述回水管口之间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蒸汽管路、回水管路联通,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蒸汽进气口和与所述蒸汽进气口配套的回水管口之间均设有两根的加热管,所述加热器由铜管以及位于所述铜管端部的铜管弯头构成,相邻的两个所述铜管通过所述铜管弯头连接,所述铜管弯头的中心跨距为60?80毫米,构成一双进双出大弯头短程回路结构。本技术采用双进双出大弯头短程回路结构,与图1传统的单进单出小弯头(铜管弯管的中心跨距为40毫米左右)倾斜布置结构对比,在散热管管数和布置密度相同的前提下,减少了 50%蒸汽管路从进蒸汽到进入加热器总出水管的路径,使得正常工作状态下,铜管和散热片从开始到总出水管整个温差小,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所述铜管弯头的中心跨距优选为为70毫米。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热管均呈“M”型,呈“M”型的加热管的各转角处均为半圆弧形。采用大弯头结构,缩短了铜管总长一半,同时便于蒸汽冷凝水更快流入回水管路。 所述铜管外设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铜管的长度方向优选垂直,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各所述回水管口的高度均低于各铜管的最小高度。以方便铜管中的冷却水更快容易的排进回水管路。所述回水管口朝上,各铜管的位于下方的管口分别通过一连接管与所述回水管口连接。以便于回水管路中的结水排的干净彻底,并确保铜管中无结水,一方面,可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铜管中有结水而造成的水锤冲击影响铜管使用寿命。 所述蒸汽加热器主体设有一外壳,所述外壳的左侧壁、右侧壁上各设有一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里设有一过滤网片。所述外壳位于下方的下侧壁的中间开有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方为一中空打冷风工艺用冷风通道; 各加热管分两组,一组位于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左侧壁之间,另一组位于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右侧壁之间; 使所述蒸汽加热器主体构成一侧进风下出风式结构。该结构便于在中空部分安装冷风风门,进风从二侧横着走向,中间往下进风,这样,所经过的管子和散热片温度基本恒定,使外面进风与铜管散热片热交换更加充分,散热器散热效率高,加热器中间位置便于安装急冷风门,当烘干机烘干结束需要打冷风时,打开风门板,冷风通过中间风道在导向风板引导下直接进入烘干桶冷却衣物,不但满足自动控制工艺要求,而且由于冷风不经过加热器,加热器中的热能保留着可用于下车的烘干,不但节约了热能,而且提高了烘干速度。 所述外壳位于上方的上侧壁采用保温板构成。 所述冷风通道的上方也可以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外设有一用于密封所述冷风门板。冷风门板可采用气动控制风门的开关。以选择性的开启冷风门板,正常烘干时,冷风门板关闭,而当烘干结束时,衣物需要打冷风时,当控制器发出信号,通过气缸伸缩可以打开冷风门板,外界冷风通过上进风口并在导风板导流下,不经过加热器散热片就进入烘干滚筒对烘干衣物进行冷却。上方开口一方面可以更换冷风通道,使用上进风的需要,另一方便便于维修和更换内部管件。 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一侧进风,底部出风的方式。例如,所述外壳的至少一侧壁上设有一进风口,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一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加热管。 所述回水管路最大高度不高于所述铜管的最近高度。位于最下方的铜管优选通过一弯管连接所述回水管口,所述回水管口朝上。所述回水管路的口径为80毫米左右无缝钢管,优选75毫米-85毫米。这样可使上面铜管里的冷凝水更快更容易流进总回水管,并将总回水管排水口位置方向向下,以便总回水管中结水排的干净彻底,确保铜管保持无积水状态,提高散热器热效率,另外减少了蒸汽加热器因铜管中有结水,而造成蒸汽水锤冲击影响铜管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老式蒸汽加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打冷风状态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正常烘干状态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包括一蒸汽加热器主体,蒸汽加热器主体设有用于与蒸汽管路联通的蒸汽进气口 1,用于与回水管路联通的回水管口 4,以及位于蒸汽进气口 I与回水管口 4之间的加热管,加热管与蒸汽管路、回水管路联通,任意一个蒸汽进气口 I和与蒸汽进气口 I配套的回水管口4之间均设有两根的加热管,加热器由铜管2以及位于铜管2端部的铜管弯头构成,相邻的两个铜管2通过铜管弯头3连接,铜管弯头的中心跨距为60?80毫米,优选为铜管弯头中心跨距为70毫米,构成一双进双出大弯头短程回路结构。本技术采用双进双出大弯头短程回路结构,与图1传统的单进单出小弯头(铜管弯头中心跨距半径为40毫米)倾斜布置结构对比,在散热管管数和布置密度相同的前提下,减少了 50%蒸汽管路从进蒸汽到进入加热器总出水管的路径,使得正常工作状态下,铜管2和散热片从开始到总出水管整个温差小,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加热管均呈“M”型,呈“M”型的加热管的各转角处均为半圆弧形。采用大弯头结构,缩短了铜管2总长一半,同时便于蒸汽冷凝水更快流入回水管路。 铜管2外设有散热片。散热片的长度方向与铜管2的长度方向优选垂直,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各回水管口 4的高度均低于各铜管2的最小高度。以方便铜管2中的冷却水更快容易的排进回水管路。回水管口 4朝上,各铜管2的位于下方的管口分别通过一连接管与回水管口 4连接。以便于回水管路中的结水排的干净彻底,并确保铜管2中无结水,一方面,可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铜管2中有结水而造成的水锤冲击影响铜管2使用寿命。 蒸汽加热器主体设有一外壳,外壳的左侧壁8、右侧壁10上各设有一进风口,进风口里设有一过滤网片。外壳位于下方的下侧壁的中间开有一出风口,出风口上方为一中空打冷风工艺用冷风通道; 各加热管分两组,一组位于冷风通道与左侧壁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包括一蒸汽加热器主体,所述蒸汽加热器主体设有用于与蒸汽管路联通的蒸汽进气口,用于与回水管路联通的回水管口,以及位于所述蒸汽进气口与所述回水管口之间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蒸汽管路、回水管路联通,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蒸汽进气口和与所述蒸汽进气口配套的回水管口之间均设有两根的加热管,所述加热器由铜管以及位于所述铜管端部的铜管弯头构成,相邻的两个所述铜管通过所述铜管弯头连接,所述铜管弯头的中心跨距为60~80毫米,构成一双进双出大弯头短程回路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包括一蒸汽加热器主体,所述蒸汽加热器主体设有用于与蒸汽管路联通的蒸汽进气口,用于与回水管路联通的回水管口,以及位于所述蒸汽进气口与所述回水管口之间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蒸汽管路、回水管路联通,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蒸汽进气口和与所述蒸汽进气口配套的回水管口之间均设有两根的加热管,所述加热器由铜管以及位于所述铜管端部的铜管弯头构成,相邻的两个所述铜管通过所述铜管弯头连接,所述铜管弯头的中心跨距为60?80毫米,构成一双进双出大弯头短程回路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均呈“M”型,呈“M”型的加热管的各转角处均为半圆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外设有散热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铜管的长度方向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空短程回路结构高散热效率蒸汽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回水管口的高度均低于各铜管的最小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中空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雪春
申请(专利权)人:陶雪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