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劣质土地绿色植被生态重建系统,该系统包括蓄水池,有机营养液池,供、排水管网,地力提升管网,树种移栽保护装置;所述树种移栽保护装置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地力提升管网的节点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性能可靠的优点,通过系统的给水,排水循环冲洗盐碱地,做到了水资源回收再利用。供、排水管网,地力提升管网采用新型的给排水管道同轴结构,克服了其他排水管材的诸多弊病,改善土壤、降低盐碱性,对盐碱地区生态植被营造尤为显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市场容量大,前景广泛,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绿色植被生态重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劣质土地绿色植被生态重建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对土地的过渡开发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我国有很多地区面临着土地退化。依据环境及土地退化原因区分出的土地退化类别。其类型有: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化学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在土地盐碱化中,其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严重的沙化、盐碱土壤地区木本、草本植物几乎不能生存。盐碱地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间的就是中度盐碱地(用pH值表示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荒漠化的原因是:土壤干旱,自然植被盖度低等地区由于人为因素破坏,土地裸露、流沙移动开始沙化,进而沙丘移动,形成沙质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人为对植被的破坏或不合理的耕作,地面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植株根系对地面径流的阻力,降至地面的雨水流速加大,这一方面是下渗入土体者少;另一方面是顺坡的径流量加大而形成土壤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使土地遭受到水体和土体的双重流失,致使土壤表层变薄而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下降。土壤肥力下降:主要是农业管理粗放,只施用化肥而少用农家的有机肥料,因而造成土壤有机质缺乏和养分元素不均衡等。目前对上述不良土地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培肥、化学改良等。但总的来说,现有改良方案均存在着绿色植被恢复时间长、生态恢复效果差、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在田间工程中采用明沟排水,开挖工程量大,而且存在易坍,易淤,易生杂草等问题。在田间工程中采用暗管排水可减少占用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机械耕作。但是暗管排水技术一般采用当地材料管或者塑料管,工程造价较高、渗水效果差,而且一次性投资较大,在我国尚未大面积应用。同时盐碱地也经常会出现排水不畅,土壤返盐和次生盐碱化的问题,排水效果不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水畅通、不易堵塞、使用寿命长的劣质土地绿色植被生态重建系统,以解决现有劣质土地改造方案不合理、不科学,排水不畅通,植被重建效果差,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劣质土地绿色植被生态重建系统,其特征是该系统包括蓄水池,有机营养液池,供、排水管网,地力提升管网,树种移栽保护装置;所述树种移栽保护装置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地力提升管网的节点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所述供、排水管网由供、排水一体管通过连接管件连接构成网状,所述供、排水一体管安装在距地平线1-1.25m深的翻耕层以下,该供、排水一体管为套管结构,包括具有供水作用的内管和具有排水作用的外管,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支撑骨架,所述内管间隔一段距离与地表上对土地进行喷水灌溉的喷头连接;所述内管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水质净化器连接,水质净化器与水泵连接,水泵与蓄水池连接;所述外管的出口端与位于距地平线7-15m深的水泥硬化的生态重建池连接,生态重建池通过抽水系统与蓄水池连接;所述地力提升管网由渗灌管相互连接构成的管网,所述渗灌管安装在地平线下0.4-0.7m深土壤的翻耕层处,该渗灌管管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口,渗灌管外套设有滤网,渗灌管底部管壁外设置有半圆弧PVP膜;所述渗灌管的入口端与过滤室连接,过滤室分别与配肥管、配气管连接,在配气管、配肥管与过滤室的连接处均设有单向活动阀,过滤室内设有过滤网罩,过滤网罩罩住渗灌管的入口端,所述过滤室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配气管与高压气泵相连,所述配肥管与水泵相连,水泵与有机营养液池连接,有机营养液池顶部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通过减速器输出轴与有机营养液池内的转轴连接,转轴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树种移栽保护装置包括内围壳、外围壳,内围壳高度低于外围壳高度,内围壳内设有改良复合客土,内围壳、外围壳之间填充有回填土,该回填土将内围壳内的改良复合客土盖住,内围壳最下层依次设有土工布滤水网、滤水粒,内、外围壳上均设有多个渗水口,在内围壳侧部还设有进水孔,该进水孔通过导水管与内管连接;所述内围壳底部设有排水孔,该排水孔通过排水管与外管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供、排水一体管间隔一段距离与喷头直接连接,该喷头直接包括与内管对应连接的内套管和与外管对应连接的外套管,在外套管上竖直设有穿过外套管并与内套管连接的喷管,所述喷管与喷头连接,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支撑骨架。作为优选,所述外管为多层复合结构,由内到外为钢丝支撑网、纤维网、滤膜复合而成。作为优选,所述外管底部滤膜外套设有半圆弧可降解水槽。作为优选,所述抽水系统包括水泵、进水软管,水泵通过管道与进水软管连接,进水软管与进水浮筏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喷头设在距离地表面1-1.5m高位置,任意两喷头间距8—12米。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管件包括直接、三通、四通,所述直接、三通、四通均包括与供、排水一体管内管对应连接的内套管和与供、排水一体管外管对应连接的外套管,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有支撑骨架。作为优选,所述水质净化器由前段的至少两个相互并联的不同性质的离子交换柱、尾段的活性碳过滤柱及包裹交换柱、过滤柱的主管组成。作为优选,所述有机营养液池提供改良劣质土地土壤的有机营养液,该有机营养液的组分及其配比为:秸秆粉末600份,沼液500份、过磷酸钙30份、聚丙烯酸钾50份、甲苯烟碱5份、含腐植酸70%以上风化煤粉50份、醋渣120份、固氮菌2份、光合菌3份、胶质芽孢杆菌2份、地衣芽孢杆菌2份、硫磷铵5份、硫酸钾10份、山梨酸2.5份。作为优选,所述生态重建池内设有pH值传感器,pH值传感器与PLC连接,PLC与生态重建池旁的药丸抛撒器连接,药丸抛撒器向生态重建池水面抛洒土壤重建颗粒,该土壤重建颗粒包括以下配比的组分:过磷酸钙30份、光合菌3份、硫磷铵5份、硫酸钾10份、硫酸锌5份、硫酸镁8份、硝酸钙10份、工业淀粉50份、羟乙基纤维素18份、聚氧化乙烯PEO,将上述原料预混、过筛后,在捏合机中边搅拌边加入适量的水,捏合到使粉料成泥料,将泥料搓条,将泥条放入制丸机制丸,得土壤重建颗粒药丸。本技术具有改造方案合理、科学, 改善土壤生态效果优,植被重建效果好,性能可靠等优点。本技术对盐碱地区、荒漠化地区的绿色植被生态营造尤为显著,而对于水土流失、化学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的土地,本技术整个系统设计构造也有效果,应用时可以结合适应当地土壤特质,调整有机营养液和土壤重建颗粒的成分进行适应。通过本系统的给水,排水循环冲洗盐碱地,做到了水资源回收再利用;采用强力给肥、给氧,树种移栽保护等措施,赋予了盐碱、荒漠化等劣质土地新的活力。本系统中,供、排水一体管采用新型的给排水管道同轴结构,克服了其他排水管材的诸多弊病,它利用“毛细”现象和“虹吸”原理、集吸水、透水、排水、输水为一体,具有工程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劣质土地绿色植被生态重建系统,其特征是该系统包括蓄水池,有机营养液池,供、排水管网,地力提升管网,树种移栽保护装置;所述树种移栽保护装置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地力提升管网的节点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所述供、排水管网由供、排水一体管通过连接管件连接构成网状,所述供、排水一体管安装在距地平线1‑1.25m深的翻耕层以下,该供、排水一体管为套管结构,包括具有供水作用的内管和具有排水作用的外管,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支撑骨架,所述内管间隔一段距离与地表上对土地进行喷水灌溉的喷头连接;所述内管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水质净化器连接,水质净化器与水泵连接,水泵与蓄水池连接;所述外管的出口端与位于距地平线7‑15m深的水泥硬化的生态重建池连接,生态重建池通过抽水系统与蓄水池连接;所述地力提升管网由渗灌管相互连接构成的管网,所述渗灌管安装在地平线下0.4‑0.7m深土壤的翻耕层处,该渗灌管管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口,渗灌管外套设有滤网,渗灌管底部管壁外设置有半圆弧PVP膜;所述渗灌管的入口端与过滤室连接,过滤室分别与配肥管、配气管连接,在配气管、配肥管与过滤室的连接处均设有单向活动阀,过滤室内设有过滤网罩,过滤网罩罩住渗灌管的入口端,所述过滤室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配气管与高压气泵相连,所述配肥管与水泵相连,水泵与有机营养液池连接,有机营养液池顶部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通过减速器输出轴与有机营养液池内的转轴连接,转轴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树种移栽保护装置包括内围壳、外围壳,内围壳高度低于外围壳高度,内围壳内设有改良复合客土,内围壳、外围壳之间填充有回填土,该回填土将内围壳内的改良复合客土盖住,内围壳最下层依次设有土工布滤水网、滤水粒,内、外围壳上均设有多个渗水口,在内围壳侧部还设有进水孔,该进水孔通过导水管与内管连接;所述内围壳底部设有排水孔,该排水孔通过排水管与外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劣质土地绿色植被生态重建系统,其特征是该系统包括蓄水池,有机营养液池,供、排水管网,地力提升管网,树种移栽保护装置;所述树种移栽保护装置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地力提升管网的节点位于供、排水管网的网格内;
所述供、排水管网由供、排水一体管通过连接管件连接构成网状,所述供、排水一体管安装在距地平线1-1.25m深的翻耕层以下,该供、排水一体管为套管结构,包括具有供水作用的内管和具有排水作用的外管,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支撑骨架,所述内管间隔一段距离与地表上对土地进行喷水灌溉的喷头连接;
所述内管的入口端通过管道与水质净化器连接,水质净化器与水泵连接,水泵与蓄水池连接;所述外管的出口端与位于距地平线7-15m深的水泥硬化的生态重建池连接,生态重建池通过抽水系统与蓄水池连接;
所述地力提升管网由渗灌管相互连接构成的管网,所述渗灌管安装在地平线下0.4-0.7m深土壤的翻耕层处,该渗灌管管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口,渗灌管外套设有滤网,渗灌管底部管壁外设置有半圆弧PVP膜;所述渗灌管的入口端与过滤室连接,过滤室分别与配肥管、配气管连接,在配气管、配肥管与过滤室的连接处均设有单向活动阀,过滤室内设有过滤网罩,过滤网罩罩住渗灌管的入口端,所述过滤室底部设有排污口;
所述配气管与高压气泵相连,所述配肥管与水泵相连,水泵与有机营养液池连接,有机营养液池顶部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俊龙,黄其飞,肖定知,张远富,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天蓝地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