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溶氧仪、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硬质纱网、右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氮气导管、氮气罐、搅拌子、箱体;密封盖可密封的,进气孔和出气孔使外界氧气不易进入,即节约时间又节省氮气;氮气导管末端的气泡石使得通气时气泡不至于过大;通气口附近设置多孔隔板,可防止气泡对鱼的影响,同时便于不同水域溶解氧浓度迅速到达均匀;从2个进气孔向水中通入氮气以降低溶解氧浓度;2个出气孔连接溶氧仪探头便于随时监测水中溶解氧浓度和稳定装置内气体压强;搅拌子可快速将水中药品混匀并达到氧溶解度的一致;拦网用于防止成鱼或幼鱼游到隔板外水域,有利于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物医学实验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缺氧在胚胎发育、生理和病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涉及。斑马鱼由于具有饲育容易、胚胎透明、体外受精、突变种多、遗传学工具成熟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研究脊椎动物发育与人类遗传疾病的新兴模式动物。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斑马鱼来研究缺氧,缺氧模型的构建一般是通过向水里通入氮气并通过溶氧仪测量水中溶解氧浓度,待达到所需氧浓度后再封闭容器。这种装置有诸多缺点:1、通氮气时无法做到完全密封,在氧从水中出来的同时还有氧从空气中进入,这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所需氧浓度,而且会浪费很多氮气;2、通入氮气时会有较多气泡产生,鱼在水中会处于应激状态,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3、在进行慢性缺氧研究时,斑马鱼需要在低溶解氧浓度的水中生存较长时间,水中的氧浓度会发生变化,变得不稳定,使得研究结果不准确且重复性差。4、在需要药物干预的实验中,难以使整个容器中的药物浓度快速到达均匀,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模型浪费时间和氮气、通气时较多气泡、水中的氧浓度不易控制、药品浓度不均匀对研究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溶氧仪、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硬质纱网、右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氮气导管、氮气罐、搅拌子、箱体;溶氧仪的连接线穿过略高于水面的左侧出气口将溶氧仪和探头连接起来,探头插入水面以下,接近底部的硬质纱网,氮气导管经左侧进气口和右侧进气口进入水中,氮气导管的出口位于箱体底部,箱体的左侧、右侧、底部各放置有一块隔板,每块隔板内均附有硬质纱网,右侧出气口供箱体内气压控制用,随时可以封闭或打开,氮气导管直径略小于10mm并通过用三通阀将2条氮气导管与氮气罐连接起来并进行通气控制,搅拌子位于箱体底部、底部隔板正下方,带有磁性,可通过磁力搅拌装置控制搅拌子的搅动速度。进一步,左、右侧隔板的外侧面距离箱体侧面约20mm,底部外侧面距离箱体底部约30mm,3块隔板内侧面均附有硬质纱网,硬质纱网根据网眼的孔径分为两种规格,大网眼直径d=3mm,小网眼直径d=0.5mm。进一步,箱体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右侧进气口的直径均为10mm。进一步,氮气导管末端设置有气泡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密封盖在放入斑马鱼后是可以密封的,只留2个进气孔和2个出气孔,使外界氧气不能进入,氮气不至于过快溢出,即节省时间又能节省氮气。2、在通入氮气的导管末端添加气泡石,使得通气时气泡不至于过大;在通气口处设置挡板,使鱼不能在其周围活动以免受其影响。3、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通过三通管通入氮气,一端连接氮气阀门,另外两端从2个通气孔通入氮气,另设两个出气孔,经测定,如此能保持装置内水中氧浓度稳定,且能稳定装置内气体压强。4、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下设隔板可以放置搅拌子,在磁力搅拌器的作用下可以将水中药品混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密封盖;2、溶氧仪;3、左侧出气口;4、左侧进气口;5、硬质纱网;6、右侧进气口;7、右侧出气口;8、氮气导管;9、氮气罐;10、搅拌子;11、箱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的结构,如图所示,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1、溶氧仪2、左侧出气口3、左侧进气口4、硬质纱网5、右侧进气口6、右侧出气口7、氮气导管8、氮气罐9、搅拌子10、箱体11;溶氧仪2的连接线穿过略高于水面的左侧出气口3将溶氧仪2和探头连接起来,探头插入水面以下,接近底部的硬质纱网5,氮气导管8经左侧进气口4和右侧进气口6进入水中,氮气导管8的出口位于箱体11底部,箱体11的左侧、右侧、底部各放置有一块隔板,每块隔板内均附有硬质纱网,右侧出气口7供箱体11内气压控制用,随时可以封闭或打开,氮气导管8直径略小于10mm并通过用三通阀将2条氮气导管与氮气罐9连接起来并进行通气控制,搅拌子10位于箱体 11底部、底部隔板正下方,带有磁性,可通过磁力搅拌装置控制搅拌子10的搅动速度。进一步,左、右侧隔板的外侧面距离箱体11侧面约20mm,底部外侧面距离箱体11底部约30mm,3块隔板内侧面均附有硬质纱网,硬质纱网根据网眼的孔径分为两种规格,大网眼直径d=3mm,小网眼直径d=0.5mm。进一步,左侧出气口3、左侧进气口4、右侧出气口6、右侧进气口7的直径均为10mm。进一步,氮气导管8末端设置有气泡石。本技术的工作原理:该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密封盖1在放入斑马鱼后是可以密封的,只在侧面近顶端留2个进气孔和2个出气孔,使外界氧气不易进入,同时使维持实验装置内低氧的氮气不至于过快溢出,即节约时间又节省氮气;在通入氮气的导管末端添加气泡石,使得通气时气泡不至于过大,以免引起水面激荡造成阴影从而影响行为学观察;在通气口附近设置多孔隔板,可防止气泡对鱼的影响,同时便于不同水域溶解氧浓度迅速到达均匀;本技术经三通阀通入氮气,一端经导管连接氮气罐阀门,另外两端连接导管从2个进气孔向水中通入氮气以降低溶解氧浓度;设2个出气孔,一方面通过出气孔连接溶氧仪探头,随时监测水中溶解氧浓度,另一方面保留出气孔能稳定装置内气体压强;本技术装置内设有下层横隔板,隔板下放置搅拌子,在磁力搅拌器的作用下可快速将水中药品混匀并达到氧溶解度的一致;横隔板和竖隔板的内侧面可插入不同孔径的拦网,分别用于防止成鱼或幼鱼游到隔板外水域,便于在限定水域对鱼的行为学进行观察,并避免鱼在底层水域受到较高浓度药物的影响以及在气泡石附近受到较高氧浓度的影响,有利于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技术的 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溶氧仪、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硬质纱网、右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氮气导管、氮气罐、搅拌子、箱体;溶氧仪的连接线穿过略高于水面的左侧出气口将溶氧仪和探头连接起来,探头插入水面以下,接近底部的硬质纱网,氮气导管经左侧进气口和右侧进气口进入水中,氮气导管的出口位于箱体底部,箱体的左侧、右侧、底部各放置有一块隔板,每块隔板内均附有硬质纱网,右侧出气口供箱体内气压控制用,随时可以封闭或打开,氮气导管直径略小于10mm并通过用三通阀将2条氮气导管与氮气罐连接起来并进行通气控制,搅拌子位于箱体底部、底部隔板正下方,带有磁性,可通过磁力搅拌装置控制搅拌子的搅动速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溶氧仪、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硬质纱网、右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氮气导管、氮气罐、搅拌子、箱体;溶氧仪的连接线穿过略高于水面的左侧出气口将溶氧仪和探头连接起来,探头插入水面以下,接近底部的硬质纱网,氮气导管经左侧进气口和右侧进气口进入水中,氮气导管的出口位于箱体底部,箱体的左侧、右侧、底部各放置有一块隔板,每块隔板内均附有硬质纱网,右侧出气口供箱体内气压控制用,随时可以封闭或打开,氮气导管直径略小于10mm并通过用三通阀将2条氮气导管与氮气罐连接起来并进行通气控制,搅拌子位于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远,邓其跃,苏炳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