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671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1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溶氧仪、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硬质纱网、右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氮气导管、氮气罐、搅拌子、箱体;密封盖可密封的,进气孔和出气孔使外界氧气不易进入,即节约时间又节省氮气;氮气导管末端的气泡石使得通气时气泡不至于过大;通气口附近设置多孔隔板,可防止气泡对鱼的影响,同时便于不同水域溶解氧浓度迅速到达均匀;从2个进气孔向水中通入氮气以降低溶解氧浓度;2个出气孔连接溶氧仪探头便于随时监测水中溶解氧浓度和稳定装置内气体压强;搅拌子可快速将水中药品混匀并达到氧溶解度的一致;拦网用于防止成鱼或幼鱼游到隔板外水域,有利于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物医学实验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缺氧在胚胎发育、生理和病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涉及。斑马鱼由于具有饲育容易、胚胎透明、体外受精、突变种多、遗传学工具成熟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研究脊椎动物发育与人类遗传疾病的新兴模式动物。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斑马鱼来研究缺氧,缺氧模型的构建一般是通过向水里通入氮气并通过溶氧仪测量水中溶解氧浓度,待达到所需氧浓度后再封闭容器。这种装置有诸多缺点:1、通氮气时无法做到完全密封,在氧从水中出来的同时还有氧从空气中进入,这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所需氧浓度,而且会浪费很多氮气;2、通入氮气时会有较多气泡产生,鱼在水中会处于应激状态,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3、在进行慢性缺氧研究时,斑马鱼需要在低溶解氧浓度的水中生存较长时间,水中的氧浓度会发生变化,变得不稳定,使得研究结果不准确且重复性差。4、在需要药物干预的实验中,难以使整个容器中的药物浓度快速到达均匀,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溶氧仪、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硬质纱网、右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氮气导管、氮气罐、搅拌子、箱体;溶氧仪的连接线穿过略高于水面的左侧出气口将溶氧仪和探头连接起来,探头插入水面以下,接近底部的硬质纱网,氮气导管经左侧进气口和右侧进气口进入水中,氮气导管的出口位于箱体底部,箱体的左侧、右侧、底部各放置有一块隔板,每块隔板内均附有硬质纱网,右侧出气口供箱体内气压控制用,随时可以封闭或打开,氮气导管直径略小于10mm并通过用三通阀将2条氮气导管与氮气罐连接起来并进行通气控制,搅拌子位于箱体底部、底部隔板正下方,带有磁性,可通过磁力搅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包括密封盖、溶氧仪、左侧出气口、左侧进气口、硬质纱网、右侧进气口、右侧出气口、氮气导管、氮气罐、搅拌子、箱体;溶氧仪的连接线穿过略高于水面的左侧出气口将溶氧仪和探头连接起来,探头插入水面以下,接近底部的硬质纱网,氮气导管经左侧进气口和右侧进气口进入水中,氮气导管的出口位于箱体底部,箱体的左侧、右侧、底部各放置有一块隔板,每块隔板内均附有硬质纱网,右侧出气口供箱体内气压控制用,随时可以封闭或打开,氮气导管直径略小于10mm并通过用三通阀将2条氮气导管与氮气罐连接起来并进行通气控制,搅拌子位于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远邓其跃苏炳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