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流本安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1375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5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矿用本安电源,具体是一种恒流本安电源,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和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其中,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入端;高功率因数开关电源的输出端连接过压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入端。工作时,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外部交流电源,过压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的输入端,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向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输出符合要求的直流电,实现向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供电。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自重大、运用不灵活、以及个别功能无法全面实现的问题,适用于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用本安电源,具体是一种恒流本安电源
技术介绍
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都工作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因而其电源为了满足设备的工作环境要求也必须一同封装在隔爆壳体内,这就导致本安型设备存在自重大、运用不灵活、以及个别功能无法全面实现的问题,进而影响本安型设备的使用方便性。为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为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供电的全新本安型电源,以解决现有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自重大、运用不灵活、以及个别功能无法全面实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矿井下需要恒流供电的本安型设备自重大、运用不灵活、以及个别功能无法全面实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恒流本安电源。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恒流本安电源,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和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其中,开关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型号为HP1542的第一集成模块IC1和第一场效应管Q1,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第三集成模块IC3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型号为HL051D的第三集成模块IC3、三极管Q4、第二场效应管Q2、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第三场效应管Q3、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和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 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和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异名端连接,正输出端和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的阳极连接,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的阴极和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阳极和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同名端连接,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同名端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通过第十五电阻R15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7管脚连接,变压器T的第二原边的同名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5管脚连接,还通过第八电阻R8和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阴极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8管脚连接,变压器T的第二原边的异名端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四电阻R4和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七电阻R7、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还和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的发射极连接在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之间,第8管脚还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3管脚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和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还通过第三电阻R3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R3两端并联有第二电容C2,第1管脚连接在第七电阻R7和第十二电阻R12之间,第1管脚和第2管脚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两端并联有第四电容C4,第6管脚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4管脚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第4管脚还通过第十电阻R10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还通过第十四电阻R14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变压器T的副边的同名端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和副边的异名端连接,副边的异名端通过隔离电容CY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六电容C6两端还并联有第五电容C5,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和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阳极连接,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阴极和副边的异名端连接,控制极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二十二电阻R22和第三十六电阻R36和副边的异名端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还通过第二十七电阻R27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阳极连接,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阴极连接在第二十二电阻R22和第三十六电阻R36之间,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和稳压管Z的阴极连接,稳压管Z的阳极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控制极连接,稳压管Z的阴极还和第三集成模块IC3的VCC管脚连接,VCC管脚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和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阳极连接,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阴极和OUT管脚连接,VCTR管脚通过第十七电阻R17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还通过第十九电阻R19和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阴极连接,还通过第十八电阻R18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VSEN管脚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还通过第二十电阻R20和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阴极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电阻两端并联有第七电容C7,还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三十九电阻R39和第三十七电阻R37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阴极连接,第三十九电阻R39两端并联有第三十八电阻R38,ICIR管脚连接在第三十九电阻R39和第三十七电阻R37之间,GND管脚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和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基极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28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阳极连接,集电极通过第三十电阻R30和稳压管Z的正极连接,集电极还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三十一电阻R31和第三十二电阻R32和发射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在第三十一电阻R31和第三十二电阻R32之间,源极通过第三十五电阻R35和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和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阳极连接,栅极还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源极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的阴极和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阳极通过第三十四电阻R34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的阴极和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阳极通过第三十三电阻R33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的阳极还和第八晶体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的阳极和第九晶体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第八晶体二极管D8的阴极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控制极连接,第九晶体二极管D9的阴极和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控制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作为电源的正输出端,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作为电源的负输出端。交流网电加在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经整流滤波后向开关电源电路提供脉动直流电,第一集成模块IC1为过渡模式(TM)工作的电流型功率因数控制器,由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提供起动电压,利用第3管脚(整流电压检测输入端)、第4管脚(电流检测输入端)、第5管脚(过零电流检测输入端)控制,提高线路的功率因数,占空比由第1管脚(输出电压反馈输入端)控制,其与第1管脚的电压成反比,第7管脚驱动第一场效应管Q1工作,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瞬变二极管)TVS1及第五晶体二极管D5构成为高压钳位电路,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恒流本安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和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其中,开关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型号为HP1542的第一集成模块IC1和第一场效应管Q1,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第三集成模块IC3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型号为HL051D的第三集成模块IC3、三极管Q4、第二场效应管Q2、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第三场效应管Q3、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和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 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和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异名端连接,正输出端和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的阳极连接,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的阴极和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阳极和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同名端连接,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同名端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通过第十五电阻R15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7管脚连接,变压器T的第二原边的同名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5管脚连接,还通过第八电阻R8和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阴极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8管脚连接,变压器T的第二原边的异名端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四电阻R4和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七电阻R7、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还和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的发射极连接在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之间,第8管脚还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3管脚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和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还通过第三电阻R3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R3两端并联有第二电容C2,第1管脚连接在第七电阻R7和第十二电阻R12之间,第1管脚和第2管脚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两端并联有第四电容C4,第6管脚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4管脚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第4管脚还通过第十电阻R10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还通过第十四电阻R14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变压器T的副边的同名端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和副边的异名端连接,副边的异名端通过隔离电容CY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六电容C6两端还并联有第五电容C5,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和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阳极连接,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阴极和副边的异名端连接,控制极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二十二电阻R22和第三十六电阻R36和副边的异名端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还通过第二十七电阻R27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阳极连接,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阴极连接在第二十二电阻R22和第三十六电阻R36之间,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和稳压管Z的阴极连接,稳压管Z的阳极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控制极连接,稳压管Z的阴极还和第三集成模块IC3的VCC管脚连接,VCC管脚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和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阳极连接,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阴极和OUT管脚连接,VCTR管脚通过第十七电阻R17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还通过第十九电阻R19和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阴极连接,还通过第十八电阻R18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VSEN管脚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还通过第二十电阻R20和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的阴极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电阻两端并联有第七电容C7,还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三十九电阻R39和第三十七电阻R37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阴极连接,第三十九电阻R39两端并联有第三十八电阻R38,ICIR管脚连接在第三十九电阻R39和第三十七电阻R37之间,GND管脚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和稳压管Z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和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基极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28和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的阳极连接,集电极通过第三十电阻R30和稳压管Z的正极连接,集电极还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三十一电阻R31和第三十二电阻R32和发射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

【技术特征摘要】
1.恒流本安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滤波电路、开关电源电路和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其中,开关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型号为HP1542的第一集成模块IC1和第一场效应管Q1,过压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第三集成模块IC3第二单向可控硅SCR2、型号为HL051D的第三集成模块IC3、三极管Q4、第二场效应管Q2、光电耦合器红外发射管IC2-1、第三场效应管Q3、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和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 
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和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异名端连接,正输出端和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的阳极连接,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的阴极和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阳极和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同名端连接,变压器T的第一原边的同名端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通过第十五电阻R15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7管脚连接,变压器T的第二原边的同名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5管脚连接,还通过第八电阻R8和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阴极和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8管脚连接,变压器T的第二原边的异名端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四电阻R4和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七电阻R7、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8管脚还和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的集电极连接,光电耦合器红外接收管IC2-2的发射极连接在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之间,第8管脚还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集成模块IC1的第3管脚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和整流滤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还通过第三电阻R3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R3两端并联有第二电容C2,第1管脚连接在第七电阻R7和第十二电阻R12之间,第1管脚和第2管脚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两端并联有第四电容C4,第6管脚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4管脚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第4管脚还通过第十电阻R10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还通过第十四电阻R14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变压器T的副边的同名端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和副边的异名端连接,副边的异名端通过隔离电容CY和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六电容C6两端还并联有第五电容C5,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阴极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和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阳极连接,第一单向可控硅SCR1的阴极和副边的异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阳泉八方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