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8992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具有:    配置于座席垫下面的座席盘;    配置于所述座席盘上侧的可以膨胀的气囊,用于从下侧推压所述座席垫的前部;以及    气体发生器,在车辆有紧急情况时使所述气囊膨胀,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和所述气体发生器被安装在所述座席盘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汽车等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车辆座席上的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在前方发生碰撞时通过限制乘客乘员的腰部,防止乘员的身体向前方以及下方移动的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保护乘员的系统,在(日本)特开2001-24701中记载了一种乘员保护装置,为了防止在前方发生碰撞时即使在乘员配带座席安全带的情况下,也会钻到安全腰带下侧的潜水艇现象,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座席垫的前部变高或者变硬。在该公报的图34中,在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两架之间架设气囊,在该侧面框架的侧部配置气体发生器。特许文献1 2001-2478010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上述特开2001-247010号公报中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在将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组装到座席上时,需要执行将气囊的两端安装到左右的侧框架以及将气体发生器安装到侧面框架等多步操作,使得将乘员保护装置组装到座位上的操作非常烦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简便地组装到座席上的乘员保护装置。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配置于座席垫下侧的座席盘、配置于该座席盘的上侧的可以膨胀的气囊,用于从下侧推压该座席垫的前部、以及气体发生器,在车辆有紧急情况时使该气囊膨胀,其特征在于,该气囊以及气体发生器被安装在座席盘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乘员保护装置,由于构成该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以及气体发生器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安装在座席盘上,在将该乘员保护装置组装到座席上时,只需将预先组装了气囊以及气体发生器的该座席盘安装到座席垫的下侧即可,使得将乘员保护装置组装到座位上的操作极为简单。在本专利技术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囊沿座席盘的横向上延展,该气囊的左右两端优选分别连接到座席盘上。这样,通过在座席盘的横向上延展气囊、将气囊的左右两端连接到座席盘上,气囊在该两端之间均匀地膨胀、从下侧在横向上均匀地按压座垫座席垫的前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体发生器优选沿着座席盘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配置。在将气体发生器沿着座席盘的上表面配置的情况下,气体发生器可以很容易地与气囊连接。另外,在气体发生器沿着座席盘的下表面配置的情况下,气体发生器配置的自由程度变高。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关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席框架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乘员保护装置和框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4是有关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席框架的透视图。图5是沿图4的V-V线剖开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席框架的透视图,图2是乘员保护装置和框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剖开的剖视图。构成汽车座席的框架由底架1和通过支轴2以及倚靠装置(图示略)可转动地与该底架1连接的背架4所组成。该背架4的上部安装了头枕6。底架1具有左右侧面框架1a和1b。在这些侧面框架1a、1b的前部彼此之间架设了座席盘8。在该座席盘8左右宽度的两端上,设置了分别与侧面框架1a、1b的内侧面(该侧面框架1a,1b的相互正对着的侧面)相重叠的侧壁部8a、8b。在侧面框架1a、1b和侧壁部8a、8b上面,分别设置了用于插通螺栓等紧固件(图示略)、贯穿两个相重叠部件的的紧固件通孔1c、8c。座席盘8被配置在该侧面框架1a、1b之间,使得各侧壁部8a、8b与侧面框架1a、1b的内侧面重叠。以螺栓螺母通过通孔1c、8c螺接相互重叠的该侧壁部8a、8b和侧面框架1a、1b,从而使座席盘8被固定在该侧面框架1a、1b之间。图中虽未示出,在底架1以及背架4上安装了氨基甲酸乙脂等制成的座席垫以及座席靠背。座席盘8被配置在座席垫前部的下侧。乘员保护装置10包括该座席盘8、在该座席盘8上侧配置的用于从下侧将上述座席垫的前部推压的可以膨胀的气囊12、用于使该气囊12膨胀的气体发生器14。该气囊12在座席盘8的横向上延展,气囊的左右两端通过在座席盘8上面固定的铰钉16与该座席盘8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气体发生器14为圆柱状,其轴心方向作为座席盘8的左右宽度方向,沿着该座席盘8的上面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座席盘8的上面,前端侧形成了只是高度比气体发生器14上表面低-点的凹段部分8d,该气体发生器14设置在这个凹段部8d中。图1的标号14a表示的是用于将气体发生器14固定在该凹段部8d内的托架。该气体发生器14通过管子18与气囊12连接。该管18沿着座席盘8的上表面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气囊12具有筒状的气囊主体20以及气囊围该气囊主体20的筒状网带22。气囊主体20形成细长的折叠体。网带22的构成,在径向上可以自由伸长、在长度方向(座席的左右方向)上几乎不能伸长的编织物。该网带22的两端分别与前述的鉸钉16连接。管子18的一端与气体发生器14的气体喷出口连接,另一端在从网带22的一端插入到网带22内,同时在该网带22内与气囊主体20的一端连接。标号18a表示将气囊主体20的该一端连接到管子18上的连接件。将这样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10组装到座位上时,在预先把气囊12以及气体发生器14安装到座席盘8上面的同时,通过管子18将该气囊气体发生器与气囊12连接,形成乘员保护装置的组装体。接下来,在其它工序中组装的座位的侧面框架1a、1b的前部彼此之间配置乘员保护装置组装体(座席盘8),将该座席盘8固定到该侧面框架1a、1b上。这样,在该乘员保护装置10上,由于构成该乘员保护装置10的气囊12以及气体发生器14被安装在座席盘8上,因此在将该乘员保护装置10组装到席位上时,只须将预先组装了气囊12以及气体发生器14的座席盘8安装到侧面框架1a、1b之间即可,使得将乘员保护装置10安装到座位上的操作极为简单。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气体发生器14是沿着座席盘8的上面配置的,所以在将气体发生器14安装到座席盘8时,用于将该气体发生器14连接到气囊12的管子18的配置操作就很容易。以下说明该乘员保护装置10的动作。检测到汽车的前方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14喷出气体。从气体发生器14喷出的气体通过管子18流入气囊12内,使气囊12发生膨胀。结果,座席垫的前部被推压上升或者变硬,阻止乘员的腰部向前方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气囊12在座席盘8的左右宽度方向上延展、将气囊12的两端通过鉸钉16、16连接到座席盘8上。这样,气囊12两端之间均匀地膨胀,同时通过气囊12,座席垫的前部在左右宽度方向上被均匀地推压。在本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是沿着座席盘8的上表面配置的,但是如图4和图5所示的乘员保护装置10’,将气体发生器14沿着座席盘8的下面配置也是可以的。在按照这种方式将气体发生器14沿着座席盘的下面配置的情况下,气体发生器14的配置自由度高。不过,气体发生器相对于座席盘的配置,不限于座席盘的上面和下面。另外,图4(a)是具有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位斜上方的透视图,图4(b)是该座位斜下方的透视图。另外,图5是沿图4(a)的V-V线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剖视图。在该图4以及图5所示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气体发生器14是以其中心轴方向作为座席盘8的左右宽度方向并沿着座席盘8的下表面配置的。气囊12配置在座席盘8的上面。在座席盘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井克行野尻圭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