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其包含:一薄物体,其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内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卡固部及一凸出部,该卡固部位于该穿孔内的顶部;及一铆接件,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其中该凸出部压合于该压合凹槽内以变形形成一压合成型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的设计,能让该铆接件稳固地固定于该薄物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物体压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将铆接件压合固定于薄物体的薄物体压合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技术当中,如果用户通过冲压的方式来将一铆接件1000压合于一板体2000的话,该板体2000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匕才能让板体2000的材料充分地充满于该铆接件1000的一压合部1001,从而使该铆接件1000稳固地固定于该板体2000。 如图2所示,如果用户要将该铆接件1000压合于很薄的一板体3000的话,通常该板体3000的材料无法充分地充满于该压合部1001,故该铆接件1000无法稳固地固定于该板体3000。 因此,如何专利技术出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来让铆接件能稳固地固定于薄物体,将是本专利技术所想要积极揭露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来让铆接件能稳固地固定于薄物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其包含:一薄物体,其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内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卡固部及一凸出部,该卡固部位于该穿孔内的顶部;及一铆接件,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其中该凸出部压合在该压合凹槽内以变形形成一压合成型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薄物体为金属薄物体。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铆接件为金属铆接件。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铆接件的硬度大于该薄物体的硬度。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铆接件还包含一通孔,该通孔穿过该冲压部、该压合凹槽及该操控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通孔内具有螺纹。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铆接件的操控部为柱体、扣体或螺纹柱体。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冲压部为多角型或齿花型。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薄物体的底面与该压合成型部形成一圆弧曲面结构。 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上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该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01)提供一薄物体,该薄物体具有一穿孔;(八3)将该薄物体设置在一止挡模具上方,该穿孔对应该止挡模具的一冲压孔,且该冲压孔大于该穿孔:(^5)将一铆接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八7)通过一冲压模具冲压该冲压部,该冲压部使该穿孔变形产生一卡固部与一凸出部,且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 '及(八9)通过一压合模具将该凸出部压合在该压合凹槽内,且该凸出部被挤压变形成一压合成型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压合模具具有一圆弧曲面结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八7)之后,还包含:08)移除该止挡模具。 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上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该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81)提供一薄物体,该薄物体具有一穿孔;(83)将该薄物体设置在一止挡模具上方,该穿孔对应该止挡模具的一冲压孔,且该冲压孔大于该穿孔;(85)通过一冲压模具冲压该薄物体,以使该穿孔变形产生一卡固部与一凸出部; (87)将一铆接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且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及(89)通过一压合模具将该凸出部压合在该压合凹槽内,且该凸出部被挤压变形成一压合成型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压合模具具有一圆弧曲面结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87)之后,还包含:(88)移除该止挡模具。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冲压孔的顶部具有一凸出部形成槽,当该冲压模具冲压该薄物体时,所形成的凸出部的形状与该凸出部形成槽的形状相同。 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上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该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提供一薄物体,该薄物体具有一穿孔;¢3)将该薄物体设置在一止挡模具上方,该穿孔对应该止挡模具的一挤压容置槽,且该挤压容置槽大于该穿孔;(⑶)将一铆接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且该操控部容置于该挤压容置槽;¢7)通过一冲压模具冲压该冲压部,该冲压部使该穿孔变形产生一卡固部与一凸出部,且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及 (09)该凸出部压合在该压合凹槽内,且该凸出部通过该挤压容置槽被挤压变形成一压合成型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挤压容置槽内具有一圆弧曲面结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该挤压容置槽下还具有一冲压孔,且该操控部容置于该冲压孔。其中,该冲压孔大于该操控部。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薄物体压合结构通过该压合成型部压合于该压合凹槽内的设计,能让该铆接件稳固地固定于该薄物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厚板体与铆接件的压合状态图。 图2是现有知薄板体与铆接件的压合状态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八至图40为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图。 图42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八至图60为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图。 图62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八至图80为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04至图100为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图。 图11八至图110为本专利技术铆接件的各种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八与图128为铆接件的冲压部的各种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4八至图140为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图。 图142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八至图150为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第六具体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图。 【符号说明】 10薄物体 11 穿孔 12卡固部 13凸出部 14压合成型部 20止挡模具 21冲压孔 22凸出部形成槽 23挤压容置槽 24圆弧曲面结构 30铆接件 31冲压部 32压合凹槽 33操控部 34 通孔 35 螺纹 40冲压模具 50压合模具 51圆弧曲面结构 100,200薄物体压合结构 1000 铆接件 1001 压合部 2000 板体 3000 板体 I 厚度 8101-8309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请参照图3至图42,图3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图4八至图40为本专利技术制造方法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图,图42为本专利技术薄物体压合结构的示意图。 本专利技术的薄物体压合结构通过图3所示的流程来制造,首先在步骤3101中,提供一薄物体10,该薄物体10具有一穿孔11 ;接着,在步骤3103中,将该薄物体10设置在一止挡模具20的上方,该穿孔11对应该止挡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其包含:一薄物体,其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内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卡固部及一凸出部,该卡固部位于该穿孔内的顶部;及一铆接件,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压合在该压合凹槽内以变形形成一压合成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其包含: 一薄物体,其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内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卡固部及一凸出部,该卡固部位于该穿孔内的顶部;及 一铆接件,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 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压合在该压合凹槽内以变形形成一压合成型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薄物体为金属薄物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铆接件为金属铆接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铆接件的硬度大于该薄物体的硬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铆接件还包含一通孔,该通孔穿过该冲压部、该压合凹槽及该操控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通孔内具有螺纹。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铆接件的操控部为柱体、扣体或螺纹柱体。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冲压部为多角型或齿花型。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薄物体的底面与该压合成型部形成一圆弧曲面结构。10.一种薄物体压合结构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物体压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l)提供一薄物体,该薄物体具有一穿孔; (A3)将该薄物体设置在一止挡模具上方,该穿孔对应该止挡模具的一冲压孔,且该冲压孔大于该穿孔; (A5)将一铆接件穿过该穿孔,该铆接件由上而下依次连接有一冲压部、一压合凹槽及一操控部; (A7)通过一冲压模具冲压该冲压部,该冲压部使该穿孔变形产生一卡固部与一凸出部,且该冲压部卡固于该卡固部;及 (A9)通过一压合模具将该凸出部压合在该压合凹槽内,且该凸出部被挤压变形成一压合成型部。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压合模具具有一圆弧曲面结构。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7)之后,还包含: (AS)移除该止挡模具。13.—种薄物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鼎瑞,
申请(专利权)人: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