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建筑桩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73458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建筑桩基结构,包括底座、桩身和桩承台;所述底座固定在水底,所述桩身固定在混凝土底座上,所述桩承台固定在桩身的上端,位于水面上;所述底座是锥形形状的墩柱,底座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减小;所述桩身由混凝土柱和梁框架形成;所述混凝土柱设有三部分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柱,形成桩身的闭合部分;所述梁框架设有三部分梁框架,形成桩身的开口区域,所述梁框架是环形结构,在桩身的内部中心位置形成中空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有效的利用了水流的横向和竖向的作用力,增大了桩基础固定在水底的作用力,减小了桩基础在水下受到的倾覆力的作用,可预制运输至施工现场。(*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桩基结构,具体涉及水下建筑桩基结构
技术介绍
水下建筑桩基结构与陆地上建筑桩基结构相比较需承受更大的荷载,如风荷载、波浪、地震或海啸等对桩基础形成的作用力,因此水下建筑桩基结构需具有更大的抗拉拔力和抗倾覆力矩的能力,同时具有不受水下环境影响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荷载能力大,施工较为简便,使用寿命长的水下桩基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下建筑桩基结构,包括底座、桩身和桩承台,所述底座固定在水底,所述桩身固定在混凝土底座上,所述桩承台固定在桩身的上端;所述桩承台位于水面上;所述底座在水底有效固定整个桩基础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底座是混凝土底座,是锥形形状的墩柱;所述底座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底面直径大于上表面直径,所述桩身的直径与底座上表面直径相同。作为优选,所述底座表面是斜面,有助于减小桩基础受到的水流形成的横向作用力;同时水对底座形成的向下的压力作用,有效的增大了底座固定在水底的作用力,同时可抵消部分桩基础因水流作用形成的倾覆力。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阶梯,所述阶梯是桩身底端固定在底座上的位置。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有孔,所述孔有利于桩基础沉入水底,用于锚固 桩基础于水底。作为优选,所述桩身由混凝土柱和梁框架形成;所述混凝土柱设有三部分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柱,形成桩身的闭合部分,分别为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所述梁框架设有三部分梁框架,形成桩身的开口区域,分别为第一梁框架、第二梁框架及第三梁框架,所述梁框架是环形结构,在桩身的内部中心位置形成中空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均是混凝土件形成,所述混凝土件的形状是横截面为扇环形的柱状;混凝土件设有外表面、内表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混凝土件设有竖向管道和横向管道,所述竖向管道和横向管道中固定竖向和横向的预应力钢筋束。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均分别由3个混凝土件连接而成。作为优选,所述梁框架是由多根结构梁形成;所述结构梁焊接在混凝土件上,所述结构梁内部设有管道,用于固定横向或对角方向预应力钢筋束。作为优选,所述梁框架的底端固定在底座的孔中。作为优选,所述桩身的开口区域有利于水流从桩身中穿过,减小了桩基础整体受到的水流的作用力。作为优选,所述桩身的上端位于水面上,所述桩承台是圆形混凝土墩,所述桩承台的直径大于桩身的直径。作为优选,所述桩基础的高度是10m~30m。本技术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可预制运输至施工现场,有效利用了水的横向作用力和竖向的作用了,增大了桩基础固定在水底的作用力,同时减小 桩基础受到的水浪等形成的横向荷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透视图其中,桩基础10、底座11、桩身12、混凝土柱13、梁框架14、桩承台15图2是本技术结构侧视图其中,混凝土件130、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13a、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13b、结构梁140、第一梁框架14a、底座表面116、阶梯118、底面直径D1、上表面直径D2图3是本技术结构俯视图其中,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13a、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13b、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13c、第一梁框架14a、第二梁框架14b、第三梁框架14c、底座表面116、阶梯118图4是本技术底座放大示意图其中,底座11、孔117、上表面直径D2图5是本技术混凝土件透视图其中,混凝土件130、外表面132、内表面133、第一侧面134a、第二侧面134b、上表面135、下表面136、竖向管道137、横向管道138图6是本技术结构放大图其中,混凝土件130、结构梁140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结构作进一步说明。一种水下建筑桩基结构,桩基础10包括底座11、桩身12和桩承台15,所述底座11固定在水底,所述桩身12固定在混凝土底座11上,所述桩承台15固定在 桩身12的上端;所述桩承台15位于水面上;所述底座11在水底有效固定整个桩基础10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1是混凝土底座,是锥形形状墩柱;所述底座11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减小,底面直径D1大于上表面直径D2,所述桩身12的直径与底座11上表面直径D2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表面116是斜面,有助于减小桩基础10受到的水流形成的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水对底座11形成的向下的压力作用,有效的增大了底座11固定在水底的作用力,同时可抵消桩基础10因水流作用形成的倾覆力。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1的上表面设有阶梯118,所述阶梯118是桩身12底端固定在底座11上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1上设有孔117,所述孔117有利于桩基础10沉入水底,用于锚固桩基础10于水底。进一步地,所述桩身12由混凝土柱13和梁框架14形成;所述混凝土柱13设有三部分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柱,形成桩身12的闭合部分,分别为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13a、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13b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13c;所述梁框架14设有三部分梁框架,形成桩身12的开口区域分别为第一梁框架14a、第二梁框架14b及第三梁框架14c,所述梁框架14是环形结构,在桩身12的内部中心形成中空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13a、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13b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13c均是混凝土件130形成,所述混凝土件130的形状是横截面为扇环形的柱状,对应的圆心角是110°;混凝土件130设有外表面132、内表面133、第一侧面134a、第二侧面134b、上表面135和下表面136;所述混凝土件130设有竖向管道137和横向管道138,所述竖向管道137和横向管道138中固定竖向和横 向的预应力钢筋束。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件130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13a、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13b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13c均分别由3个混凝土件130连接而成。进一步地,所述梁框架14是由多根结构梁140形成,所述结构梁140焊接在混凝土件130上,所述结构梁140内部设有管道,用于固定横向或对角方向的预应力钢筋束。进一步地,所述梁框架14的底端固定在底座11的孔117中。进一步地,所述桩身12的上端位于水面上,所述桩承台15是圆形混凝土墩,所述桩承台15的直径大于桩身12的直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下建筑桩基结构,包括底座、桩身和桩承台,其特征是:所述底座固定在水底,所述桩身固定在混凝土底座上,所述桩承台固定在桩身的上端;所述桩承台位于水面上;所述底座是锥形形状的墩柱,底座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减小;所述桩身由混凝土柱和梁框架形成;所述混凝土柱设有三部分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柱,形成桩身的闭合部分,分别为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所述梁框架设有三部分梁框架,形成桩身的开口区域,分别为第一梁框架、第二梁框架及第三梁框架,所述梁框架是环形结构,在桩身的内部中心位置形成中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建筑桩基结构,包括底座、桩身和桩承台,其特征是:所述底座固定在水底,所述桩身固定在混凝土底座上,所述桩承台固定在桩身的上端;所述桩承台位于水面上;所述底座是锥形形状的墩柱,底座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减小;所述桩身由混凝土柱和梁框架形成;所述混凝土柱设有三部分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柱,形成桩身的闭合部分,分别为第一预应力混凝土柱、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柱及第三预应力混凝土柱;所述梁框架设有三部分梁框架,形成桩身的开口区域,分别为第一梁框架、第二梁框架及第三梁框架,所述梁框架是环形结构,在桩身的内部中心位置形成中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建筑桩基结构,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龙毅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王牌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