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7395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2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所述外壳内设有带有连接通道的转动柱;所述外壳内所述转动柱顶端设有驱动转动柱转动使连接通道与输入口及任一输出口连通的驱动机构;该方法通过该装置实现行波管工作性能的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微波信号的输出有两个输出通道,其中一个可以通往雷达的天线,另一个通道可以通往假负载;当需要在地面上检测微波功率放大管时,使用假负载,不需要将发射机从整机上拆下,即可实现行波管性能的检测;操作方便,方便了微波功率放大管的检测,以使发射机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整机上发射机的微波功率放大管性能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雷达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来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雷达能够探测的距离与发射机所发射出微波功率成一定比例关系。雷达无论在航空、航天还是在地面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雷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飞机,对雷达的小型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势必导致对发射机的微型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射机的核心部件是微波功率放大管(行波管),无论在地面上还是在飞机上,对微波功率放大管的工作性能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普通的发射机微波信号的输出都直接接天线,将发射机从整机上拆装下来,才能实现微波功率放大管的性能检测,这为飞机在地面上检测微波功率放大管的工作性能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必将发射机从整机上拆下,即可实现微波功率放大管的性能检测,操作方便的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及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所述外壳内设有带有通道的转动柱;所述外壳内所述转动柱顶端设有驱动转动柱转动使通道与输入口及任一输出口连通的驱动机构。所述转动柱为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转动柱上设有第二通道;两个输出口为第一输出口及第二输出口;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之间设有连接口;所述第一通道和输入口及第一输出口相连通;或者所述输入口、第一通道、连接口、第二通道及第二输出口依次连通。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外壳内的盖板,所述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上均设有和盖板通过轴承连接的上部杆;所述盖板上设有励磁线圈,所述上部杆上设有永磁体,所述盖板上设有限制永磁体转动位置的定位销。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均为圆弧结构,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的圆弧角度为90°;所述定位销为两个,两个定位销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永磁体为两个,两个永磁体对称设在上部杆上。所述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底端均设有下部杆,所述下部杆和外壳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外壳上所述下部杆的底端设有有机玻璃板,所述下部杆底端端面设有一字型标记。所述有机玻璃板通过外壳上的定位台阶及设在机玻璃板下方的定位板固定在外壳上,所述定位板上设有直径大于一字型标记的通孔。所述外壳内设有两个安装所述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的腔体,所述连接口连通两个腔体。所述输入口、两个输出口、连接口、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该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方法,利用上述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装置来实现,具体操作过程为:励磁线圈通正直流电,永磁体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转动,一永磁体转动至和一定位销紧密接触;输入口、第一通道、连接口、第二通道及第二输出口依次连通,第二输出口上接雷达的天线,整机正常工作;励磁线圈通负直流电,永磁体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向相反方向转动,另一永磁体转动至和另一定位销紧密接触;第一通道和输入口及第一输出口相连通,第一输出口上接假负载,实现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检测。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及方法,输入口和微波功率放大管的输出连接,该装置可以使微波信号的输出有两个输出通道,其中一个可以通往雷达的天线,另一个通道可以通往假负载;当需要在地面上检测微波功率放大管时,可以使用假负载,不需要将发射机从整机上拆下,即可实现行波管性能的检测;操作方便,方便了微波功率放大管的检测,以使发射机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附图说明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的主视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的俯视剖面图。图3为图1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的俯视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励磁线圈,2、定位销,3、永磁体,4、轴承,5、有机玻璃板,6、定位板,7、盖板,8、外壳,9、输入口,10、第一输出口,11、第二输出口,12、连接口,13、第一转动柱,14、第二转动柱,15、圆环,16、上部杆,17、下部杆,18、第一通道,19、第二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该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包括外壳8,外壳8上设有输入口9和两个输出口,输入口9和微波功率放大管的输出连接;两个输出口中,第二输出口11和雷达的天线连接,实现整机正常工作,第一输出口10和假负载连接,能实现行波管工作性能的检测;外壳8内设有带有通道的转动柱;外壳8内转动柱顶端设有驱动转动柱转动使通道与输入口9及任一输出口连通的驱动机构。转动柱具有两个转动方向,转动柱向一个方向转动时,通道与输入口9及第一输出口10连通,构成一个微波信号的输出通道;转动柱向反方向转动时,通道与输入口9及第二输出口11连接,构成另一个微波信号的输出通道。该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输入口9和微波功率放大管的输出连接,该装置可以使微波信号的输出有两个输出通道,其中一个可以通往雷达的天线,另一个通道可以通往假负载;当需要在地面上检测微波功率放大管时,可以使用假负载,避免了必须将发射机从整机上拆下后才可以检测,方便了微波功率放大管的检测,以使发射机工作在最佳工作状态。转动柱为第一转动柱13和第二转动柱14,第一转动柱13上设有第一通道18,第二转动柱14上设有第二通道19,通道为第一通道18和第二通道19;两个输出口为第一输出口10及第二输出口11;外壳8内部第一转动柱13及第二转动柱14之间设有连接口12;第一通道18和输入口9及第一输出口10相连通;或者输入口9、第一通道18、连接口12、第二通道19及第二输出口11依次连通。一种工作状态下,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转动柱13和第二转动柱14转动,使第一通道18和输入口9及第一输出口10相连通,构成一个微波信号的输出通道;另一种工作状态下,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转动柱13和第二转动柱14反向转动,使输入口9、第一通道18、连接口12、第二通道19及第二输出口11依次连通,构成另一个微波信号的输出通道。驱动机构包括设有外壳8内的盖板7,盖板7为两块,盖板7固定在外壳8上,和外壳8实现密封连接;第一转动柱13及第二转动柱14上均设有和盖板7通过轴承4连接的上部杆16;盖板7上设有励磁线圈1,上部杆16上设有永磁体3,永磁体3为永久磁钢,盖板7上设有限制永磁体3转动位置的定位销2。励磁线圈1通电后,产生磁场,永磁体3转动,永磁体3转动到和定位销2接触,定位销2限位作用下停止转动,第一转动柱13及第二转动柱14转动到设定位置。第一通道18及第二通道19均为圆弧结构,第一通道18及第二通道19的圆弧角度为90°;定位销2为两个,两个定位销2之间的夹角为90°;两个定位销2成90°夹角,交点在第一转动柱13及第二转动柱14的中心轴线上;永磁体3为两个,两个永磁体3对称设在上部杆16上,两个永磁体3以上部杆16为对称轴对称设在上部杆16上。永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所述外壳内设有带有连接通道的转动柱;所述外壳内所述转动柱顶端设有驱动转动柱转动使连接通道与输入口及任一输出口连通的驱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所述外壳内设有带有通道的转动柱;所述外壳内所述转动柱顶端设有驱动转动柱转动使通道与输入口及任一输出口连通的驱动机构;所述转动柱为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转动柱上设有第二通道;两个输出口为第一输出口及第二输出口;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之间设有连接口;所述第一通道和输入口及第一输出口相连通;或者所述输入口、第一通道、连接口、第二通道及第二输出口依次连通;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外壳内的盖板,所述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上均设有和盖板通过轴承连接的上部杆;所述盖板上设有励磁线圈,所述上部杆上设有永磁体,所述盖板上设有限制永磁体转动位置的定位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均为圆弧结构,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的圆弧角度为90°;所述定位销为两个,两个定位销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永磁体为两个,两个永磁体对称设在上部杆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作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柱及第二转动柱底端均设有下部杆,所述下部杆和外壳通过轴承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整机上行波管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振国朱刚张春流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