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0717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减振器,解决了普通减振器阻尼值匹配困难以及常出现漏油、异响的问题。绝缘套筒紧贴布置在支撑套筒内部,支撑套筒后端设置有后端盖密封,下电磁铁位于绝缘套筒内部,且固定在后端盖内侧;上电极片设置在绝缘套筒内壁的一侧,下电极片设置在绝缘套筒内壁与上电极片所在位置相对的一侧,且与上电极片交错布置;上电磁铁与绝缘套筒滑动配合,在滑动过程中该上电磁铁侧部与上电极片或者下电极片接触导通,在该上电磁铁上设置有穿出支撑套筒前端的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磁减振器,通过上电磁铁、下电磁铁、上电极片、下电极片等的配合,不仅解决了普通减振器阻尼值匹配困难而难以设计的问题,而且不会出现漏油、异响等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减振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尤其是一种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电磁减振器。
技术介绍
现在的减振器主要是利用液体在活塞及阀系等零件之间流动所产生的阻力,来达到减缓冲击,起到减振的效果,以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性。这类减振器存在以下缺点:第一,阻尼力值匹配困难,不容易达到设计的要求,特别是在多速度点力值均有要求的情况下;第二,售后故障率居高不下,特别是漏油、异响等常见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容易且能够故障率低的电磁减振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电磁减振器,包括支撑套筒、绝缘套筒、上电磁铁、下电磁铁、上电极片、下电极片以及连杆;所述的绝缘套筒紧贴布置在支撑套筒内部,所述的支撑套筒后端设置有后端盖密封,所述的下电磁铁位于绝缘套筒内部,且固定在后端盖内侧;所述的上电极片设置在绝缘套筒内壁的一侧,所述的下电极片设置在绝缘套筒内壁与上电极片所在位置相对的一侧,且与上电极片交错布置;所述的上电磁铁与绝缘套筒滑动配合,在滑动过程中该上电磁铁侧部与上电极片或者下电极片接触导通,在该上电磁铁上设置有穿出支撑套筒前端的连接杆。 所述的上电磁铁外侧设置有与上电极片和下电极片分别对应的铜滚珠。 所述的连接杆伸出支撑套筒的一端设置有上连接环,在后端盖外侧设置有下连接环。 在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前端设置有防止渣溃进入的前端盖,连接杆贯穿该前端盖且上连接环位于前端盖外侧。 在前端盖上还设置有与连接杆配合的橡胶圈。 所述的上电极片和下电极片均连接有依次贯穿支撑套筒和绝缘套筒的外接电源紧定螺钉。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磁减振器,通过上电磁铁、下电磁铁、上电极片、下电极片等的配合,不仅解决了普通减振器由于阻尼值匹配困难而难以设计的问题,而且不会出现漏油、异响等情况,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容易且能够故障率低的特点。由于所述的上电磁铁外侧设置有与上电极片和下电极片分别对应的铜滚珠,提高了导电性能,提高了电磁减振器的稳定性。由于所述的连接杆伸出支撑套筒的一端设置有上连接环,在后端盖外侧设置有下连接环,可以方便地连接车身和车桥。由于在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前端设置有防止渣溃进入的前端盖,连接杆贯穿该前端盖且上连接环位于前端盖外侧,前端盖的设置防止了渣溃进入影响整个电磁减振器的导电性能,提高了稳定性。由于在前端盖上还设置有与连接杆配合的橡胶圈,不仅能防止了渣溃进入,而且还对雨水等起到隔离作用,进一步地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由于所述的上电极片和下电极片均连接有依次贯穿支撑套筒和绝缘套筒的外接电源紧定螺钉,连接外接电源布线方便、拆卸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电磁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I一上连接环,2一连杆,3一前端盖,4一支撑套筒,5一绝缘套筒,6一上电极片,7一外接电源紧定螺钉,8—上电磁铁,9—下电磁铁,10一后端盖,11—下连接环,12—下电极片,13 一铜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电磁减振器,包括支撑套筒4、绝缘套筒5、上电磁铁8、下电磁铁9、上电极片6、下电极片12以及连杆2 ;所述的绝缘套筒5紧贴布置在支撑套筒4内部,所述的支撑套筒4后端设置有后端盖10密封,所述的下电磁铁9位于绝缘套筒5内部,且固定在后端盖10内侧;所述的上电极片6设置在绝缘套筒5内壁的一侧,所述的下电极片12设置在绝缘套筒5内壁与上电极片6所在位置相对的一侧,且与上电极片6交错布置;所述的上电磁铁8与绝缘套筒5滑动配合,在滑动过程中该上电磁铁8侧部与上电极片6或者下电极片12接触导通,在该上电磁铁8上设置有穿出支撑套筒4前端的连接杆2。本技术的电磁减振器,通过上电磁铁8、下电磁铁9、上电极片6、下电极片12等的配合,不仅解决了普通减振器由于阻尼值匹配困难而难以设计的问题,而且不会出现漏油、异响等情况,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容易且能够故障率低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下电极片12与上电极片6交错布置,上电磁铁8与绝缘套筒5滑动配合,在滑动过程中该上电磁铁8侧部与上电极片6或者下电极片12接触导通,主要是为了使电极片6和下电极片12不同时与上电磁铁8接通,在某一时刻只是其中一个与之接通。使用时,上电极片6、下电极片12以及下电磁铁9均接通外接电源,下电磁铁9接入的电源极性不变,所产生的磁性的极性不变,当车身下压时,上电磁铁8靠近下电磁铁9,上电磁铁8与下电极片12接触导通,上电磁铁8产生与下电磁铁9相同的磁性,上电磁铁8与下电磁铁9相互排斥;当车身上升时,上电磁铁8远离下电磁铁9,与下电极片12断开的同时与上电极片6基础导通,产生与下电磁铁9相反的磁性,上电磁铁8与下电磁铁9相互吸引;以此实现减振功能。 所述的上电磁铁8可以直接与上电极片6或下电极片12导通,但是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也可以设置凸起的导通介质如铝制凸块等,但是由于其质地较软,在减振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因此作为优选的方式是所述的上电磁铁8外侧设置有与上电极片6和下电极片12分别对应的铜滚珠13,提高了导电性能,提高了电磁减振器的稳定性。 所述的减振器在安装时可以直接实体焊接,但是安装维护不便,因此作为优选的方式是所述的连接杆2伸出支撑套筒4的一端设置有上连接环1,在后端盖10外侧设置有下连接环11,可以方便地连接车身和车桥。使用时,可以在车身和车桥上均设置螺纹柱,并配合相应的螺帽,螺纹柱穿过上连接环1、下连接环11后用螺帽锁紧,安装维护方便。 作为优选的,在所述的支撑套筒4的前端设置有防止渣溃进入的前端盖3,连接杆2贯穿该前端盖3且上连接环I位于前端盖3外侧,前端盖3的设置防止了渣溃进入影响整个电磁减振器的导电性能,提高了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在前端盖3上还设置有与连接杆2配合的橡胶圈,不仅能防止了渣溃进入,而且还对雨水等起到隔离作用,进一步地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稳定性。 所述的上电极片6和下电极片12均可以通过在支撑套筒4中或者支撑套筒4与绝缘套筒之间布置暗线的方式与外接电源导通,但是这种结构复杂而且容易出故障,维修时也不方便,因此作为优选的方式是所述的上电极片6和下电极片12均连接有依次贯穿支撑套筒4和绝缘套筒5的外接电源紧定螺钉7,连接外接电源布线方便、拆卸维修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磁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套筒(4)、绝缘套筒(5)、上电磁铁(8)、下电磁铁(9)、上电极片(6)、下电极片(12)以及连杆(2);所述的绝缘套筒(5)紧贴布置在支撑套筒(4)内部,所述的支撑套筒(4)后端设置有后端盖(10)密封,所述的下电磁铁(9)位于绝缘套筒(5)内部,且固定在后端盖(10)内侧;所述的上电极片(6)设置在绝缘套筒(5)内壁的一侧,所述的下电极片(12)设置在绝缘套筒(5)内壁与上电极片(6)所在位置相对的一侧,且与上电极片(6)交错布置;所述的上电磁铁(8)与绝缘套筒(5)滑动配合,在滑动过程中该上电磁铁(8)侧部与上电极片(6)或者下电极片(12)接触导通,在该上电磁铁(8)上设置有穿出支撑套筒(4)前端的连接杆(2)。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磁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套筒(4)、绝缘套筒(5)、上电磁铁(8)、下电磁铁(9)、上电极片¢)、下电极片(12)以及连杆(2);所述的绝缘套筒(5)紧贴布置在支撑套筒(4)内部,所述的支撑套筒⑷后端设置有后端盖(10)密封,所述的下电磁铁(9)位于绝缘套筒(5)内部,且固定在后端盖(10)内侧;所述的上电极片(6)设置在绝缘套筒(5)内壁的一侧,所述的下电极片(12)设置在绝缘套筒(5)内壁与上电极片(6)所在位置相对的一侦牝且与上电极片(6)交错布置;所述的上电磁铁(8)与绝缘套筒(5)滑动配合,在滑动过程中该上电磁铁(8)侧部与上电极片(6)或者下电极片(12)接触导通,在该上电磁铁(8)上设置有穿出支撑套筒(4)前端的连接杆(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减振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治海
申请(专利权)人: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