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007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随行杯,包括杯体、可挠性显示单元、重力传感器、微控制单元、杯盖以及杯底。可挠性显示单元设置于杯体的外杯的透光壳体部与内杯之间,以提供显示画面。重力传感器配置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且位于内杯的下方。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可挠性显示单元与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侦测杯体的状态,并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杯盖组装于杯体的顶部。杯底组装于杯体相对于顶部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随行杯具有可侦测杯体状态的重力传感器,且此重力传感器可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可挠性显示单元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随行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显示功能的随行杯。
技术介绍
一般常见的随行杯,其内杯与外杯之间是设置以印刷方式所形成的印刷纸。由于此印刷纸以密封于内杯与外杯之间,因此无法更换,所以使用者无法因其喜好而改变随行杯的外观图像。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随行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随行杯,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随行杯,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随行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随行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可挠性显示单元,且可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随行杯,其包括杯体、可挠性显示单元、重力传感器、微控制单元、杯盖以及杯底。杯体包括外杯以及设置于外杯内的内杯。外杯具有透光壳体部以及不透光壳体部。透光壳体部的第一部分接合不透光壳体部,而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延伸至内杯与不透光壳体部之间。可挠性显示单元设置于外杯的透光壳体部与内杯之间,以提供显示画面。重力传感器配置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且位于内杯的下方。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可挠性显示单元与重力传感器,其中重力传感器侦测杯体的状态,并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杯盖组装于杯体的顶部。杯底组装于杯体相对于顶部的底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发光单元。外杯的透光壳体部与内杯之间定义出环形置放区。环形置放区位于可挠性显示单元的上方且邻近杯盖处,而发光单元配置于环形置放区中。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导光柱,配置于环形置放区中且包覆发光单元。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可挠性显示单元包括驱动单元,电性连接微控制单元。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电路板,配置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且位于内杯的下方。重力传感器与微控制单元位于电路板上且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随行杯更包括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微控制单元且位于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上。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杯体具有电池槽,电池槽位于底部,且杯底与电池槽定义出电池容纳空间以容纳至少一个电池。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可挠性显示单元的一部分延伸至电池槽中。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外杯与内杯之间夹合一个密闭空间,且密闭空间维持近真空的状态,以提供杯体保温的效果。前述的随行杯,其中所述的可挠性显示单元为电泳显示薄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随行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随行杯具有可侦测杯体状态的重力传感器,且此重力传感器可通过微控制单元来改变可挠性显示单元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2.本技术的随行杯亦可包括温度传感器,可将所感测到的温度显示于可挠性显示单元中,以提醒用户所盛的液体温度,可避免烫口的问题产生。3.本技术的随行杯亦可更包括发光单元,以在夜晚提供照明及美观的效果,并可增加可挠性显示单元的反射光源。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随行杯的示意图。图1B是沿图1A的线A-A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随行杯                  110:杯体110a:顶部                   110b:底部112:外杯                    112a:透光壳体部112a1:第一部分              112a2:第二部分112b:不透光壳体部           114:内杯115:套环                    117:电池槽120:可挠性显示单元          125:驱动单元130:重力传感器              135:温度传感器140:控制单元                150:杯盖160:杯底                    170:电路板180:发光单元                182:发光二极管芯片184:驱动电路板              185:导光柱190:电池                    C:电池容纳空间D:环形置放区                S:密闭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随行杯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1A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随行杯的示意图。图1B是沿图1A的线A-A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随行杯100包括杯体110、可挠性显示单元120、重力传感器130、微控制单元140、杯盖150以及杯底160。详细来说,杯体110包括外杯112以及设置于外杯112内的内杯114。外杯112具有透光壳体部112a以及不透光壳体部112b。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一部分112a1接合不透光壳体部112b,而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二部分112a2延伸至内杯114与不透光壳体部112b之间。可挠性显示单元120设置于外杯112的透光壳体部112a与内杯114之间,以提供显示画面。重力传感器130配置于透光壳体部112a的第二部分112a2上且位于内杯114的下方。微控制单元140电性连接可挠性显示单元120与重力传感器130,其中重力传感器130侦测杯体110的状态,并通过微控制单元140来改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杯盖150组装于杯体110的顶部110a。杯底160组装于杯体110相对于顶部110a的底部110b。更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外杯112与内杯114之间夹合一个密闭空间S,且密闭空间S维持近真空的状态,可以提供杯体110保温的效果。此处,外杯112的透光壳体部112a例如是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杯体,包括外杯以及设置于该外杯内的内杯,其中该外杯具有透光壳体部以及不透光壳体部,该透光壳体部的第一部分接合该不透光壳体部,而该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延伸至该内杯与该不透光壳体部之间;可挠性显示单元,设置于该外杯的该透光壳体部与该内杯之间;重力传感器,配置于该透光壳体部的该第二部分上,且位于该内杯的下方;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该可挠性显示单元与该重力传感器,其中该重力传感器侦测该杯体的状态,并通过该微控制单元来改变该显示画面;杯盖,组装于该杯体的顶部;以及杯底,组装于该杯体相对于该顶部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28 TW 1032018781.一种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杯体,包括外杯以及设置于该外杯内的内杯,其中该外杯具有透光壳
体部以及不透光壳体部,该透光壳体部的第一部分接合该不透光壳体部,
而该透光壳体部的第二部分延伸至该内杯与该不透光壳体部之间;
可挠性显示单元,设置于该外杯的该透光壳体部与该内杯之间;
重力传感器,配置于该透光壳体部的该第二部分上,且位于该内杯的
下方;
微控制单元,电性连接该可挠性显示单元与该重力传感器,其中该重
力传感器侦测该杯体的状态,并通过该微控制单元来改变该显示画面;
杯盖,组装于该杯体的顶部;以及
杯底,组装于该杯体相对于该顶部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
发光单元,其中该外杯的该透光壳体部与该内杯之间定义出环形置放
区,该环形置放区位于该可挠性显示单元的上方且邻近该杯盖处,而该发
光单元配置于该环形置放区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行杯,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
导光柱,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巫扬李莉敏赖廷勇黄佑任
申请(专利权)人: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