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薄膜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3746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2 0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能够发挥高容量,并在层叠之后,即使在表面不形成额外的隔膜也无妨的层叠薄膜电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层叠薄膜电池的特征在于,在第一面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的第一薄膜电池及第二薄膜电池以各个第一面相向的形态层叠,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与正极端子进行电连接,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负极电流集电体与负极端子进行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薄膜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电池,更详细地,涉及能够发挥高容量,能够容易地体现外部端子,并在层叠之后,还能省略额外的表面隔膜的层叠薄膜电池。
技术介绍
薄膜电池为将基本电池的结构要素薄膜化,使厚度变薄的电池。 薄膜电池的正极/电解质/负极的所有结构要素均呈固体状态,且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1n)、物理气相沉积(PVD, Physical VaporDeposit1n)等蒸镀方法,在薄的基板上制成数微米(μ m)左右的厚度。 薄膜电池具有如下优点:由于使用LiPON之类的固体电解质而具有较少的爆炸危险,在高温条件下,稳定性优秀,且自我放电率低,寿命特性优秀等。 另一方面,提出了如下技术:由于薄膜电池本身容量小,因此,为了提高容量,层叠单位薄膜电池,从而对两个以上的薄膜电池进行电连接。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09-0113106号(2009年10月29日公开)公开了层叠单位薄膜电池的形态的高容量薄膜电池模块。 根据上述文献,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以第一薄膜电池的第一面(集电体的形成面)和第二薄膜电池的第二面(基板的下部面)相向的形态层叠。 但在这种形态的薄膜电池层叠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层叠之后位于顶部的薄膜电池上形成用于防止水分渗透的厚隔膜,并且难以体现外部端子。
技术实现思路
_9]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发挥高容量,能够省略层叠之后的厚隔膜的形成,且容易体现外部端子的层叠薄膜电池。 技术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层叠薄膜电池的特征在于,在第一面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的第一薄膜电池及第二薄膜电池以各个第一面相向的形态层叠;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与正极端子进行电连接,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负极电流集电体与负极端子进行电连接。 此时,优选地,在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及第二薄膜电池之间形成有密封层。 并且,上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可利用导电胶带、金属浆料及导电粘结剂来固定于上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并进行电连接。并且,上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能够通过热接合方式或超声波接合方式固定于上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并进行电连接。并且,上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能够利用胶带、粘结剂或浆料来固定于上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并通过引线键合方式与上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进行电连接。 此时,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可在第一面的第一侧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在第二侧形成有负极电流集电体;上述第二薄膜电池可在第一面的第二侧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在第一侧形成有负极电流集电体。 相反,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可在第一面的第一侧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在第二侧形成有负极电流集电体;上述第二薄膜电池可在第一面的第一侧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在第二侧形成有负极电流集电体;各个正极电流集电体能够与上述正极端子进行电连接,各个负极电流集电体与上述负极端子进行电连接,具有用于分离上述正极电流集电体和负极电流集电体的绝缘部的双面通电结构物可配置于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上述第一薄膜电池,上述第二薄膜电池能够以沿着水平方向旋转180°的形态层叠。并且,相对于上述第一薄膜电池,上述第二薄膜电池能够以沿着水平方向旋转360°的形态层叠;在上述双面通电结构物的内部可具有相互交叉形态的配线部。 并且,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可包括:形成于基板上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正极,形成于上述正极电流集电体上;负极,形成于上述负极电流集电体上;以及电解质,形成于上述正极及负极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还可以包括隔膜(barrier),上述隔膜用于覆盖除上述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的一部分之外的剩余部分。 _9] 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薄膜电池能够通过电池层叠来串联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因而能够发挥高容量。 尤其,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薄膜电池呈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以形成有集电体的面相向的形态层叠的结构,从而在层叠之后,无需形成额外的厚薄膜。 并且,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薄膜电池为形成有集电体的面相向的形态,因此,可在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之间容易地体现外部端子。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能够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池的例。 图2及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层叠薄膜电池。 图4及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层叠薄膜电池。 图6及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层叠薄膜电池。 图8简要表不能够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双面通电结构物。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及附图,就能明确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特征及实现这些优点及特征的方法。 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所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互不相同的多种形态体现,本实施例只用于使本专利技术的公开更加完整,并为了向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本专利技术的范畴而提供,本专利技术仅由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来定义。 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薄膜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能够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池的例。 参照图1,薄膜电池呈将正极电流集电体(Cathode Current Collector ;CCC) 120、正极130、负极电流集电体(Andoe Current Collector ;ACC) 140、电解质150及负极160分别以薄膜形态依次层叠于基板110上的结构。这种薄膜电池的所有要素由固相薄膜形成,且除基板110之外的整体厚度以数ym至数十y m左右的厚度非常薄地制成。 图1虽然提出了薄膜电池形态的一例,但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池并不局限于这种形态,可具有多种形态。 如上所述,由于薄膜电池本身的容量并不大,因此,能够为了发挥高容量而对两个以上的薄膜电池进行电连接来使用,为此,在结构上需要层叠两个以上的薄膜电池。 本专利技术提供层叠两个薄膜电池,但与以往不同,呈形成有集电体的面相向的结构的层叠薄膜电池。 图2及图3表不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层叠薄膜电池。 参照图2及图3,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薄膜电池基本上包括第一薄膜电池210a、第二薄膜电池210b、负极端子220a及正极端子220b。 第一薄膜电池210a和第二薄膜电池201b分别在第一面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211、213及负极电流集电体212、214。 参照图3,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薄膜电池210a及第二薄膜电池210b以各个第一面相向的形态层叠。并且,第一薄膜电池210a和第二薄膜电池210b的正极电流集电体211、213与正极端子220b以电方式进行共同连接,并且,第一薄膜电池210a和第二薄膜电池210b的负极电流集电体212、214与负极端子220以电方式进行共同连接。 像这样,第一薄膜电池210a和第二薄膜电池210b的第一面相向的层叠结构为耐水分渗透性弱的薄膜电池的第一面相向的形态,因此,不会使第一薄膜电池210a的第二面向上部露出或使第二薄膜电池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层叠薄膜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面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的第一薄膜电池及第二薄膜电池以各个第一面相向的形态层叠;所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与正极端子进行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负极电流集电体与负极端子进行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6.08 KR 10-2012-00614521.一种层叠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面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的第一薄膜电池及第二薄膜电池以各个第一面相向的形态层叠; 所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与正极端子进行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电池和第二薄膜电池的负极电流集电体与负极端子进行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薄膜电池的第一面及第二薄膜电池的第一面之间形成有密封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由选自环氧树脂、流延聚丙烯、沙林树脂及玻璃中的材质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利用导电胶带、金属浆料及导电粘结剂来固定于所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并进行电连接,或者, 通过热接合方式或超声波接合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并进行电连接,或者, 利用胶带、粘结剂或浆料来固定于所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并通过引线键合方式与所述第一薄膜电池或第二薄膜电池的正极电流集电体及负极电流集电体进行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薄膜电池在第一面的第一侧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在第二侧形成有负极电流集电体; 所述第二薄膜电池在第一面的第二侧形成有正极电流集电体,在第一侧形成有负极电流集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大成高在焕
申请(专利权)人:GS爱能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