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22596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1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第一储藏室(22)和第二储藏室(21),所述第一储藏室(22)和所述第二储藏室(21)通过绝热壁(23)隔离,所述绝热壁(2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储藏室(22)的第一壁(26)、位于所述第二储藏室(21)的第二壁(2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壁(26)和所述第二壁(24)之间的隔热层(25),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议,在所述第一壁(26)面向所述隔热层(25)的一侧设置和所述第一储藏室(22)内部相连通的气体流通通道(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第一储藏室(22)和第二储藏室(21),所述第一储藏室(22)和所述第二储藏室(21)通过绝热壁(23)隔离,所述绝热壁(2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储藏室(22)的第一壁(26)、位于所述第二储藏室(21)的第二壁(2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壁(26)和所述第二壁(24)之间的隔热层(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建议,在所述第一壁(26)面向所述隔热层(25)的一侧设置和所述第一储藏室(22)内部相连通的气体流通通道(27)。【专利说明】制冷器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且尤其涉及一种制冷器具,例如冰箱。【
技术介绍
】对开门冰箱包括分左右设置的冷藏室和冷冻室,蒸发器设置于冰箱底部的机器室,通过风扇将经过蒸发器表面而形成的冷空气吹入冷藏室和冷冻室,由于冷藏室内的温度高于冷冻室的温度,因此相比于冷冻室的壁,在冷藏室的壁上更容易凝露或结霜。考虑到存储空间最大化,在大部分对开门冰箱中,隔离冷冻室和冷藏室的绝热层的厚度一般设置成30mm左右,绝热层的变薄必然会使得绝热效果变差,在绝热层的左右壁之间存在少量的热交换,使得冷藏室一侧的壁上温度低于冷藏室内的温度,从而容易在较暖的壁面,即冷藏室一侧的壁上,形成凝露或结霜。用户显然不希望在储藏室壁上看到有凝露或结霜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能减少展现在用户面前的储藏室壁上的凝露或结霜的制冷器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第一储藏室和第二储藏室,所述第一储藏室和所述第二储藏室通过绝热壁隔离,所述绝热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储藏室的第一壁、位于所述第二储藏室的第二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隔热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壁面向所述隔热层的一侧设置和所述第一储藏室内部相连通的气体流通通道。在第一壁和隔热层之间形成气体流通通道,第一储藏室内的气体可以在该气体流通通道内流动,即第一壁的两侧均有第一储藏室内的气体流动,从而使得第一壁两侧的温度差距不明显,第一壁上的温度基本上和第一储藏室内的温度相等,因而在第一储藏室的第一壁上不会产生凝露或者结霜的情形,凝露或者结霜会形成在气体流通通道内靠近隔热层的一侧,不会被用户察觉,之后制冷器具可以通过温度控制溶化凝露或者霜后,使其沿通道流下。可选的,所述气体流通通道沿竖直方向延伸,气体流通通道也可以沿水平方向或者任意方向延伸,但是沿竖直方向延伸一方面是因为冷气沉降的因素,便于气体在气体流通通道内快速流通,另一方面是便于冷凝水或者化霜水沿通道流下。可选的,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由至少一根预先埋置在所述第一壁一侧的管道形成。可选的,所述管道被埋置完成后参与发泡被固定,所述管道的两端和所述第一储藏室内部连通,气体流通通道紧贴第一壁的背部,以便于保持第一壁两侧的温度相差不大,管道相互平行,相邻管道间的间距相等,最佳的设置方式是多根管道之间无缝并排设置,即相邻管道间的间距为零,则效果更佳。可选的,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由多根并排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壁一侧的管道形成。可选的,所述气体流通通道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壁朝向隔热层的侧面具有更多的面积接触到冷空气,而且接触面积分布也更加的均匀。可选的,所述网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延伸且交叉相连通,利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管道内的水经竖直方向的管道流出,无需另外设计排水通道。可选的,在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的正下方设置有液体排出通道,承接所述气体流通通道内流下的液体,承接的液体,一般情况下液体是水,最终被引导流入位于机器室内的接水盒中。可选的,在所述制冷器具正常运行时,所述第一储藏室内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二储藏室内的温度。可选的,所述第一储藏室为冷藏室,所述第二储藏室为冷冻室,冷藏室和冷冻室通过绝热层隔离,位于冷冻室内的第二壁和冷藏室内的第一壁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热交换,从而容易导致第一壁上的温度低于冷藏室内的温度,引起凝露或结霜,在第一壁和隔热层之间设置气体流通通道则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为对开门冰箱。本专利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专利技术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对开门冰箱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制冷器具中的对开门冰箱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沿虚线C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沿箭头D所指方向的第一实施例的壁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沿虚线C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为图2中沿箭头D所指方向的第二实施例的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以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以对开门冰箱为例。图1是现有技术中对开门冰箱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对开门冰箱10包括左右分布的冷冻室11和冷藏室12,冷冻室11和冷藏室12通过一绝热壁13隔离,绝热壁13由位于冷藏室12的第一壁16、冷冻室11的第二壁14以及位于第一壁16和第二壁14之间的隔热层15构成,在实际产品中,为了减少隔热层15的厚度对冰箱内有效容积的影响,一般将隔热层15的厚度设置成30_左右,这个厚度无法完全阻止第一壁16和第二壁14之间的热交换。达到三星级冷冻的冷冻室内的温度需要到零下18摄氏度,冷藏室一般维持在零度以上,冷冻室和冷藏室内的温度差较易超过20摄氏度,因此在第一壁16和第二壁14之间存在的热交换会使得第一壁16上的温度明显低于冷藏室12内的温度,从而冷藏室12内的水汽会吸附到温度较低的第一壁16的表面,容易形成凝露或结霜,虽然可以通过加热使其形成水流出,但是将壁上形成的凝露或霜展现在用户面前容易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信心。图2为本专利技术制冷器具中的对开门冰箱的示意图,和现有技术相同,该实施例的对开门冰箱20包括冷冻室21、冷藏室22以及隔离冷冻室21和冷藏室22的绝热壁23,区别在于,绝热壁23除了包括位于冷冻室21的第二壁24、位于冷藏室22的第一壁26、位于第一壁26和第二壁24之间的隔热层25外,在隔热层25和第一壁26之间还包括和冷藏室22内相连通、供气体流通的气体流通通道27,如图2所示,气体流通通道27中的位于第一壁26的一侧几乎紧挨第一壁26,气体流通通道27是沿竖直方向延伸,冷藏室22内的气体从位于第一壁26上的靠近冷藏室22顶壁的入口 A进入,沿图2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流经气体流通通道27后,从位于第一壁26上的靠近冷藏室22底壁的出口 B流出,气体流通通道27内的气体流动和冷藏室22内气体流动的情况,比如速度、温度相似,而气体流通通道27中的位于第一壁26的一侧又几乎紧挨第一壁26,因此第一壁26上的温度基本上保持和冷藏室22内温度一致,水汽不会吸附在第一壁26上。而在气体流通通道27中的靠近隔热层25的一侧,由于和冷冻室21的第二壁24存在热交换,因此温度明显低于流经气体流通通道27内的气体的温度,从而会吸附流经气体流通通道27内气体中的水分,但是由于流经该通道27内的气体相对于整个冷藏室22内的气体,所占的体积比较小,因此相比于吸附在现有技术中的第一壁26上的水汽来说,要少的多。因此,在第一壁26和隔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制冷器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第一储藏室(22)和第二储藏室(21),所述第一储藏室(22)和所述第二储藏室(21)通过绝热壁(23)隔离,所述绝热壁(2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储藏室(22)的第一壁(26)、位于所述第二储藏室(21)的第二壁(2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壁(26)和所述第二壁(24)之间的隔热层(2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壁(26)面向所述隔热层(25)的一侧设置和所述第一储藏室(22)内部相连通的气体流通通道(2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启武朱卫忠吴强张江文
申请(专利权)人: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