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洞实验通气航行体自旋装置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水洞实验通气航行体自旋装置。
技术介绍
进行模型缩比实验是研究水下航行体流体动力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实现改善水下航行体的流体动力环境,常常在航行体的头部设计通气缝,依靠通气缝通出的气体形成包裹航行体的空泡,或者在航行体头部设计使用一圈小通气孔的方法形成包裹航行体的气幕。为了查看航行体在自旋的时候,通气形成的空泡或者气幕的形态,需要通气航行体模型的支撑杆可以带动航行体使其实现旋转效果,并满足向航形体内部通入气体的功能。 水洞是一种用水作为工作介质的流体力学实验设备,主要用于流体力学研究。目前,航行体在水洞实验时多以固定的方式连接,通过实验测量航行体的空泡形态和流体动力,由于支撑杆的固定方式使通气航行体模型在水洞实验中出现灵活性差且通气航行体模型因被动旋转实验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目前,尚没有完善的装置辅助通气航行体模型在水洞实验研究中实现自旋,主要是因为水洞工作段直径较小而提供航行体自旋的传动装置体积较大、实现自旋电源动力装置难以密封、固定的通气管路和电缆无法在实现自旋的通气航行体模型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洞实验通气航行体自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水洞实验通气航行体自旋装置包括外支撑管(1)、内支撑管(2)、螺旋桨套体(3)、第一防水轴承(5)、第二防水轴承(9)和多个螺旋桨叶片(4),所述外支撑管(1)的前端与通气航行体模型(7)可拆卸连接,所述外支撑管(1)的后端与螺旋桨套体(3)可拆卸连接,所述螺旋桨套体(3)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螺旋桨叶片(4),所述内支撑管(2)的一端穿过螺旋桨套体(3)设置在外支撑管(1)的内部,所述内支撑管(2)与螺旋桨套体(3)间隙设置,所述内支撑管(2)上从左至右依次套装有第一防水轴承(5)和第二防水轴承(9),所述外支撑管(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洞实验通气航行体自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水洞实验通气航行体自旋装置包括外支撑管(I)、内支撑管(2)、螺旋桨套体(3)、第一防水轴承(5)、第二防水轴承(9)和多个螺旋桨叶片(4),所述外支撑管(I)的前端与通气航行体模型(7)可拆卸连接,所述外支撑管(I)的后端与螺旋桨套体(3)可拆卸连接,所述螺旋桨套体(3)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螺旋桨叶片(4),所述内支撑管(2)的一端穿过螺旋桨套体(3)设置在外支撑管(I)的内部,所述内支撑管(2)与螺旋桨套体(3)间隙设置,所述内支撑管(2)上从左至右依次套装有第一防水轴承(5)和第二防水轴承(9),所述外支撑管(I)的前端内壁沿管体的圆周方向加工有一圈第一挡棱(1-1),所述外支撑管(I)的后端内壁沿管体的圆周方向加工有一圈第二挡棱(1-2),所述第一防水轴承(5)的后端面与第一挡棱(1-1)相贴紧,所述第二防水轴承(9)的前端面与第二挡棱(1-2)相贴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洞实验通气航行体自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管(2)由第一段管体(2-1)、第二段管体(2-2)、第三段管体(2-3)和第四段管体(2-4)首尾顺次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所述第一段管体(2-1)、第二段管体(2-2)和第三段管体(2-3)的外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一防水轴承(5)套装在第一段管体(2-1)上,所述第一防水轴承(5)的外端面与外支撑管(I)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水轴承(5)的内端面与内支撑管(I)的外壁间隙设置;所述第二防水轴承(9)的后端面与第二段管体(2-2)相贴紧,所述第二防水轴承(9)的外端面与外支撑管(I)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聪,王威,曹伟,张孝石,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