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29027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1 1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由插头基座、电源正极A、电源负极A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A、电源负极A分别采用多片插针端子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A和信号端子组B,插座由插座基座、电源正极B、电源负极B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B、电源负极B、分别采用多片插针端子并联结构,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通过采用低高度,窄间距,多插针pin并联端子结构,实现大电流分摊,使小型化端子也能够传输大电流,实现既能使连接器的体积缩小,又能保证具有传输大电流的能力,同时互配插拔力适中,提高使用寿命,节省多的铜材和其它有色金属,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板到板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通常是指额定电流:大于1A/AC/DC 额定电压:大于36V/ AC /DC的板到板连接器,目前市場上的大电流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是:高脚端子的单插针结构;为了提高导电能力,厂家通常把导电端子的截面厚度尺寸增大,导电端子比较粗壮,通过保证截面厚度来提升单插针式PIN导电端子的电流传输能力。这样做的根据是传统的通流发热原理。典型的实例是市场上的电池连接器,采用单插针式导电端子,依照通流发热原理把端子做的厚实粗壮,连接脚之间的距离很大,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加散热面,进而实现大电流传输。然而,这种板到板连接器的单插针式导电端子的截面厚度尺寸过大的缺点是: 1、单插针式导电端子截面厚度尺寸大、厚实粗壮,单插针较长,很难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而且连接器在互配过程中,由于导电端子的截面厚实粗壮的原因,造成互配插拔力过大,插拔费力,特别是单插针式导电端子在拔出过程中容易被拉坏。2、 现有的板到板连接器的每个传输电流通路通常由单插针式导电端子来构成,一支单插针式端子为一个电流通道的缺点是,当传输大电流时,损坏几率和风险性太高,万一此单插针式端子坏掉,其对应电流通道也失效,整个器件没有其它保险,就无法正常工作。3、单插针式导电端子的截面厚度尺寸过大的另一个缺点是:耗费过多的铜材和其它有色金属,不利于节能。那么,如果通过结构改进,突破传统结构限制,做到既能使连接器的体积缩小,又能保证具有传输大电流的能力,同时互配插拔力适中,提高使用寿命,节省多的铜材和其它有色金属,则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本
的技术人员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的技术方案,采用低高度,窄间距,多插针pin结构,采用高导电率材料多插针并联形成电流通道,实现大电流分摊,使小型化端子也能够传输大电流,实现既能使连接器的体积缩小,又能保证具有传输大电流的能力,同时互配插拔力适中,提高使用寿命,节省多的铜材和其它有色金属,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由插头基座、电源正极A、电源负极A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A、电源负极A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A和信号端子组B,信号端子组A和信号端子组B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电源正极A、电源负极A、信号端子组A和信号端子组B分别嵌装在插头基座内部型腔结构中;所述插座由插座基座、电源正极B、电源负极B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B、电源负极B、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C和信号端子组D,信号端子组C和信号端子组D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电源正极B、电源负极B、信号端子组C和信号端子组D分别嵌装在插座基座内部型腔结构中。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低高度,窄间距,多插针pin并联端子结构,采用高导电率材料多插针并联形成电流通道,实现大电流分摊,使小型化端子也能够传输大电流,实现既能使连接器的体积缩小,又能保证具有传输大电流的能力,同时互配插拔力适中,提高使用寿命,节省多的铜材和其它有色金属,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的插头结构图;图2、插头端子尺寸图;图3、插座结构图;图4、插座端子尺寸图。图中:1. 插头,2. 插座,101.插头基座,102.电源正极A,103.电源负极A,104. 信号端子组A,105. 信号端子组B;201. 插座基座,202.电源正极B,203.电源负极B,204. 信号端子组C,205. 信号端子组D。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4所示,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插头1由插头基座101、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分别嵌装在插头基座101内部型腔结构中;插座2由插座基座201、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分别嵌装在插座基座201内部型腔结构中。插头1的电源正极A102和电源负极A103分别包括八个接触片,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分别包括两个接触片;电源正极A102最右边的接触片与信号端子组A104最左边的接触片之间长度为3.60±0.05mm;电源负极A103最右边的接触片与信号端子组B105最左边的接触片之间长度为3.60±0.05mm;上下两排接触片边沿之间宽度为2.28 mm,信号端子组A104的两个接触片中心距离为0.4 mm。插座2的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信号端子组C204、信号端子组D205分别与插头1的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组配。根据上述说明,结合本领域技术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由插头基座(101)、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分别嵌装在插头基座(101)内部型腔结构中;所述插座(2)由插座基座(201)、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和信号位构成;其中,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分别嵌装在插座基座(201)内部型腔结构中。

【技术特征摘要】
1.大电流板到板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1)由插头基座(101)、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和信号位构成;
其中,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
电源正极A(102)、电源负极A(103)、信号端子组A(104)和信号端子组B(105)分别嵌装在插头基座(101)内部型腔结构中;
所述插座(2)由插座基座(201)、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和信号位构成;
其中,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03)、分别采用多片接触片并联结构,信号位包括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信号端子组C(204)和信号端子组D(205)分别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个信号端子为一个独立通道;
电源正极B(202)、电源负极B(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士龙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亿鑫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