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18036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5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减少品质上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并且能够提高基板间的粘接强度的液晶显示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器具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和密封件,第一基板包括:单片形成在绝缘基板上的移位寄存器;多根总线;第一端部;和显示区域,移位寄存器包括多级连接的多个单元电路和与多个单元电路连接的配线,并且配置在第一端部与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内,单元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单元电路包括时钟端子、输出端子、输出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自举电容器,输出晶体管和自举电容器配置在第一端部与配线或第二晶体管之间的区域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减少品质上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并且能够提高基板间的粘接强度的液晶显示器。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器具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和密封件,第一基板包括:单片形成在绝缘基板上的移位寄存器;多根总线;第一端部;和显示区域,移位寄存器包括多级连接的多个单元电路和与多个单元电路连接的配线,并且配置在第一端部与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内,单元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单元电路包括时钟端子、输出端子、输出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自举电容器,输出晶体管和自举电容器配置在第一端部与配线或第二晶体管之间的区域内。【专利说明】 液晶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更详细而言,涉及适合于具备移位寄存器的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器通常以行为单位选择呈矩阵状排列的像素,对所选择的像素写入与显示数据相应的电压,由此显示图像。为了以行为单位选择像素,在栅极总线用的驱动电路(以下也称为栅极驱动器)内设置有基于时钟信号使输出信号(扫描信号)依次移位的移位寄存器。 有使用用于形成像素内的薄膜晶体管(TFT)的制造工艺,与像素内的TFT同时形成栅极驱动器的情况。例如,在使用非晶硅形成像素内的TFT的情况下,为了削减制造成本,优选栅极驱动器中包含的移位寄存器也使用非晶硅形成。这样,最近有在阵列基板上单片形成栅极驱动器的情况。 另外,近年来,作为在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内填充液晶材料的方法,开发了滴下注入法(0DF法)。根据滴下注入法,能够同时进行将2个基板贴合的工序和将液晶材料封入2个基板之间的工序。 作为关于栅极驱动器的单片形成的技术,可以列举以下的技术。 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设置有多根栅极线和多根数据线的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和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结合的密封材料,栅极驱动部包括:从外部接收多个信号的配线部;和对多个信号进行响应而输出驱动信号的电路部,在配线部设置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使为了将密封材料固化而通过第一基板的背面入射的光透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通过密封材料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结合力提闻。 公开了一种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包括电路部和配线部,电路部包括级联连接的多个级,根据多个控制信号输出驱动信号,配线部包括:从外部接受多个控制信号的输入的第一和第二信号配线;使第一信号配线与多个级连接的第一连接配线;和使第二信号配线与多个级连接的第二连接配线,第一信号配线、第一和第二连接配线配置在与第二信号配线不同的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公开了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包括栅极配线、驱动电路部、信号配线部、连结配线部和接触部,栅极配线形成在显示区域,与源极配线交叉,驱动电路部形成在将显示区域包围的周边区域,对栅极配线输出栅极信号,信号配线部与驱动电路部相邻地形成,在源极配线的延长方向延长,传递驱动信号,连结配线部包括重叠在信号配线部上的一个端部和与驱动电路部电连结的另一个端部,接触部形成在信号配线部上,将连结配线部的一个端部和信号配线部电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公开了一种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包括多个驱动级和伪级,多个驱动级通过各级的输出端子与前一级的控制端子连结而相互级联连结,对与在排列成矩阵形态的各个像素上形成的开关元件连结的多根驱动信号线,依次输出开关元件驱动信号,伪级的伪输出端子分别与多个驱动级中的最后一级的控制端子和自身的伪控制端子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将以往的第一辅助电容干配线的宽度形成得较细,另外新设置第二辅助电容干配线,并将其配置在与基板的外缘部最接近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5的第五实施方式和图13中记载有以下的结构:在第二辅助电容干配线440、和驱动信号供给干配线420中宽度最大的直流电压VSS用配线420a中设置有狭缝状的开口部。 公开了一种TFT,其具备:由第一电容电极和第二电容电极形成的第一电容;由第三电容电极和第四电容电极形成的第二电容;第一引出配线;与栅极电极连接的第二引出配线;第三引出配线;第四引出配线;第一配线;和第二配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 公开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其为将单元电路多级连接而构成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电路包括:设置在时钟端子与输出端子之间,根据栅极电位来切换是否使时钟信号通过的输出晶体管;和一个导通端子与输出端子的栅极连接的I个以上的控制晶体管,构成为在输出晶体管为导通状态、时钟信号成为高电平的期间,输出晶体管的栅极电位比时钟信号的高电平电位高,控制晶体管中包括沟道长度比输出晶体管的沟道长度长的晶体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 公开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其为以具备多个移位寄存器级在基板上纵连连接的结构的方式形成的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级具备第一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具备相对于2个源极电极/漏极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在与栅极电极相反的一侧在膜厚方向上相对的电容电极,电容电极和与电容电极相对的任一个源极电极/漏极电极中的任一个,与移位寄存器级的输出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电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8)。 作为关于滴下注入法的技术,可以列举以下的技术。 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TFT基板;与TFT基板相对配置的CF基板;被TFT基板和CF基板夹持,形成在两基板的周边部的密封材料;和设置在TFT基板与CF基板之间的液晶层,CF基板在设置密封材料的周边部具有遮光层,遮光层在与TFT基板的配线重叠的区域具有间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9)。 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相互相对配置的有源矩阵基板和对置基板;和设置在两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且规定有显示区域和其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在非显示区域中,在两基板之间具有窄幅的线状部分和宽度比线状部分宽的宽幅部分,设置有由光固化性材料构成的框形状的密封部,在有源矩阵基板上图案形成有遮光性的显示用配线,在对置基板上设置有黑矩阵,该黑矩阵沿着密封部的内周端形成,且在与宽幅部分对应的位置具有缺口部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0)。 公开了一种液晶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密封件形成工序,在第一透明基板上形成闭环形状的紫外线固化型的密封件;液晶滴下工序,在由密封件包围的区域内滴下液晶;和密封件正式固化工序,隔着规定的间隙,在第一透明基板上通过密封件贴合第二透明基板之后,使密封件正式固化,在密封件形成工序与液晶滴下工序之间进行密封件临时固化工序,通过具有遮光部的掩模,向密封件内侧区域照射该紫外线,使密封件的一部分区域临时固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95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790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686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05-522734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2011/067963号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2009/150862号 专利文献7:国际公开2010/137197号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2011/135873号 专利文献9:国际公开2006/098475号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7-65037号公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液晶显示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具备: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密封件,所述液晶显示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绝缘基板;单片形成在所述绝缘基板上的移位寄存器;多根总线;第一端部;和显示区域,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多级连接的多个单元电路和与所述多个单元电路连接的配线,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内,所述多个单元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单元电路包括:被输入时钟信号的时钟端子;与对应的总线连接,将输出信号输出的输出端子;第一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个与所述时钟端子连接,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输出端子连接;第二晶体管;和电容器,该电容器的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该电容器的第二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电容器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配线或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的区域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隆弘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