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916607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5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多组传感器,每组传感器均连接在参比电极、钢轨和钢结构上并能够检测电极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以及钢轨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每个轨道交通站的传感器均连接到一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上,各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排流柜,各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SCADA通道上,SCADA通道连接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连接供电网络中的单向导通装置上,监测中心安装在其中一个轨道交通站内。它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通讯成功率及实时性,无需跨车站布通讯线,通讯线与电源线共线传输,可节省电缆,通信距离长,不需要信号转接器,传感器测量精度高、量程宽,所有监测数据以数字量上传,数据实时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多组传感器,每组传感器均连接在参比电极、钢轨和钢结构上并能够检测电极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以及钢轨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每个轨道交通站的传感器均连接到一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上,各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排流柜,各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SCADA通道上,SCADA通道连接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连接供电网络中的单向导通装置上,监测中心安装在其中一个轨道交通站内。它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通讯成功率及实时性,无需跨车站布通讯线,通讯线与电源线共线传输,可节省电缆,通信距离长,不需要信号转接器,传感器测量精度高、量程宽,所有监测数据以数字量上传,数据实时性高。【专利说明】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杂散电流是在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回流中产生的,它会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外的设备、综合管线等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影响,因此需对杂散电流腐蚀进行防护和监测;而防护的实际效果必须通过监测才能得知,建立一套完善的杂散电流监测系统非常必要;杂散电流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将设置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监测点的结构钢筋和道床钢筋网的极化电位传送到监测装置,由其接收和处理转换后上传到后台监测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实时监测杂散电流的泄露及腐蚀情况;目前国内主流的系统网络有分散式电缆采集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和集中式杂散电流监测系统。 根据CJJ49-92第6.2.2条规定:监测点测量导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2.5mm2,长度不宜超过10m。因此,利用分散式电缆采集杂散电流监测系统,轨道交通沿线必须敷设大量的电缆,这样不仅荷载增加(对高架区段),而且有碍美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其模拟量传输距离太长,远远超过规程规定的要求,有碍精确数据的采集,给杂散电流防护系统的日常维护带来不便;另外由于分散式电缆采集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便携式综合测试仪在各个监测点进行人工测量,在智能化上已不满足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要求。采用集中式杂散电流监测系统智能化程度较高,所测数据精确度也较高。但扩展性差,监测范围受通信距离的限制最远只能达到20公里,根据目前地铁发展情况看,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并且在地铁线延伸时,无法进行系统的扩展。另外由于所有通信网络专用,造价高昂,监测与排流相互独立,自动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采集精确、通信距离长、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多组传感器,所述每组传感器均连接在参比电极、钢轨和钢结构上并能够检测电极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以及钢轨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每个轨道交通站的传感器均连接到一个位于各个站内的杂散电流监测装置上,各个所述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排流柜并能够将检测到的相应指令传输到排流柜内,各个所述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SCADA通道上,所述SCADA通道连接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连接供电网络中的单向导通装置上,所述监测中心安装在其中一个轨道交通站内。 所述监测中心连接有打印机。 所述监测中心连接有UPS。 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多组传感器以及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杂散电流监测装置,系统扩展性好,传感器与监测装置的监测范围较短,有利于通讯成功率及实时性,无需跨车站布通讯线,通讯线与电源线共线传输,可节省电缆,通信距离长,不需要信号转接器,传感器测量精度高、量程宽,所有监测数据以数字量上传,数据实时性高,通过监控中心控制排流柜,自动排流,过流时能自动调节排流量,不中断排流,自动化程度高;并且解决了传感器在区间安装时取电不方便的问题;将排流柜与单向导通装置拉入整个监测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型杂散电流监测与防护系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技术的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多组传感器,每组传感器均连接在参比电极、钢轨和钢结构上并能够检测电极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以及钢轨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参比电极布设的原则是监测这个区间线路中极化电位和杂散电流最大的区域极化电位的实时状况,每个轨道交通站的传感器均连接到一个位于各个站内的杂散电流监测装置上,各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排流柜并能够将检测到的相应指令传输到排流柜内,各个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SCADA通道上,SCADA通道连接监测中心(监测系统),监测中心连接供电网络中的单向导通装置上,所说的单向导通装置设置在地上地下钢轨之间、过江隧道两端、高架桥两端、正线与车辆段,监测中心安装在其中一个轨道交通站内,所说的监测中心连接有打印机和UPS。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采用按供电分区监测、集中管理的方案,即以每个牵引变电所至下一个牵引变电所的前一车站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段,每区段以一台监测装置为核心,组成一个监测网络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通过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通道传送到控制中心,监控终端微机从控制中心服务器获得全线杂散电流监测信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各种报表和趋势图,完成对全线杂散电流的监测、监控,改变以往只在牵引变电所设置杂散电流监测装置的方案,新方案在各个车站杂散电流监测装置,监测车站附近传感器(一般布点车站进出端300m),设置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减少以往通过牵引变电所取电给隧道内传感器供电的方式,不需跨车站布通讯线,可节省电缆;此方案可采用集中供电方式,通讯线与电源线共线传输,节省供电线缆,解决传感器在区间内取电不容易的问题;而通信采用分布式测量的布线,传感器与监测装置的监测范围较短,有利于通讯成功率及实时性;通过监控中心控制排流柜,自动调节排流量,不中断排流,自动化程度高。单向导通装置在监控中心的监测,整个监测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型杂散电流监测与防护系统。【权利要求】1.一种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多组传感器,所述每组传感器均连接在参比电极、钢轨和钢结构上并能够检测电极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以及钢轨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每个轨道交通站的传感器均连接到一个位于各个站内的杂散电流监测装置上,各个所述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排流柜并能够将检测到的相应指令传输到排流柜内,各个所述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SCADA通道上,所述SCADA通道连接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连接供电网络中的单向导通装置上,所述监测中心安装在其中一个轨道交通站内。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中心连接有打印机。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中心连接有UPS。【文档编号】G01R19/25GK204101624SQ201420437353【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4日 【专利技术者】郭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各个轨道交通站的多组传感器,所述每组传感器均连接在参比电极、钢轨和钢结构上并能够检测电极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以及钢轨与钢结构之间的电压,每个轨道交通站的传感器均连接到一个位于各个站内的杂散电流监测装置上,各个所述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排流柜并能够将检测到的相应指令传输到排流柜内,各个所述杂散电流监测装置均连接SCADA通道上,所述SCADA通道连接监测中心,监测中心连接供电网络中的单向导通装置上,所述监测中心安装在其中一个轨道交通站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奇朱祥连戴亮张晓峥阚劲松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大全赛雪龙牵引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