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10769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它包括主管体、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主管体具有第一气囊腔道、第二气囊腔道和引流管腔,引流管腔的头端具有引流物进口,引流管腔的尾端具有引流物出口,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的头部与切口内口气囊相连通,第一气囊腔道的尾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注水口,所述的第二气囊腔道的头部与切口外口气囊相连通,第二气囊腔道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注水口;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均设置在主管体上,并且在引流时,所述的切口内口气囊位于切口内口内侧,所述的切口外口气囊位于切口外口外侧以便将切口夹持在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引流时其容易移位脱出的现象,保证引流的顺畅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它包括主管体、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主管体具有第一气囊腔道、第二气囊腔道和引流管腔,引流管腔的头端具有引流物进口,引流管腔的尾端具有引流物出口,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的头部与切口内口气囊相连通,第一气囊腔道的尾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注水口,所述的第二气囊腔道的头部与切口外口气囊相连通,第二气囊腔道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注水口;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均设置在主管体上,并且在引流时,所述的切口内口气囊位于切口内口内侧,所述的切口外口气囊位于切口外口外侧以便将切口夹持在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之间。本技术能够避免引流时其容易移位脱出的现象,保证引流的顺畅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专利说明】三腔双气囊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
,产品适用于所有手术后需要放置引流管的患者。
技术介绍
目前,外科弓丨流的目的是针对积存于体腔内、关节内、器官或组织的液体(包括血液、脓液、炎性渗液、胆汁、分泌液等)引离原处和排出体外,以防止在体腔或手术野内蓄积,继发压迫症状、感染或组织损害。通过观察引流情况还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通过引流后,可以达到减轻压力、缓解疼痛、减轻炎症、防止炎症扩散、有利于炎症消退的目的;血液、渗出液及组织分泌液等,通过引流后,可以达到减轻局部压力、减少液体对周围组织的损害作用、减少合并感染的可能性、有利于伤口愈合等目的。手术后为了达到排除渗出物、观察有无出血、防止消化液积聚、减少吻合口张力等目的,常需放置各种引流管。而手术后放置的各种引流管均需要在引流管周围皮肤进行缝线固定,当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3-5天)时,一旦缝线固定不是特别理想,引流管就容易移位、脱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它能够避免引流时其容易移位脱出的现象,保证引流的顺畅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它包括主管体、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主管体具有第一气囊腔道、第二气囊腔道和引流管腔,引流管腔的头端具有引流物进口,引流管腔的尾端具有引流物出口,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的头部与切口内口气囊相连通,第一气囊腔道的尾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注水口,所述的第二气囊腔道的头部与切口外口气囊相连通,第二气囊腔道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注水口;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均设置在主管体上,并且在引流时,所述的切口内口气囊位于切口内口内侧,所述的切口外口气囊位于切口外口外侧以便将切口夹持在切口内口气囊和切口外口气囊之间。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主管体的具体结构以便插入或拔出切口,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第二气囊腔道和引流管腔均并列设置在主管体的径向上,所述的引流管腔位于主管体的中部,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和第二气囊腔道分别设置在主管体上引流管腔的两侧。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引流管的主管体具有三个腔,两旁的两小腔,也就是第一气囊腔道和第二气囊腔道分别与引流管壁上两气囊相通,通过两气囊注水口可注入生理盐水,使气囊充盈,两充盈气囊分别位于切口内口内和切口外口外,从而固定引流管不脱出切口,保证引流的顺畅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引流管腔的尾端的引流物出口接引流袋,引流液通过引流管腔流入引流袋内。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三腔双气囊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切口内口气囊;2为切口外口气囊;3为第一气囊腔道;3_1为第一气囊注水口 ;4为第二气囊腔道;4-1为第二气囊注水口 ;5为引流管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它包括主管体、切口内口气囊1和切口外口气囊2,主管体具有第一气囊腔道3、第二气囊腔道4和引流管腔5,引流管腔5的头端具有引流物进口 5-1,引流管腔5的尾端具有引流物出口 5-2,第一气囊腔道3的头部与切口内口气囊1相连通,第一气囊腔道3的尾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注水口 3-1,第二气囊腔道4的头部与切口外口气囊2相连通,第二气囊腔道4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注水口 4-1 ;切口内口气囊1和切口外口气囊2均设置在主管体上,并且在引流时,切口内口气囊1位于切口内口内侧,切口外口气囊2位于切口外口外侧以便将切口夹持在切口内口气囊1和切口外口气囊2之间。 如图1所示,第一气囊腔道3、第二气囊腔道4和引流管腔5均并列设置在主管体的径向上,引流管腔5位于主管体的中部,第一气囊腔道3和第二气囊腔道4分别设置在主管体上引流管腔5的两侧。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对于需要手术后放置本引流管的患者,手术后在手术区周围皮肤上作一切口,将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导入,先通过第一气囊注水口 3-1注入生理盐水2ml,使切口内口气囊1充盈,轻拉主管体,确定引流管拉不出切口 ;然后根据手术引流区域确定引流管内段放置长度;再通过第二气囊注水口 4-1注入生理盐水,使切口外口气囊2充盈,确定主管体不会向切口内移动;最后将引流袋接于引流管腔5的引流物出口 5-2,当引流完毕需要拔除引流管时,先抽出切口内口气囊1内水,然后拔去引流管。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管体、切口内口气囊(I)和切口外口气囊(2),主管体具有第一气囊腔道(3)、第二气囊腔道(4)和引流管腔(5),引流管腔(5)的头端具有引流物进口(5-1),引流管腔(5)的尾端具有引流物出口(5-2),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3)的头部与切口内口气囊(I)相连通,第一气囊腔道(3)的尾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注水口(3-1),所述的第二气囊腔道(4)的头部与切口外口气囊(2)相连通,第二气囊腔道(4)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注水口(4-1);切口内口气囊(I)和切口外口气囊(2)均设置在主管体上,并且在引流时,所述的切口内口气囊(I)位于切口内口内侧,所述的切口外口气囊⑵位于切口外口外侧以便将切口夹持在切口内口气囊⑴和切口外口气囊⑵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3)、第二气囊腔道(4)和引流管腔(5)均并列设置在主管体的径向上,所述的引流管腔(5)位于主管体的中部,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3)和第二气囊腔道(4)分别设置在主管体上引流管腔(5)的两侧。【文档编号】A61M25/10GK204092805SQ201420492404【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专利技术者】肖亚飞, 韩小云, 潘霞, 王强, 裴荣权, 屈洪涛 申请人: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腔双气囊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管体、切口内口气囊(1)和切口外口气囊(2),主管体具有第一气囊腔道(3)、第二气囊腔道(4)和引流管腔(5),引流管腔(5)的头端具有引流物进口(5‑1),引流管腔(5)的尾端具有引流物出口(5‑2),所述的第一气囊腔道(3)的头部与切口内口气囊(1)相连通,第一气囊腔道(3)的尾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注水口(3‑1),所述的第二气囊腔道(4)的头部与切口外口气囊(2)相连通,第二气囊腔道(4)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注水口(4‑1);切口内口气囊(1)和切口外口气囊(2)均设置在主管体上,并且在引流时,所述的切口内口气囊(1)位于切口内口内侧,所述的切口外口气囊(2)位于切口外口外侧以便将切口夹持在切口内口气囊(1)和切口外口气囊(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亚飞韩小云潘霞王强裴荣权屈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