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桥和多桥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7016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和多桥底盘。驱动桥包括:桥壳;桥包,桥包设置在桥壳的前方;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设置在桥壳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由于转向机构设置在驱动桥的后方,因而转向机构与桥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机构也无需为了避让桥包而设置过低,因而有效避免转向机构被地面撞坏,从而在保证转向机构动作可靠的同时还提高了驱动桥的工作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了驱动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驱动桥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和多桥底盘。驱动桥包括:桥壳;桥包,桥包设置在桥壳的前方;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设置在桥壳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由于转向机构设置在驱动桥的后方,因而转向机构与桥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机构也无需为了避让桥包而设置过低,因而有效避免转向机构被地面撞坏,从而在保证转向机构动作可靠的同时还提高了驱动桥的工作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了驱动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本技术中的驱动桥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专利说明】驱动桥和多桥底盘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驱动桥和多桥底盘。
技术介绍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有些驱动桥具备转向功能,但转向机构30’通常设置在驱动桥的前方,也就是桥包20’所在的一侧,由于转向机构30’需要避让桥包20’设置,因而通常需要将转向机构30’的横拉杆做成弯曲形,并将横拉杆设置在桥包20’的下方,这样就使得转向机构30’设置位置过低,从而容易导致转向机构30’被地面撞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驱动桥和多桥底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机构因避让桥包而设置过低从而导致易被地面撞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包括:桥壳;桥包,桥包设置在桥壳的前方;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设置在桥壳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 进一步地,驱动桥为后桥。 进一步地,驱动桥包括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与桥壳的两端一一对应并可枢转地连接,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梯形转向臂,第一梯形转向臂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向轮连接;第二梯形转向臂,第二梯形转向臂的第一端与第二转向轮连接;第一转向横拉杆,第一转向横拉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梯形转向臂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转向横拉杆,第二转向横拉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梯形转向臂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中间摇臂,中间摇臂与桥壳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点,中间摇臂位于桥壳的中部,第一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三连接点,且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之间呈二角形。 进一步地,转向机构还包括连接臂,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桥壳连接,连接臂位于桥壳的中部,连接臂的第二端向桥壳的后方伸出,且中间摇臂通过与连接臂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实现与桥壳可枢转地连接。 进一步地,转向机构还包括销轴,连接臂通过销轴与中间摇臂可枢转地连接。 进一步地,当第三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之间的连线与桥壳的长度方向平行时,第二连接点靠近第二转向轮所在的一侧,第三连接点靠近第一转向轮所在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位于中间摇臂的上方,第二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位于中间摇臂的下方。 进一步地,转向机构还包括球头,球头为至少一个,第一转向横拉杆与第一梯形转向臂、第二转向横拉杆与第二梯形转向臂、第一转向横拉杆与中间摇臂、第二转向横拉杆与中间摇臂中的至少一组通过球头连接。 进一步地,驱动桥还包括:下推力杆安装支架,下推力杆安装支架与桥壳连接且向桥壳的下方伸出;下推力杆,下推力杆设置在下推力杆安装支架上,且下推力杆位于桥壳的下方。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桥底盘,包括驱动桥,驱动桥是上述的驱动桥。 本技术中的桥包设置在桥壳的前方,转向机构设置在桥壳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由于转向机构设置在驱动桥的后方,因而转向机构与桥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机构也无需为了避让桥包而设置过低,因而有效避免转向机构被地面撞坏,从而在保证转向机构动作可靠的同时还提高了驱动桥的工作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了驱动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本技术中的驱动桥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中的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意性示出了图3的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10、桥壳;20、桥包;30、转向机构;31、第一梯形转向臂;32、第二梯形转向臂;33、第一转向横拉杆;34、第二转向横拉杆;35、中间摇臂;35a、第一连接点;35b、第二连接点;35c、第三连接点;36、连接臂;37、销轴;38、球头;40、第一转向轮;50、第二转向轮;60、下推力杆安装支架;20’、桥包;30’、转向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作为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桥包括桥壳10、桥包20和转向机构30,桥包20设置在桥壳10的前方,转向机构30设置在桥壳10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由于转向机构30设置在驱动桥的后方,因而转向机构30与桥包20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机构30也无需为了避让桥包20而设置过低,因而有效避免转向机构30被地面撞坏,从而在保证转向机构30动作可靠的同时还提高了驱动桥的工作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了驱动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本技术中的驱动桥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优选地,驱动桥为后桥。 如图3和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驱动桥包括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与桥壳10的两端一一对应并可枢转地连接,转向机构30包括第一梯形转向臂31、第二梯形转向臂32、第一转向横拉杆33、第二转向横拉杆34和中间摇臂35,第一梯形转向臂31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向轮40连接;第二梯形转向臂32的第一端与第二转向轮50连接;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一端与第一梯形转向臂31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一端与第二梯形转向臂32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中间摇臂35与桥壳10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点35a,中间摇臂35位于桥壳10的中部,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点35b,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三连接点35c,且第一连接点35a、第二连接点35b和第三连接点35c之间呈三角形。为了使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转角能够满足理论要求,因而需要将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设置得足够长,但是当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长度和远大于第一转向轮40与第二转向轮50之间的距离时,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会对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运动起到干涉作用,因而不能仅通过增加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长度的方法调整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转角。 本技术中的转向机构中设置有中间摇臂35,通过中间摇臂35将第一转向横拉杆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桥壳(10);桥包(20),所述桥包(20)设置在所述桥壳(10)的前方;转向机构(30),所述转向机构(30)设置在所述桥壳(10)的后方,所述后方向所述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康邓在标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