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芒、粒长及每穗粒数的调控基因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4809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芒、粒长及每穗粒数的调控基因及其应用。首次揭示通过在禾谷类作物中定向调控An-1基因表达水平,可显著调节作物的产量、芒性状、种子形态、种子数量性状、穗型结构等重要的性状,进而达到改良禾谷类作物、增加产量等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芒、粒长及每穗粒数的调控基因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技术和植物学领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芒、粒长及每穗粒数的调控基因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作物的产量难以维持人类的发展。虽然粮食作物的亩产在增加,但总产量难以维持增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全球面临较大的粮食危机。一些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改良显得极为迫切。水稻是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主要分为籼稻(OryzasativaL.ssp.Indica)和粳稻(OryzasativaL.ssp.Japonica)两个亚种。就其起源,研究显示亚洲栽培稻可能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经过驯化而来的。在人工选择的作用下,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如落粒性的降低,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人工驯化基因的克隆,不仅让本专利技术人逐步了解人工选择的机制和栽培稻性状的起源,也为新一代分子育种提供性状改良的分子调控信息。人工驯化基因一般是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完成的,即通过野生祖先种和栽培种杂交,利用杂交后代对数量性状(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进行遗传作图分析,同时制备高世代回交材料将QTL位点分离为孟德尔遗传的单因子,再进行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目前水稻中已有多个与驯化相关的基因被克隆,比如控制落粒的基因qSH1、SH4,控制分蘖角度的基因PROG1,控制红色米皮的基因Rc,控制黑色颖壳的基因Bh4、控制粒宽的基因qSW5和控制糯质的基因Wx。对驯化基因的研究显示性状变化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有些基因的自然突变直接破坏基因功能从而使表型发生变化,如PROG1、Bh4、Rc。有些基因则是通过蛋白质修饰或者调控变化来改变表型,如qSH1在5’调控区的一个SNP变化导致离层的缺失,SH4在编码区的一个SNP变化引起单氨基酸替换使落粒性降低。栽培稻分为粳稻和籼稻加大了水稻驯化的复杂性,最近的研究表明SH4、PROG1、qSW5、Bh4的等位变异在粳稻和籼稻中固定下来,Rc和Wx只在粳稻群体中固定。野生稻的种子普遍具有长芒,芒在种子传播和防止鸟兽食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具芒的种子不易收获和储存,芒在人工选择中逐渐退化丧失,致使大部分栽培稻无芒。很多禾谷类作物种子都有芒,如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和水稻等,芒是这些植物穗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麦中,芒是重要的光合器官之一,其同化产物直接运往所着生的小穗,特别是在灌浆后期对籽粒充实起重要的作用,从农业生产上看,小麦的有芒品系普遍具有较高的产量,芒在小麦中的增产作用使其在漫长的作物驯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与小麦相比,水稻的芒在从野生稻驯化到栽培稻的过程中慢慢退化,因而现在的大部分栽培稻是无芒或短芒品种。长期的QTL研究显示野生稻的芒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且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控制芒的QTL分布在多条染色体上,但目前尚未见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的详细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芒、粒长及每穗粒数的调控基因及其应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调控禾谷类作物农艺性状和/或产量性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调节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的禾谷类作物是禾本科植物;较佳地,所述的禾本科植物是水稻,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和/或所述的农艺性状包括:芒性状、种子形态、种子数量性状、穗型结构(如枝梗数)。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An-1基因编码:(a)如SEQIDNO:2或SEQIDNO:4氨基酸序列的多肽(An-1多肽);(b)将SEQIDNO:2或SEQIDNO:4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多个(如1-20个;较佳地1-10;更佳地1-5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缺失或添加而形成的,且具有(a)多肽功能的由(a)衍生的多肽;或(c)与(a)限定的多肽序列有80%(较佳地90%;更佳地95%;更佳地98%)以上同源性且具有(a)多肽功能的由(a)衍生的多肽。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An-1基因具有SEQIDNO:1或SEQID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其简并的序列。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调控禾谷类作物农艺性状和/或产量性状的方法包括:降低禾谷类作物中An-1的表达;从而:增加产量;降低粒长;增加每穗种子颗粒数;增加每穗枝梗数;缩短种子的芒长;和/或减少种子的有芒率。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降低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包括:将下调An-1基因转录、蛋白表达或蛋白活性的下调剂转入禾谷类作物中;较佳地,所述的下调剂是特异性干扰An-1基因转录的干扰分子。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干扰分子是以An-1基因或其转录本为抑制或沉默靶标的dsRNA、反义核酸、小干扰RNA、微小RNA,或能表达或形成所述dsRNA、反义核酸、小干扰RNA、微小RNA的构建物;较佳地,所述的干扰分子是以SEQIDNO:1或SEQIDNO:3(较佳地,针对SEQIDNO:1或3序列的3’UTR的一部分(SEQIDNO:5))作为沉默靶标的dsRNA或构建物。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干扰分子是构建物,含有式(I)所示的结构:Seq正向-X-Seq反向式(I),式(I)中,Seq正向为SEQIDNO:5所示的多核苷酸,Seq反向为与Seq正向互补的多核苷酸;X为位于Seq正向和Seq反向之间的间隔序列,并且所述间隔序列与Seq正向和Seq反向不互补。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降低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的方法包括:(i)提供携带可干扰基因表达的载体的农杆菌,所述的载体选自下组:(a)含有反方向启动的An-1基因或基因片段(反义分子)的载体;(b)含有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特异性干扰An-1基因表达(或转录)的成分的干扰分子(如式(I)构建物)的载体;(ii)将植物的组织或器官与步骤(i)中的农杆菌接触,从而使所述载体转入植物组织或器官。较佳地,所述降低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的方法还包括:(iii)选择出转入了所述载体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和(iv)将步骤(iii)中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再生成植物。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调控禾谷类作物农艺性状和/或产量性状的方法包括:提高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种子的粒长;减少每穗种子颗粒数;减少每穗枝梗数;增加种子的芒长;和/或增加种子的有芒率。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提高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包括:将An-1基因转入禾谷类作物,获得转化的禾谷类作物。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提高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表达的方法包括:(S1)提供携带表达载体的农杆菌,所述的表达载体含有An-1基因;(S2)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或器官与步骤(S1)中的农杆菌接触,从而使所述的多核苷酸转入植物组织、器官或种子。较佳地,所述提高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表达的方法还包括:(S3)选择出转入了所述的An-1基因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种子;和(S4)将步骤(S3)中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种子再生成植物。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An-1基因的用途,用于调控禾谷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芒、粒长及每穗粒数的调控基因及其应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控禾谷类作物农艺性状和/或产量性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调节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控禾谷类作物农艺性状和/或产量性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调节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其中,所述的An-1基因编码如SEQIDNO:2或SEQIDNO:4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所述的农艺性状选自:芒性状、种子形态、种子数量性状、穗型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禾谷类作物是禾本科植物。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降低禾谷类作物中An-1的表达;从而:增加产量;降低粒长;增加每穗种子颗粒数;增加每穗枝梗数;缩短种子的芒长;和/或减少种子的有芒率。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低禾谷类作物中An-1基因的表达包括:将下调An-1基因转录、蛋白表达或蛋白活性的下调剂转入禾谷类作物中;所述的下调剂是特异性干扰An-1基因转录的干扰分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扰分子是以An-1基因或其转录本为抑制或沉默靶标的dsRNA、反义核酸、小干扰RNA、微小RNA,或能表达或形成所述dsRNA、反义核酸、小干扰RNA、微小RNA的构建物。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扰分子是以SEQIDNO:1或SEQIDNO:3作为沉默靶标的dsRNA或构建物。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斌刘惠罗江虹周桃英顾本国朱静洁上官颖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