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建波专利>正文

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7467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1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阀盖、弹簧筒、手动控制组件以及自动控制组件,其中,自动控制组件包括:下阀杆,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地套设在下阀杆上的挡圈、上阀塞片、下阀塞片、膜垫和簧托,以及同轴固定地套设在膜垫上的膜片,所述上阀塞片和下阀塞片用于控制阀体上液体流动通道开口的大小,膜片具有向上或向下拱起的呈环状的凸起部,膜片的边缘固定在弹簧筒的内壁上,簧托的下端套有弹簧,弹簧放置在弹簧筒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自动控制组件结构简单、零件少,容易生产且成本低;下阀杆根据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压差自动上升或者下降,从而自动调节液体流量使得原设定流量保持不变,自动控制精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阀,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流体流量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属于阀门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由20余种零件组成,主要包括:阀体、阀盖、弹簧筒、流量牌、旋塞、套筒、自动阀塞、弹簧、密封圈、垫等,可见其结构复杂,成本因而较高。最关键的是,自动阀塞与套筒均为铜质物品,不仅成本高,而且导致了阀门在运行中摩擦阻力大,从而降低了阀门控制流量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更低、控制流量精度更高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分别设置在前述阀体上、下两端的阀盖和弹簧筒,前述阀体上形成有导压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前述阀盖上和控制阀腔体内的手动控制组件、以及设置在控制阀腔体内的自动控制组件, 前述手动控制组件包括:贯穿前述阀盖的上阀杆,分别设置在前述上阀杆上、下两端的磁卡锁和呈桶状的旋塞;前述阀盖的端面上设置有显示牌,旋塞的外部套有套筒,前述套筒镶嵌在阀体的内壁上,旋塞能够相对于套筒转动,旋塞和套筒的侧壁上均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通孔; 前述自动控制组件包括:下阀杆,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地套设在前述下阀杆上的挡圈、上阀塞片、下阀塞片、膜垫和簧托,以及同轴固定地套设在所述膜垫上的膜片;前述上阀塞片和下阀塞片用于控制阀体上液体流动通道开口的大小,前述膜片具有向上或向下拱起的呈环状的凸起部,膜片的边缘固定在弹簧筒的内壁上,前述簧托的下端套有弹簧,前述弹黃放直在弹黃筒内。 前述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前述上阀塞片的外侧面和下阀塞片的外侧面各形成有至少三条减阻筋。 前述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前述旋塞和套筒采用不锈钢制成。 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1、自动控制组件结构简单、零件少,不仅容易生产制造,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2、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存在压差时,膜片自动带动下阀杆上升或者下降,从而自动的控制阀体上液体流动通道开口的大小,最终使得原设定流量保持不变,自动控制精度闻; 3、上阀塞片和下阀塞片的外侧面各形成有至少三条减阻筋,有效减少了上阀塞片、下阀塞片与阀体之间的摩擦,进一步提高了自动控制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自动控制组件向上运动至最大行程处的结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在自动控制组件向下运动至最大行程处的结构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_阀体,2_阀盖,3_上阀杆,4_显不牌,5_旋塞,6_套筒,7-挡圈,8-下阀杆,9-上阀塞片,10-下阀塞片,11-膜垫,12-膜片,13-簧托,14-弹簧,15-弹簧筒,16-磁卡锁,17-导压孔,箭头表示液体流动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 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1、阀盖2、弹簧筒15手动控制组件以及自动控制组件,其中,阀盖2和弹簧筒15分别设置在阀体I的上、下两端,阀体I上形成有导压孔17,手动控制组件设置在阀盖2上和控制阀腔体内,自动控制组件设置在控制阀腔体内。下面分别介绍手动控制组件和自动控制组件的结构。 参照图1和图2,手动控制组件包括:上阀杆3、磁卡锁16和旋塞5,磁卡锁16和旋塞5分别设置在上阀杆3的上、下两端,旋塞5呈桶状、开口背向磁卡锁16。另外,阀盖2的端面上还设置有显示牌4,旋塞5的外部套有套筒6,套筒6镶嵌在阀体I的内壁上,旋塞5能够相对于套筒6转动,旋塞5和套筒6的侧壁上均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通孔。旋塞5和套筒6优选采用不锈钢制成。手动转动上阀杆3,上阀杆3带动旋塞5转动,当旋塞5和套筒6上的通孔完全重合或者部分重合时,控制阀被打开,液体即可通过,流量大小由旋塞5和套筒6上的通孔的重合程度决定,并且可以从显示牌4上直接读出。 参照图1和图2,自动控制组件包括:下阀杆8,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地套设在所述下阀杆8上的挡圈7、上阀塞片9、下阀塞片10、膜垫11和簧托13,以及同轴固定地套设在膜垫11上的膜片12。其中,挡圈7用于控制自动控制组件向下运动的最大行程;上阀塞片9和下阀塞片10用于控制阀体I上液体流动通道开口的大小;膜片12具有向上或者向下拱起的凸起部,凸起部呈环状,膜片12的边缘固定在弹簧筒15的内壁上;簧托13的下端套有弹簧14,弹簧14放置在弹簧筒15内。当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存在压差变化时,膜片12发生形变,并带动下阀杆8、下阀塞片10、上阀塞片9、挡圈7上升或下降,从而自动的控制了阀体上液体流动通道开口的大小,最终使得原设定流量保持不变,实现了液体流量的自动控制,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上阀塞片9的外侧面和下阀塞片10的外侧面各形成有至少三条减阻筋,减阻筋有效减少了上阀塞片9、下阀塞片10与阀体I之间的摩擦,进一步提高了自动控制的精度。 本技术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其控制液体流量的详细过程为: 手动转动上阀杆3,上阀杆3带动旋塞5转动,当旋塞5和套筒6上的通孔完全重合或者部分重合时,控制阀被打开,液体流量大小由旋塞5和套筒6上的通孔的重合程度决定,并且可以从显示牌4上直接读出; 当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压差P1-P3增大时(即水流增大时),膜片12发生形变(向弹簧筒15的底部移动),并带动下阀杆8、下阀塞片10、上阀塞片9、挡圈7下移,阀体上液体流动通道的开口逐渐变小,增大的水流逐渐减小,最终使得P2-P3压差保持不变,原设定流量保持不变,实现了液体流量的自动控制; 当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压差P1-P3减小时(即水流减小时),膜片12在自身弹力和弹簧14的作用下复位,此时带动下阀杆8、下阀塞片10、上阀塞片9、挡圈7上移,阀体上液体流动通道的开口逐渐变大,减小的水流逐渐增大,最终使得P2-P3压差保持不变,原设定流量保持不变,实现了液体流量的自动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1),分别设置在所述阀体(1)上、下两端的阀盖(2)和弹簧筒(15),所述阀体(1)上形成有导压孔(1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阀盖(2)上和控制阀腔体内的手动控制组件、以及设置在控制阀腔体内的自动控制组件,所述手动控制组件包括:贯穿所述阀盖(2)的上阀杆(3),分别设置在所述上阀杆(3)上、下两端的磁卡锁(16)和呈桶状的旋塞(5);所述阀盖(2)的端面上设置有显示牌(4),旋塞(5)的外部套有套筒(6),所述套筒(6)镶嵌在阀体(1)的内壁上,旋塞(5)能够相对于套筒(6)转动,旋塞(5)和套筒(6)的侧壁上均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通孔;所述自动控制组件包括:下阀杆(8),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地套设在所述下阀杆(8)上的挡圈(7)、上阀塞片(9)、下阀塞片(10)、膜垫(11)和簧托(13),以及同轴固定地套设在所述膜垫(11)上的膜片(12);所述上阀塞片(9)和下阀塞片(10)用于控制阀体(1)上液体流动通道开口的大小,所述膜片(12)具有向上或向下拱起的呈环状的凸起部,膜片(12)的边缘固定在弹簧筒(15)的内壁上,所述簧托(13)的下端套有弹簧(14),所述弹簧(14)放置在弹簧筒(15)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1),分别设置在所述阀体(I)上、下两端的阀盖(2)和弹簧筒(15),所述阀体(I)上形成有导压孔(1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阀盖(2 )上和控制阀腔体内的手动控制组件、以及设置在控制阀腔体内的自动控制组件, 所述手动控制组件包括:贯穿所述阀盖(2)的上阀杆(3),分别设置在所述上阀杆(3)上、下两端的磁卡锁(16)和呈桶状的旋塞(5);所述阀盖(2)的端面上设置有显示牌(4),旋塞(5 )的外部套有套筒(6 ),所述套筒(6 )镶嵌在阀体(I)的内壁上,旋塞(5 )能够相对于套筒(6)转动,旋塞(5)和套筒(6)的侧壁上均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通孔; 所述自动控制组件包括:下阀杆(8),从上至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王建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