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689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0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壳体设有通孔,壳体中设置有顶杆,顶杆设置在通孔中,顶杆内凹形成斜面,空腔中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和顶杆之间设置有限位板,支撑柱设置有定位轴芯,空腔中设置有动合静触桥,动合静触桥上固定有动断静触桥,动断静触桥与动合静触桥固定,动断静触桥设置有动断触点,连接板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板设置有转轴,接触板设置有触点,限位导板与动断触点和动合触点固定,接触板插入限位导板中;定位轴芯套合有压紧板和复位弹簧。该行程开关通过对开关内部的接触板移动轨迹进行限定,进而对触头接触准确性提供了保证,使得其运行更加平稳,提高了内部元件的移动速度,使得开关的反应效率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开关是指一个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行程开关是位置开关(又称限位开关)的一种,是一种常用的小电流主令电器。利用生产机械运动部件的碰撞使其触头动作来实现接通或分断控制电路,达到一定的控制目的。通常,这类开关被用来限制机械运动的位置或行程,使运动机械按一定位置或行程自动停止、反向运动、变速运动或自动往返运动等。在电气控制系统中,位置开关的作用是实现顺序控制、定位控制和位置状态的检测。用于控制机械设备的行程及限位保护。行程开关是用以反应工作机械的行程,发出命令以控制其运动方向和行程大小的开关,主要用于机床、自动生产线和其它机械的限位及程序控制。行程开关由于是通过碰撞进行限位,在来回的碰撞中,持续的振动容易造成开关内部的元件产生松动,使得开关内部器件的运行轨迹或者连接牢固度受到影响,造成行程开关无法工作,行程开关的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要求,并且行程开关内部元件的移动效率低,经常出现滞后性,导致开关的反应速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很大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行程开关内部器件的运行轨迹或者连接牢固度由于持续的撞击受到影响,并且内部元件的移动效率低,经常出现滞后性导致开关的反应速度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该行程控制结构通过对开关内部的接触板移动轨迹进行限定,进而对触头接触准确性提供了保证,使得其运行更加平稳,并且提高了内部元件的移动速度,使得开关的反应效率提高,解决了现有行程开关内部器件的运行轨迹或者连接牢固度由于持续的撞击受到影响,并且内部元件的移动效率低,经常出现滞后性导致开关的反应速度慢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与壳体内部连通,壳体的空腔中设置有顶杆,顶杆设置在通孔中,顶杆的顶端设置在壳体外部,顶杆的顶端内凹形成对称斜面并且斜面的底端与顶杆的侧壁连通,斜面的顶端位于顶杆的中心处,斜面设置在壳体外部,且顶杆能够沿着自身轴线在通孔中进行铅垂方向的移动,空腔中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设置在顶杆的下方,支撑柱和顶杆之间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的顶端与顶杆的底端连接,限位板的底端与支撑柱顶端连接,且限位板的端面尺寸大于通孔的端面尺寸,支撑柱设置有定位轴芯,定位轴芯的顶端与支撑柱的底端连接,且顶杆的中心线、限位板的中心线、支撑柱的中心线以及定位轴芯的中心线重合,空腔中设置有呈倒L型结构的动合静触桥,动合静触桥的外侧壁与空腔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对称设置在定位轴芯的两侧,在每一个动合静触桥上固定有呈L型结构的动断静触桥,动断静触桥的外侧壁与对应的动合静触桥的内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的内侧顶端设置有动合触点,动断静触桥的内侧设置有动断触点,动断触点设置在对应的动合触点的正下方,空腔中设置有若干个接线座,接线座的顶端与动断静触桥和动合静触桥的底端接触,接线座的顶端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设置在动断静触桥之间,定位轴芯穿过支撑板,支撑柱的外壁对称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一端与支撑柱的外壁固定,另一端连接有接触板,连接板设置有转轴,转轴穿过连接板的中心后两端分别与空腔壁面固定,且连接板能够绕着转轴转动,接触板设置在动断触点和动合触点之间,接触板的两端均设置有触点,在同一侧的动断触点和动合触点之间设置有限位导板,限位导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动断触点和动合触点固定,对应的接触板一端插入限位导板中,且接触板能够沿着限位导板进行铅垂方向的移动;所述定位轴芯的外壁上套合有压紧板和复位弹簧,压紧板设置在复位弹簧的正上方,且压紧板设置在动断静触桥之间,压紧板设置在连接板的下方,复位弹簧的底端与支撑板的顶端接触。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行程开关通过对开关内部的接触板移动轨迹进行限定,进而对触头接触准确性提供了保证,使得其运行更加平稳,并且提高了内部元件的移动速度,使得开关的反应效率提高,解决了现有行程开关内部器件的运行轨迹或者连接牢固度由于持续的撞击受到影响,并且内部元件的移动效率低,经常出现滞后性导致开关的反应速度慢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一壳体;2—压紧板;3—顶杆;4一限位板;5—支撑柱;6—连接板;7—转轴;8—动合触点;9一触点;10—接触板;11 一动断触点;12—动断静触桥;13—动合静触桥;14一接线座;15—支撑板;16—复位弹簧;17—定位轴芯;18—限位导板;19一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1,所述壳体1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与壳体1内部连通,壳体1的空腔中设置有顶杆3,顶杆3设置在通孔中,顶杆3的顶端设置在壳体1外部,顶杆3的顶端内凹形成对称斜面19,并且斜面19的底端与顶杆3的侧壁连通,斜面19的顶端位于顶杆3的中心处,斜面19设置在壳体1外部,且顶杆3能够沿着自身轴线在通孔中进行铅垂方向的移动,空腔中设置有支撑柱5,支撑柱5设置在顶杆3的下方,支撑柱5和顶杆3之间设置有限位板4,限位板4的顶端与顶杆3的底端连接,限位板4的底端与支撑柱5顶端连接,且限位板4的端面尺寸大于通孔的端面尺寸,支撑柱5设置有定位轴芯17,定位轴芯17的顶端与支撑柱5的底端连接,且顶杆3的中心线、限位板4的中心线、支撑柱5的中心线以及定位轴芯17的中心线重合,空腔中设置有呈倒L型结构的动合静触桥13,动合静触桥13的外侧壁与空腔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13对称设置在定位轴芯17的两侧,在每一个动合静触桥13上固定有呈L型结构的动断静触桥12,动断静触桥12的外侧壁与对应的动合静触桥13的内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13的内侧顶端设置有动合触点8,动断静触桥12的内侧设置有动断触点11,动断触点11设置在对应的动合触点8的正下方,空腔中设置有若干个接线座14,接线座14的顶端与动断静触桥12和动合静触桥13的底端接触,接线座14的顶端设置有支撑板15,支撑板15设置在动断静触桥12之间,定位轴芯17穿过支撑板15,支撑柱5的外壁对称设置有连接板6,连接板6 —端与支撑柱5的外壁固定,另一端连接有接触板10,连接板6设置有转轴7,转轴7穿过连接板6的中心后两端分别与空腔壁面固定,且连接板6能够绕着转轴7转动,接触板10设置在动断触点11和动合触点8之间,接触板10的两端均设置有触点9,在同一侧的动断触点11和动合触点8之间设置有限位导板18,限位导板18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动断触点11和动合触点8固定,对应的接触板10 —端插入限位导板18中,且接触板10能够沿着限位导板18进行铅垂方向的移动;所述定位轴芯17的外壁上套合有压紧板2和复位弹簧16,压紧板2设置在复位弹簧16的正上方,且压紧板2设置在动断静触桥12之间,压紧板2设置在连接板6的下方,复位弹簧16的底端与支撑板15的顶端接触。在行程开关的工作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1),所述壳体(1)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与壳体(1)内部连通,壳体(1)的空腔中设置有顶杆(3),顶杆(3)设置在通孔中,顶杆(3)的顶端设置在壳体(1)外部,顶杆(3)的顶端内凹形成对称斜面(19),并且斜面(19)的底端与顶杆(3)的侧壁连通,斜面(19)的顶端位于顶杆(3)的中心处,斜面(19)设置在壳体(1)外部,且顶杆(3)能够沿着自身轴线在通孔中进行铅垂方向的移动,空腔中设置有支撑柱(5),支撑柱(5)设置在顶杆(3)的下方,支撑柱(5)和顶杆(3)之间设置有限位板(4),限位板(4)的顶端与顶杆(3)的底端连接,限位板(4)的底端与支撑柱(5)顶端连接,且限位板(4)的端面尺寸大于通孔的端面尺寸,支撑柱(5)设置有定位轴芯(17),定位轴芯(17)的顶端与支撑柱(5)的底端连接,且顶杆(3)的中心线、限位板(4)的中心线、支撑柱(5)的中心线以及定位轴芯(17)的中心线重合,空腔中设置有呈倒L型结构的动合静触桥(13),动合静触桥(13)的外侧壁与空腔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13)对称设置在定位轴芯(17)的两侧,在每一个动合静触桥(13)上固定有呈L型结构的动断静触桥(12),动断静触桥(12)的外侧壁与对应的动合静触桥(13)的内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13)的内侧顶端设置有动合触点(8),动断静触桥(12)的内侧设置有动断触点(11),动断触点(11)设置在对应的动合触点(8)的正下方,空腔中设置有若干个接线座(14),接线座(14)的顶端与动断静触桥(12)和动合静触桥(13)的底端接触,接线座(14)的顶端设置有支撑板(15),支撑板(15)设置在动断静触桥(12)之间,定位轴芯(17)穿过支撑板(15),支撑柱(5)的外壁对称设置有连接板(6),连接板(6)一端与支撑柱(5)的外壁固定,另一端连接有接触板(10),连接板(6)设置有转轴(7),转轴(7)穿过连接板(6)的中心后两端分别与空腔壁面固定,且连接板(6)能够绕着转轴(7)转动,接触板(10)设置在动断触点(11)和动合触点(8)之间,接触板(10)的两端均设置有触点(9),在同一侧的动断触点(11)和动合触点(8)之间设置有限位导板(18),限位导板(18)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动断触点(11)和动合触点(8)固定,对应的接触板(10)一端插入限位导板(18)中,且接触板(10)能够沿着限位导板(18)进行铅垂方向的移动;所述定位轴芯(17)的外壁上套合有压紧板(2)和复位弹簧(16),压紧板(2)设置在复位弹簧(16)的正上方,且压紧板(2)设置在动断静触桥(12)之间,压紧板(2)设置在连接板(6)的下方,复位弹簧(16)的底端与支撑板(15)的顶端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能够提高反应效率的行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1),所述壳体(I)的顶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与壳体(I)内部连通,壳体(I)的空腔中设置有顶杆(3),顶杆(3)设置在通孔中,顶杆(3)的顶端设置在壳体(I)外部,顶杆(3)的顶端内凹形成对称斜面(19),并且斜面(19)的底端与顶杆(3)的侧壁连通,斜面(19)的顶端位于顶杆(3)的中心处,斜面(19)设置在壳体(I)外部,且顶杆(3)能够沿着自身轴线在通孔中进行铅垂方向的移动,空腔中设置有支撑柱(5 ),支撑柱(5 )设置在顶杆(3 )的下方,支撑柱(5 )和顶杆(3)之间设置有限位板(4),限位板(4)的顶端与顶杆(3)的底端连接,限位板(4)的底端与支撑柱(5 )顶端连接,且限位板(4 )的端面尺寸大于通孔的端面尺寸,支撑柱(5 )设置有定位轴芯(17),定位轴芯(17)的顶端与支撑柱(5)的底端连接,且顶杆(3)的中心线、限位板(4)的中心线、支撑柱(5)的中心线以及定位轴芯(17)的中心线重合,空腔中设置有呈倒L型结构的动合静触桥(13),动合静触桥(13)的外侧壁与空腔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13)对称设置在定位轴芯(17)的两侧,在每一个动合静触桥(13)上固定有呈L型结构的动断静触桥(12),动断静触桥(12)的外侧壁与对应的动合静触桥(13)的内侧壁固定,动合静触桥(13)的内侧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佳袁祖斌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锐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