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金进专利>正文

一种减震部件及具有该减震部件的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4540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4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公开一种减震部件,减震部件包括靠近地面的开口底端、与开口底端相对置的封闭顶端、及直线连接开口底端边缘和封闭顶端边缘的连接面,连接面和封闭顶端形成变形腔室;封闭顶端边缘均向封闭顶端中心且向上凸出设置;连接面上设有多个减震单体,相邻减震单体之间设有减震槽体,减震槽体顶部呈向上且垂直于连接面方向弯曲的弧面状;每个减震单体上设有连接槽部,连接槽部向上且向垂直于连接面方向凹陷设置,连接槽部的深度为减震槽体的深度的35%~5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减震部件的鞋底,而减震部件可设置在鞋底前掌部位和/或后跟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变形后及时有效复原能力以及良好的持久稳定的缓震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部件及具有该减震部件的鞋底
本技术涉及鞋类
,具体是涉及一种减震部件及具有该减震部件的鞋。
技术介绍
运动时,人在触地过程中,地面对人的脚部有支撑反作用力,该力会对人产生有较大危害的震荡波,使骨骼、肌肉或关节等组织产生损伤和病变。有研究表明,运动者脚跟处所承受的冲击力是其自身体重的三倍,因此运动鞋的缓冲减震功能是鞋底设计开发的重要一环。现有鞋子常用的后跟减震技术是利用MD中底本身具有的易变形、回复能力强的特性起到缓冲减震作用,但存在的技术缺陷是MD中底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自身张力、拉力和韧性均不够,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部件及具有该减震部件的鞋底,具有变形后及时有效复原能力以及良好的持久稳定的缓震能力。 本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减震部件,所述减震部件包括靠近地面的开口底端、与所述开口底端相对置的封闭顶端、以及直线连接所述开口底端边缘和所述封闭顶端边缘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和所述封闭顶端形成底端开口的变形腔室; 所述封闭顶端边缘均向所述封闭顶端中心且向上凸出设置,所述封闭顶端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开口底端的面积; 所述连接面在靠近所述变形腔室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减震单体,相邻所述减震单体之间设有减震槽体,所述减震槽体顶部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方向弯曲的弧面状; 每个所述减震单体上设有连接槽部,所述连接槽部向上且向垂直于所述连接面方向凹陷设置,所述连接槽部的深度为所述减震槽体的深度的35%?50%。 优选地,所述减震部件的材质为橡胶。 优选地,所述连接槽部的顶端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方向弯曲的弧面状。 优选地,所述减震部件的形状为上窄下宽的圆锥台形。 优选地,所述减震部件的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方锥台形。 优选地,所述开口底端和所述封闭顶端之间的高度差为5mm?15mm。 优选地,每个所述减震单体上的所述连接槽部设为一个,且所述连接槽部与所述开口底端相平行。 优选地,每个减震单体上的所述连接槽部设为2个或2个以上,且2个或2个以上的所述连接槽部相互间隔且不相交。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减震部件,所述减震部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靠近地面的触地面上,且所述开口底端与所述触地面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减震部件设置在所述触地面的前掌部位和/或后跟部位上。 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由于减震部件封闭顶端横截面面积小于开口底端面积,使得减震部件的封闭顶端受力后易发生向开口底端方向变形,而封闭顶端和连接面形成类似于拱形的变形腔室,具有良好的缓震能力;再加上封闭顶端边缘均向封闭顶端中心且向上凸出设置,进一步增强减震部件的缓震能力;而连接面上设有减震单体、减震槽体和连接槽部,其各自的顶部均呈弧面状,也可提升减震部件的缓震能力,同时增强连接面的变形能力,使之更易变形而储存能量,变形量更大。而且,连接面上的连接槽部深度仅为减震槽体的深度的35%?50%,使得连接面在去力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复原,使得减震部件的结构能够在多次受力变形后仍可保持原状,并持久稳定发挥应有的缓震能力。本技术减震部件结构简单,应用在鞋底上可大大提升鞋底的缓震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减震部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技术减震部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技术连接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技术连接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技术连接面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鞋底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减震部件;11.开口底端;12.封闭顶端;13.连接面;131.减震单体;132.减震槽体;133.连接槽部;20.触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部件10,优先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所述减震部件10包括靠近地面的开口底端11、与所述开口底端11相对置的封闭顶端12、以及直线连接所述开口底端11边缘和所述封闭顶端12边缘的连接面13,所述连接面13和所述封闭顶端12形成底端开口的变形腔室。而本实施例所述减震部件10的形状可以是圆锥台形且所述封闭顶端12边缘均向所述封闭顶端12中心且向上凸出设置:即所述开口底端11呈圆形,所述封闭顶端12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封闭顶端1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开口底端11的面积,如图1所示;所述减震部件10的形状也可以是方锥台形且所述封闭顶端12边缘均向所述封闭顶端12中心且向上凸出设置:即所述开口底端11呈方形,所述封闭顶端12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所述封闭顶端1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开口底端11的面积,如图2所示。所述开口底端11和所述封闭顶端12之间的高度差为5mm?15mm。 实施例一: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面13在靠近所述变形腔室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减震单体131,相邻所述减震单体131之间设有减震槽体132,所述减震槽体132顶部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弯曲的弧面状。每个所述减震单体131上设有连接槽部133,所述连接槽部133的深度为所述减震槽体132的深度的35%?50%,如图5所示。 参考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减震单体131上的所述连接槽部133设为一个,且所述连接槽部133与所述开口底端11相平行。所述连接槽部133向上且向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凹陷设置,其顶端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弯曲的弧面状。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包括上述减震部件10,所述减震部件10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靠近地面的触地面20上,且所述开口底端11与所述触地面20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减震部件10设置在所述触地面20的前掌部位和/或后跟部位上,如图6所示。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二中,所述连接面13在靠近所述变形腔室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减震单体131,相邻所述减震单体131之间设有减震槽体132,所述减震槽体132顶部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弯曲的弧面状。每个所述减震单体131上设有连接槽部133,所述连接槽部133的深度为所述减震槽体132的深度的35%?50%,如图5所示。 参考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减震单体131上的所述连接槽部133设为2个或2个以上,且2个或2个以上的所述连接槽部133相互间隔且不相交。所述连接槽部133向上且向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凹陷设置,其顶端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弯曲的弧面状。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包括上述减震部件10,所述减震部件10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靠近地面的触地面20上,且所述开口底端11与所述触地面20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减震部件10设置在所述触地面20的前掌部位和/或后跟部位上,如图6所示。 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技术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件(10)包括靠近地面的开口底端(11)、与所述开口底端(11)相对置的封闭顶端(12)、以及直线连接所述开口底端(11)边缘和所述封闭顶端(12)边缘的连接面(13),所述连接面(13)和所述封闭顶端(12)形成底端开口的变形腔室;所述封闭顶端(12)边缘均向所述封闭顶端(12)中心且向上凸出设置,所述封闭顶端(1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开口底端(11)的面积;所述连接面(13)在靠近所述变形腔室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减震单体(131),相邻所述减震单体(131)之间设有减震槽体(132),所述减震槽体(132)顶部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弯曲的弧面状;每个所述减震单体(131)上设有连接槽部(133),所述连接槽部(133)向上且向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凹陷设置,所述连接槽部(133)的深度为所述减震槽体(132)的深度的35%~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件(10)包括靠近地面的开口底端(11)、与所述开口底端(11)相对置的封闭顶端(12)、以及直线连接所述开口底端(11)边缘和所述封闭顶端(12)边缘的连接面(13),所述连接面(13)和所述封闭顶端(12)形成底端开口的变形腔室; 所述封闭顶端(12)边缘均向所述封闭顶端(12)中心且向上凸出设置,所述封闭顶端(1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开口底端(11)的面积; 所述连接面(13)在靠近所述变形腔室的端面上设有多个减震单体(131),相邻所述减震单体(131)之间设有减震槽体(132),所述减震槽体(132)顶部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弯曲的弧面状; 每个所述减震单体(131)上设有连接槽部(133),所述连接槽部(133)向上且向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凹陷设置,所述连接槽部(133)的深度为所述减震槽体(132)的深度的 35%?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件(10)的材质为橡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部(133)的顶端呈向上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面(13)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进
申请(专利权)人:张金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