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3453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7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大部分运动鞋在减震设计方面,结构设计的美观性多于其实用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上而下包括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之间设置有若干双减震单元,由上、下两个圆筒形的弹性元件套接组成,上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内底底面,下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外底顶面,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内均设置有中空的连通管道,与弹性元件的筒内空间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触点分散逐级减震的原理,在鞋内底和外底之间设置双减震单元,并利用连通管道将所有双减震单元连通,在受到压力时变形更大,吸收的震动更大,减震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
本技术涉及一种鞋底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
技术介绍
鞋底的减震性能是影响鞋类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运动鞋在减震设计方面,结构设计的美观性多于其实用性,而且减震鞋的设计多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作用,而忽略了人这一主体的存在,有些甚至限制了人体自身的减震系统。还有一些产品只注重局部的减震,局限于后跟部位,造成运动的能量回归差,减震性能不够完善。因而,结合足部减震系统的基本力学特征设计一种结构优良的鞋底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依据足部缓冲震动的基本力学特征,得出能够维护足部减震系统的鞋底减震结构,提高减震效果。 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自上而下包括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其特征在于: 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之间设置有若干双减震单元; 双减震单元由上、下两个圆筒形的弹性元件套接组成,上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内底底面,下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外底顶面。 上部弹性元件的直径略小于下部弹性元件的直径,分别为小弹性元件和大弹性元件,大弹性元件套于小弹性元件外。 大弹性元件的高度优选为10mm-14mm,小弹性元件的高度优选为两者的壁厚均优选为2mm_3.5mm。 双减震单元包括承重双减震单元、支撑双减震单元、过渡双减震单元和辅助双减震单元; [0011 ] 承重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24mm-28mm,位于足部后跟部位; 支撑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6mm-20mm,位于大拇趾、第一跖、第三跖和踵心部位; 过渡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4mm-18mm,位于第二到第五趾以及第二、四、五跖部位; 辅助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0_-14_,位于足部腰窝部位外侧,设置前后两个。 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内均设置有中空的连通管道,与弹性元件的筒内空间连通; 连通管道始于足部后跟部位,经踵心部位后分为两路: 一路经足部腰窝部位外侧和第五跖部位后再分为两支,一支经过第五到一趾部位,另一支经过第四到一跖部位; 另一路再分为两支,一支经第一跖部位到大拇趾部位,另一支到第三跖部位。 大弹性元件和小弹性元件的筒壁呈螺纹状。 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I)本技术的鞋底结构有大小弹性元件组成的减震单元,与整体由橡胶构成的鞋底相比,或者与由单个减震单元排列构成的鞋底相比,在受到压力时变形更大,吸收的震动更大,因此减震效果更好。 (2)减震单元的外壁上成型有螺纹,进一步增大了减震元件在受压时的变形量,即提闻了减震兀件的弹性,从而提闻了减震鞋底的减震效果。 (3)减震单元内部中空,更进一步增大了减震元件在受压时的变形量,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闻了减震鞋底的减震效果。 (4)减震单元在鞋底上依据足部缓冲震动的基本力学路线排列,能够维护足部减震系统。 本技术触点分散逐级减震的原理是: 第一级,置于后跟部位的承重双减震单元为第一梯队,起到的是承重作用,并在快速变向运动的开始阶段,利用足后跟部位的承重双减震单元将能量传导到该减震材料中储存起来。 第二级,安置于大拇趾、第一跖、第三跖和踵心部位的支撑双减震元件为第二梯队,在快速变向中期,鞋底由被动阻力用力过程逐渐向主动发力过程转变,该减震单元可以保证过渡的稳定和快速。 第三级,安置于第二到第五趾部位,以及第二、四、五跖趾部位的过渡双减震元件为第三梯队,在快速变向末期,反弹材料将储存的能量经减震单元向运动方向快速释放,实现力的传导。 第四级,安置于腰窝外侧部位的辅助双减震单元为第四梯队,起辅助支撑作用。 (5)本技术的减震鞋底可以将每一步的能量都储存下来,然后再回馈到下一步运动中去。在提供缓冲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将每次蹬踏的能量转化为帮助移动的动力,使穿着者运动起来因此更加轻松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减震鞋底的结构图。 图2为减震鞋底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减震鞋底的俯视图。 图4为减震鞋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鞋底布局图。 图中,1-鞋底中底,2-鞋底外底,3-鞋底内底,4-足部后跟部位,5-足部腰窝部位, 6-足部前掌部位,7-承重双减震单元,8-支撑双减震单元,9-过渡双减震单元,10-辅助双减震单元,11-连通管道,12-大弹性元件,13-小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自上而下包括鞋底内底3和鞋底外底4,均为橡胶材质,鞋底内底3和鞋底外底4之间设置有若干双减震单元,所有的双减震单元形成了鞋底中底I。双减震单元由上、下两个圆筒形的弹性元件套接组成,均为弹性材料(如PU或者娃胶),双减震元件内部中空的结构形式增大了双减震元件在受压时的变形量,提高了减震鞋底的减震效果。上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内底3底面,下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外底4顶面。上部弹性元件的直径略小于下部弹性元件的直径(相差5_),分别为小弹性元件13和大弹性元件12,大弹性元件12套于小弹性元件13外。大弹性元件12的高度优选为10_-14_,小弹性元件13的高度优选为6_-10_,两者的壁厚均优选为2mm-3.5_。壁厚可根据需要调整以实现不同的减震性能,其壁厚越小,减震元件受力时变形越大,其减震效果也越好。大、小弹性元件组成的双减震单元与整体由橡胶构成的鞋底相比,或者与由单个减震单元排列构成的鞋底相比,在受到压力时变形更大,吸收的震动更大,因此减震效果更好。大弹性元件12和小弹性元件13的筒壁呈螺纹状,大弹性元件12的内壁上的螺纹与小弹性元件13外壁上的螺纹相对,进一步增大了双减震元件在受压时的变形量,即提高了双减震元件的弹性,从而提高了减震鞋底的减震效果。 足部缓冲震动的基本力学路线是指在行走,跑步状态下,足后跟部位先受力,力量传递到足弓部位的同时往距骨传递,然后传递到腿上,后跟部位的力量可以同时传递到跖趾部位的肌肉和骨头缝隙填充物。在跖趾部位落地后,最先受力的是第四跖趾到第三跖趾,再传递到第五跖趾,然后是第二跖趾和第一跖趾,在脚趾部位,最开始时第一趾,最后是第二趾到第五趾。双减震单元在鞋底上的排列依据足部缓冲震动的基本力学路线,有大小、部位、弹性、硬度和次序之分,具体包括承重双减震单元7、支撑双减震单元8、过渡双减震单元9和辅助双减震单元10四类: 1、承重双减震单元7为第一梯队,起承重减震作用,在快速变向运动的开始阶段,利用足后跟部位的承重双减震单元将能量传导到该减震材料中储存起来,为邵氏硬度为70-80A弹性好的双减震元件,底面的直径优选为24mm-28mm,位于足部后跟部位4 ; 2、支撑双减震单元8为第二梯队,起支撑减震作用,在快速变向中期,鞋底由被动阻力用力过程逐渐向主动发力过程转变,该减震单元可以保证过渡的稳定和快速,为邵氏硬度为60-70A弹性佳的双减震兀件,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6mm-20mm,位于大拇趾、第一妬、第三跖和踵心部位; 3、过渡双减震单元9为第三梯队,起过渡减震作用,在快速变向末期,反弹材料将储存的能量经减震单元向运动方向快速释放,实现力的传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自上而下包括鞋底内底(3)和鞋底外底(4),其特征在于:鞋底内底(3)和鞋底外底(4)之间设置有若干双减震单元;双减震单元由上、下两个圆筒形的弹性元件套接组成,上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内底(3)底面,下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外底(4)顶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自上而下包括鞋底内底(3)和鞋底外底(4),其特征在于: 鞋底内底(3)和鞋底外底(4)之间设置有若干双减震单元; 双减震单元由上、下两个圆筒形的弹性元件套接组成,上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内底(3 )底面,下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外底(4 )顶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 上部弹性元件的直径略小于下部弹性元件的直径,分别为小弹性元件(13)和大弹性元件(12),大弹性元件(12)套于小弹性元件(13)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 大弹性元件(12)的高度优选为10mm-14mm,小弹性元件(13)的高度优选为两者的壁厚均优选为2mm-3.5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 双减震单元包括承重双减震单元(7)、支撑双减震单元(8)、过渡双减震单元(9)和辅助双减震单元(10); 承重双减震单元(7)底面的直径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向东刘丽李艳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