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框组件及具有其的液流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2670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7 1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流框组件及具有其的液流电池。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液流框本体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用于容纳电极的第一反应开孔,液流框本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第二侧以及连接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一凹入部和第二凹入部,第一凹入部设置在第一侧的靠近第一进液口的一端,第二凹入部设置在第二侧的靠近第一出液口的一端,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三凹入部,第三凹入部与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反应开孔均连通,第三凹入部设置在第三侧的靠近第一进液口的一端;第四凹入部,第四凹入部与第一出液口和第一反应开孔均连通,第四凹入部设置在第四侧的靠近第一出液口的一端。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善了电解液在液流电池内反应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流框组件及具有其的液流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流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流框组件及具有其的液流电池。
技术介绍
现有的液流电池堆,包括液流框组件10’、双极板30’、电极40’、离子交换膜20’。上述的液流框组件10’、双极板30’、电极40’、离子交换膜20’按照图1所示次序叠放并装配而成,液流电池堆的组成由图1中所示的结构重复叠放而成,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其单电池片为矩形,第一进液口在矩形一端,而第一出液口在矩形另外一端。如图2所示,电解液由右下角进入,通过电极40’经左上角第一出液口流出。现有技术的液流电池的右上角与左下角为电解液流动死角,从而导致电解液在电池片内反应不均匀。而且,矩形电池片设计由于电解液流动形式的单一性,导致电解液流动阻力较大,从而提高了液流电池堆液流压降增加了液体泵功耗,降低了系统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液流框组件及具有其的液流电池,改善了电解液在液流电池内反应的均匀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框组件,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液流框本体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用于容纳电极的第一反应开孔,液流框本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第二侧以及连接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侧和第四侦牝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一凹入部和第二凹入部,第一凹入部设置在第一侧的靠近第一进液口的一端,第二凹入部设置在第二侧的靠近第一出液口的一端,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三凹入部,第三凹入部与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反应开孔均连通,第三凹入部设置在第三侧的靠近第一进液口的一端;第四凹入部,第四凹入部与第一出液口和第一反应开孔均连通,第四凹入部设置在第四侧的靠近第一出液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第一进液口包括贯通设置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第一穿孔设置在第一侧的靠近第三侧的一端,第二穿孔设置在第三侧的靠近第一侧的一端,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连通,第一穿孔与第一凹入部连通,第二穿孔与第三凹入部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出液口包括贯通设置的第三穿孔和第四穿孔,第三穿孔设置在第二侧的靠近第四侧的一端,第四穿孔设置在第四侧的靠近第二侧的一端,第三穿孔与第二凹入部连通且对应设置,第四穿孔与第四凹入部连通且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凹入部包括多个第一导流段,多个第一导流段的宽度沿远离第一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第二凹入部包括多个第二导流段,多个第二导流段的宽度沿远离第一出液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第三凹入部的与第一反应开孔连通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挡块。 进一步地,第四凹入部的与第一反应开孔连通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挡块。 进一步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分别与第三凹入部和第一反应开孔连通的电解液分配槽,两个挡块之间形成电解液分配槽。 进一步地,第三凹入部和/或第四凹入部相对于液流框本体的上表面的凹入深度均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液流电池包括电极、离子交换膜和液流框组件,电极和液流框组件与离子交换膜贴合设置,液流框组件为前述的液流框组件。 进一步地,液流框组件还具有设置在液流框本体端面的第一密封槽,液流电池还包括第一密封垫片,第一密封垫片设置在液流框组件的具有第一凹入部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密封槽的内部。 进一步地,液流电池还包括绝缘板,绝缘板具有沿绝缘板的厚度方向贯通设置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位于绝缘板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液流电池还包括双极板,双极板具有4个沿双极板的厚度方向贯通设置的截面形状为L型的进出液口,进出液口分别设置在双极板的四个角部。 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液流框本体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用于容纳电极的第一反应开孔,液流框本体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第二侧以及连接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一凹入部和第二凹入部,第一凹入部设置在第一侧的靠近第一进液口的一端,第二凹入部设置在第二侧的靠近第一出液口的一端,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三凹入部和第四凹入部,第三凹入部与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反应开孔均连通,第三凹入部设置在第三侧的靠近第一进液口的一端;第四凹入部与第一出液口和第一反应开孔均连通,第四凹入部设置在第四侧的靠近第一出液口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当该液流框组件应用于液流电池时,通过设置第三凹入部和第四凹入部,增加了电解液流向电极内部的导通路径,消除了液流死角,从而提高了电池反应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液流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液流框组件中电解液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框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框组件的第一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框组件中电解液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电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电池的第二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电池的双极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电池的双极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流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液流框本体;11、第一进液口 ;12、第一出液口 ;13、第一反应开孔;14、第一凹入部;15、第二凹入部;16、第三凹入部;17、第四凹入部;30、挡块;31、电解液分配槽;40、第一密封垫片;50、绝缘板;60、第二密封垫片;70、双极板;80、端板;90、离子交换膜。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流框组件,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10,液流框本体10具有第一进液口 11、第一出液口 12和用于容纳电极20的第一反应开孔13,液流框本体1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10a、第二侧1b以及连接第一侧1a和第二侧1b的第三侧1c和第四侧10d,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一凹入部14和第二凹入部15,第一凹入部14设置在第一侧1a的靠近第一进液口 11的一端,第二凹入部15设置在第二侧1b的靠近第一出液口 12的一端,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三凹入部16和第四凹入部17,第三凹入部16与第一进液口 11和第一反应开孔13均连通,第三凹入部16设置在第三侧1c的靠近第一进液口 11的一端;第四凹入部17与第一出液口 12和第一反应开孔13均连通,第四凹入部17设置在第四侧1d的靠近第一出液口 12的一端。 通过上述设置,当该液流框组件应用于液流电池时,通过设置第三凹入部16和第四凹入部17,增加了电解液流向电极内部的导通路径,消除了液流死角,从而提高了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流框组件,所述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10),所述液流框本体(10)具有第一进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和用于容纳电极(20)的第一反应开孔(13),所述液流框本体(1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10a)、第二侧(10b)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10a)和所述第二侧(10b)的第三侧(10c)和第四侧(10d),所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一凹入部(14)和第二凹入部(15),所述第一凹入部(14)设置在所述第一侧(10a)的靠近所述第一进液口(11)的一端,所述第二凹入部(15)设置在所述第二侧(10b)的靠近所述第一出液口(12)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三凹入部(16),所述第三凹入部(16)与所述第一进液口(11)和所述第一反应开孔(13)均连通,所述第三凹入部(16)设置在所述第三侧(10c)的靠近所述第一进液口(11)的一端;第四凹入部(17),所述第四凹入部(17)与所述第一出液口(12)和所述第一反应开孔(13)均连通,所述第四凹入部(17)设置在所述第四侧(10d)的靠近所述第一出液口(12)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流框组件,所述液流框组件包括液流框本体(10),所述液流框本体(10)具有第一进液口(11)、第一出液口(12)和用于容纳电极(20)的第一反应开孔(13),所述液流框本体(1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侧(10a)、第二侧(1b)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1a)和所述第二侧(1b)的第三侧(1c)和第四侧(1d),所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第一凹入部(14)和第二凹入部(15),所述第一凹入部(14)设置在所述第一侧(1a)的靠近所述第一进液口(11)的一端,所述第二凹入部(15)设置在所述第二侧(1b)的靠近所述第一出液口(12)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流框组件还包括: 第三凹入部(16),所述第三凹入部(16)与所述第一进液口(11)和所述第一反应开孔(13)均连通,所述第三凹入部(16)设置在所述第三侧(1c)的靠近所述第一进液口(11)的一端; 第四凹入部(17),所述第四凹入部(17)与所述第一出液口(12)和所述第一反应开孔(13)均连通,所述第四凹入部(17)设置在所述第四侧(1d)的靠近所述第一出液口(12)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口(11)包括贯通设置的第一穿孔(Ila)和第二穿孔(11b),所述第一穿孔(Ila)设置在所述第一侧(1a)的靠近所述第三侧(1c)的一端,所述第二穿孔(Ilb)设置在所述第三侧(1c)的靠近所述第一侧(1a)的一端,所述第一穿孔(Ila)与所述第二穿孔(Ilb)连通,所述第一穿孔(Ila)与所述第一凹入部(14)连通,所述第二穿孔(Ilb)与所述第三凹入部(16)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12)包括贯通设置的第三穿孔(12a)和第四穿孔(12b),所述第三穿孔(12a)设置在所述第二侧(1b)的靠近所述第四侧(1d)的一端,所述第四穿孔(12b)设置在所述第四侧(1d)的靠近所述第二侧(1b)的一端,所述第三穿孔(12a)与所述第二凹入部(15)连通且对应设置,所述第四穿孔(12b)与所述第四凹入部(17)连通且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流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入部(14)包括多个第一导流段(14a),多个所述第一导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聪汤浩罗仁超宋亚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